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寶雞美食

寶雞美食

還有壹些吃食本來也很有名,如岐山掛面、鳳翔鍘面等,我想這應該歸在“臊子面”系列中,臊子面系列也有八大碗,即:

臊子搟面、臊子掛面、

臊子鍘面、臊子扯面、

臊子饸饹、臊子面魚、

臊子攪團、臊子涼粉。

西安烤肉

在西安吃烤肉的地方不太多,最方便的就是鼓樓後的壹條街道,夜晚的大院燈火通明,壹條街都熱

鬧起來了。每家店門口都有堆積如山的羊肉、牛肉簽子,很多遊客小心翼翼地問:“多少串起賣?”“十五串!” “那就來十五串!”

作為壹個良好市民,妳壹定習慣性地去找老板付錢,老板大手壹揮:“吃完再付嘛!”嘿,特爽快。

烤魚,在體育場北路和朱雀路的十字有壹家烤肉店,烤魚絕對是壹流的。吃不慣孜然的朋友要少吃壹些。

烤羊排

燒羊腿

烤油饃

烤肉串

掰出的心情——羊肉泡饃

三五好友,圍聚壹桌,屋外漫天雪花,屋內,掰出的壹份心情。饃都是自己掰,機器切的壹點都不好吃。掰的越小越好,掰好的饃放在“巨大”的海碗裏,拿到“澆湯”的大師傅那裏,妳要是不認真掰呀,大師傅也不好好給妳“澆湯”,難怪很多朋友壹直沒有吃到最“棒”的泡饃。妳不認真,大師傅當然也不認真了,出來後,有香甜的辣椒醬和鮮美的糖蒜壹道做伴,她的美味誰能忘卻?

要說吃的地方——菊花園老馬家得最好吃,南稍門的“建基”也不錯。(老孫家泡饃給外地遊客吃,老西安壹般不去)

水盆羊肉 湯那個鮮呀

岐山面——回味悠長的古風

源於西岐。傳說周文王斬殺了壹條惡龍,用其做臊子,犒賞軍士。

岐山縣位於西安以西、寶雞以東60多公裏,這裏是西周的發祥地,人傑地靈,土地肥沃,是陜西盛產小麥的大縣。於是,岐山人開始不斷改進,用自己的小麥做出了享譽西北乃至全國的臊子面。我對這裏有著特殊的感情,其中壹部分也屬於臊子面。

岐山臊子面不僅味美,而且還有著壹個美麗的傳說。在西周時期,有壹條惡龍興風作孽,傷害百姓。壹天,周文王之子周武王正帶兵巡查,碰巧遇見了這條惡龍大肆傷害百姓,武王命令士兵列隊,舉箭齊發,擊斃惡龍。為了慶賀,壹表吉祥。令軍中火夫擡來壹口大鍋,將切成小塊的龍肉炒做,由於肉少兵多,只能給每人在碗裏放少許臊子,結果使面條倍增美味。

這個是“岐山臊子面”和“臊子夾饃”

後來只有用飼養較多的豬肉做臊子。經過壹代代的改進,現在的臊子面突出表現有九個特點,既:酸、辣、香、薄、筋、光、煎、稀、汪。酸——用老陳醋使湯料突出酸;辣——用煎油潑辣子面,使其湯料辣裏透;香——臊子有壹種獨特的香味;薄——指面條用手搟的很薄;筋——面條薄而不膿;光——面條光如遊魚;煎——湯料溫度很高;稀——每碗只吃壹口,面條很少,壹般的人要吃10多碗,小夥可以吃到3、40碗;汪——湯料的油很多,封住了湯的熱氣,即使數九寒天,也不容易放涼。同時底菜和漂菜也很講究,在菜色上分紅(紅蘿蔔)、黃(黃花)、白(豆腐)、金(雞蛋餅)、黑(木耳)青(韭菜)等等,烹調臊子更是考究。

過去,每當我出差回到家的第壹件事便是吃臊子面,吃地地道道的臊子面,那個愜意妳就別提了。現在隨著市場的需要,幾乎全國各地都有岐山臊子面館,臊子面館由陜西人聯系感情的場地變為五湖四海聯系感情的場所。吃岐山臊子面成為壹種情愫。

西安女孩子的最愛,這是"米面皮",還有"搟面皮"和"炒面皮"

蜜汁八寶粥

冰粽子

這個是炸醬BIANGBIANG面,不是油潑的

聽他人解釋:“面條像褲帶”,此面俗稱 “biang-biang(現代漢語字典上沒有這個字)面”,正宗的關中人所做的“biangbiang面”和通常城裏人所吃的扯面還是有壹定區別的。正宗的“biangbiang面”,壹根面條寬度可達二三寸,長度則在1米上下,厚度厚時與硬幣差不多,薄時卻如同蟬翼。壹根面條所用去的面粉通常可達2兩,因而對於飯量小的人來說,壹根面條足夠壹頓飯,而對大飯量的關中人來說,壹頓吃8兩1斤也是輕輕松松的。 

關中人吃面,喜歡將面和硬揉軟,搟厚、切寬。這種面煮熟以後,撈在碗裏,無論是澆臊子,還是沒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饑。人們脖子壹伸壹縮,呼嚕嚕吞進肚裏,吃飽吃脹,飽嗝壹打,頓時渾身上下都是力氣,拉架子車、上山扛石頭,五六個小時不吃不喝也不覺得餓。

關於“biangbiang面”的得名,有著這樣壹個順口溜——“壹點飛上天,黃河兩頭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進走,左壹紐,右壹紐,左壹長,右壹長,中間來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兩個賊娃立在旁,座上車車走四方”。在品嘗它的時候會發出biangbiang的聲音,非常好吃

葫蘆頭

源於宋代的“煎白腸”,相傳至今。其主料由豬大腸頭、豬肚頭、肥腸去腥臊後加佐料煮成湯,再用湯煮饃而成。其湯釅味濃、鮮香適口,是壹種高飽和脂肪酸、高膽固醇食品。具有濃郁味醇,鮮香滑嫩,肥而不膩,老幼皆宜的特點。

葫蘆頭是西安特有的風味小吃,它和羊肉泡饃有相似的地方,既同為掰饃,但主要原料不是羊肉,而是豬腸。葫蘆頭相傳源於唐代,名醫孫思邈到長安壹家專賣豬腸的小店吃飯覺得腥味大,油膩多,得知制法不得當,便傳授竅道,並留藥葫蘆讓店主調味,店主為感謝孫思邈,特將藥葫蘆高懸門口,“雜糕”也改稱“葫蘆頭“

甑糕

甑糕是陜西關中地區傳統早點食品,是以糯米和紅棗為原料制成的壹種甜糕。其特點是:棗香濃郁、軟糯粘甜。而且大棗還具有益氣補血、養腎安神之功

特點:棗香濃郁、軟糯粘甜。大棗還具有益氣補血、養腎安神之功效。

制作方法:

主要原料:糯米、紅棗或蠶豆等。

炒涼粉

蒸碗

洋芋叉叉

辣子蒜羊血

壹口香

羊肉燒麥

八寶醪糟

肉夾饃

果幹

黃桂柿子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