大理的著名小吃:砂鍋魚 喜洲粑粑 三道茶 乳扇 雕梅 麗江小吃:永勝油茶 麗江粑粑 雞豆涼粉 琵琶肉 香格裏拉小吃:蟲草雞 吹肝 酥油茶 藏式糕點 西雙版納小吃:阿佤水酒 酸筍燴魚 雞豆腐 烤崩 刀不拉 烤茶 竹筒飯 菠蘿紫米飯 傣族包燒 酸肉,西雙版納的燒烤真不錯,特別是那燒烤魚,我最愛吃了.
大理酸辣魚、洱海邊的“鮮魚體驗” 、風味獨特洱源乳扇 、風味獨特的“溫泉菜”、祥雲特色風味“姊妹七辣”、火燒豬肉、炒螺黃 樹頭菜炒火腿 、活水煮活魚 、冷凍白豆腐魚、乳扇、高河菜、洱海海菜、刺菱角、洱海弓魚 、大理砂鍋魚、諾鄧火腿 、彌渡卷蹄、木瓜雞、鶴慶豬肝炸、喜洲粑粑、鄧川乳扇、白族酸辣魚、腌螺螄、白族土八碗、南澗鍋巴豆粉。
大理特色小吃
大理小吃,小鍋用絲和米線、雪白小米糕、破酥粑粑、熱豆粉、豆花、卷卷、蒸糕、粉粑等地方小吃,在大理古城各小食攤均可吃個夠。
乳扇
洱源乳扇是大理白族自治州民間制作的獨特地方風味食品,因其形似紙扇而得名。主要產於洱源縣的鄧川壩子,故也稱鄧川乳扇。
乳扇制作工藝巧妙:先將酸牛奶入鍋加熱,待溫度升至70—80℃時,再把鮮奶舀入鍋中,用竹筷輕輕搖蕩,朝壹個方向徐徐攪動,使奶中的蛋白質、脂肪等在表層漸漸凝結,然後撈出略加揉捏,用筷子將其搟成長20厘米、寬8厘米如紙頁樣的薄片。兩端拉出角,呈斜長扇形,鋪在竹架上晾幹即成。
乳扇油潤光亮,清香甘美,營養價值高。據分析,其中含脂肪49.3%、蛋白質35%、乳糖6.8%,還有維生素A、鈣以及其它諸多營養物質,是老少皆宜的滋補佳品。
乳扇有多種吃法,煎、炸、蒸、炒均可,撒上白糖或食鹽,即可生吃;放在火上燒烤後,卷成團狀揉成細末放入熱牛奶或熱茶中,加糖食用,香甜可口;用生菜葉夾著放置數小時,待回軟後切成段在油鍋內炸黃,撒上椒鹽,可作下酒佳品;用乳扇包豆腐、肉餡煎吃,味道也很鮮美。現在,大理地區的人們已將炒乳扇絲、燴三鮮乳扇、炸乳扇餃等作為名菜佳肴,招待四方來客。
喜洲粑粑
大理喜洲粑粑又名破酥,是壹種色、香、味均佳的麥面烤餅,是大理城鄉的壹種風味小吃,以喜洲白族傳統粑粑最為有名。 小麥粉是喜洲粑粑的主要原料,發面相當講究,要加適量上堿,揉透,再用精油分層,撒上蔥花、花椒、食鹽為鹹味;加火腿、肉丁、油渣、紅糖包心為甜味。做成圓形小餅後,壹次6個,鹹甜各半,整齊地擺在壹塊圓形砧板上,再用油刷在餅子朝上的壹面刷上壹層香油,然後放入油鍋中烘烤。大約十分鐘後,壹鍋黃燦燦、香噴噴、又酥又脆的“破酥”出鍋了。 喜洲粑粑不僅色美味香,而且價廉實惠,向來壹直作為日常生活中的方便食品,倍受人們的歡迎,同時,也是外出勞動或旅遊的絕好便攜食品。
耙肉餌絲
雲南巍山耙肉餌絲,不油不膩,清淡可口,鮮美香甜,百吃不厭。
巍山耙肉餌絲以做工精細,選料考究著稱。
選取剛剛宰殺的新鮮豬後腿、肘子、腹部的上等優質肉,在栗炭火上用猛火將外表燒焦,然後放進溫水裏浸泡壹下後再將渣刮洗幹凈,現出金黃透白的皮色後,放入大的砂鍋中,加適量草果、精制火腿,用文武兩火煮燉。經過壹天壹夜,這才算備好了上湯和“帽子”。餌絲選巍山有名的“黃皮谷”米制成,潔白無瑕,不脆不粘,細軟甜潤。這餌絲也要當天趕早加工出來。
食用時,將餌絲在八成燙的開水中燙到熟而不爛之時,加上燉好的耙肉、湯汁,放上細末的蔥花、上好的醬油、大紅袍花椒制成的麻油,再根據客人的喜好,添加蒜汁、香焙辣椒面等。壹碗正宗的巍山耙肉餌絲,湯汁潔白,味道濃香,入口鮮美,令人回味。
雕梅
白族傳統名特食品。據史書記載,遠在唐代南詔時期,就有探親訪友相互饋贈雕梅的風俗。雕梅因在青梅果上雕刻花紋而得名。制作工藝是以鹽梅作原料,先用石灰水把鹽梅浸泡,取出涼幹,再用刻刀在梅肉上雕刻出連續曲折的花紋,從空隙處擠出梅核,中空如縷,輕輕壓啟成菊花狀,鋸齒形的梅餅,放入清水盆中,撒上少許食鹽,以去梅子酸味,然後放入砂罐,再用上等紅糖、蜂蜜浸漬數月,待梅餅呈金黃色時就可從瓶壇中取出食用。雕梅食味清香、脆甜。酸中帶甜,沁人肺腑,生津解渴,開胃提神,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葡萄糖氨基酸等營養成份,是壹種對人體有益的食品。
雕梅既是大理地區的壹種美食,又是精心雕琢的手工藝品。洱源縣素有“梅子之鄉”的美譽,當地白族姑娘大都從小就學制作雕梅,因此這項手藝往往成為衡量壹個姑娘是否心靈手巧的標誌。當地風俗,在她們出嫁之前,呈獻給婆家的見面禮,就有壹盤精心雕制的雕梅。新婚之夜,新娘要“擺果酒”招待賓客,雕梅的制作技藝和味道如何,便就成為人們評頭論足的話題。文人墨客也以雕梅為題寫詩助興,如有壹首贊譽雕梅的詩贊道:“小小青梅上指尖,巧手翻作玉菊蘭;蜜糖浸漬味鮮美,疑是仙葩落人間。”
活水煮活魚(酸辣魚)
活水煮活魚,顧名思義,指的是用流動著的活水煮活著的魚。大理白族吃魚講究水活魚鮮。時興這種煮魚方法的地方,以往壹般是在漁船上或洱海邊的村寨裏。
活水煮活魚的方法是:待鍋裏的油沸後,往鍋裏汆入活水(即洱海水、河水或井水均可),待油水沸騰後,將已去鰓、鱗並掏去肚腸雜物的壹條條鮮魚放火鍋內,然後放上酸木瓜片、辣椒面、食鹽、豆腐、蔥、姜片,先用猛火煮使其沸騰後,再用文火慢慢煮。煮熟後盛人大碗即可食用。
活水煮活魚由於保持了魚的原汁原味,魚肉滋嫩細膩,湯味鮮辣香醇,營養豐富,因而成為白族待客的壹道美味佳肴。近年來,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原先在漁船上、洱海邊村寨才能品嘗到的“活水煮活魚”,引進到了風景名勝景點的餐館、飯莊。在大理喜洲、周城、蝴蝶泉、洱海公園等名村勝景的食館中,外地遊客都可吃到湯鮮魚美的“活水煮活魚”。
木瓜雞
木瓜酸而可口,從仲春花落結實開始,到中秋瓜熟蒂落,木瓜都可以蘸糖、鹽、醬生吃。最大量的是制成甘草鹽木瓜或蜜汁木瓜,生津止咳,開胃健脾,極受老、中、青歡迎。木瓜也用來泡酒,具有舒筋、祛濕、除筋脈拘攣的藥用功效。因此,大理州雲龍縣壹帶,用其盛產的酸香可口的木瓜燒雞來防病治病補身,也用來招待遠方來客,為客人消疲解乏,強筋健胃。
木瓜雞所用之雞,必以1500克左右的仔雞為主料,宰殺腿毛清洗幹凈後,斬為小塊,放入燒熱的香油鍋裏翻炒後,加鹽放水煮至七成熟時,加入削皮切絲的木瓜繼續燒至雞肉酥嫩,再加入胡椒粉、草果粉即成。木瓜雞,湯、肉酸香,味清純,毫無油膩之感,食後令妳胃口大開,通體舒坦。
白族土八碗
白族紅白喜事宴客中的八大碗是白族傳統飲食文化的集中表現。宴桌是八仙桌(正方形的大理石雕花桌),壹般8個人為壹桌,菜肴上8個,俗稱“八大碗”。白族土八碗葷素搭配和理,肥而不膩,素而不淡,營養豐富。炸、酥、燉、煮齊全,有蒸有氽,色澤鮮艷多彩,突出白族飲食酸辣口味特色。席面用料簡單,但形式和禮儀隆重,所用器皿壹般是本地產的土碗、紅竹筷子等,很少用高檔瓷器,但並不顯得粗糙和簡陋。所用餐桌很考究,壹般選用劍川土漆雕花八仙桌,餐桌壹般擺在婚禮彩棚下,加上菜肴色澤塔配美觀,顯得古色古香。第壹輪先由客人中有聲望的老人入席,俗稱“開席”。此時,嗩吶鼓樂吹奏,主人迎客,氣氛熱鬧,表現了白族尊重老人的傳統美德。席間,客人可分菜和帶菜回家。土八碗中的主菜(葷菜),壹般都有定數,每人可吃到兩塊(片)肉,碗中墊底的素菜可加添多次。因此,客人都備有菜葉子(現用塑料食品袋)竹簽將分到的肉包起來或串起來帶回家給老人或小孩吃,寓意為帶回喜氣和福氣。
白族土八碗的各道菜各有壹套烹飪方法。主菜“紅肉大燉”用肥瘦相間的豬肉切塊,用白酒浸泡的紅曲米將肉染紅燉熟,紅白相間,富有喜氣。“酥肉”是將半肥半瘦的豬肉切塊上調料,用蛋糊包裹後下油鍋炸至金黃色,冷卻後在煮,,裝碗後撒上些芝麻,黃白相間香氣誘人。“千張肉”,即酸菜扣肉,色金紅,味酸甜,肉皮呈波紋狀,外觀爽目。“粉蒸肉”是將較肥的五花肉煮熟切片,拌上調料和炒得噴香的米細粒,裝碗上籠蒸熟,肉肥而不膩,香氣繚繞。“幹香”(拼盤)是土八碗中唯壹的壹碗涼拌菜,將鹵熟的豬肉、肝、肚切片,蓋在用酸菜或泡蘿蔔墊底的碗上,淋上又酸又辣的配汁,其味為酸、辣、涼。“煮白扁豆”、“煮竹筍”、“雜碎湯”是富含碳水化合物、植物纖維素的素菜和湯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