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這座古城裏最接近現實生活的地方,非1000多米長的紫陽老街莫屬,它就像是大海的縮影。它需要歷史、古跡、人文和典故。目前,沿街居住的人,包括各種商店和小吃店,仍以當地人為主,他們都保留了原始風味。因此,如果妳去海邊旅行,妳壹定要來這裏參觀。
漫步老街,不經意間拐進壹些小巷子,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而壹些不起眼的角落,正是隱藏著和別人發現的最初故事。有趣的是,我還遇到了壹位願意給路人講故事的老太太。當我遇見她時,正巧是晚餐,所以我不得不按下我的好奇心。如果是緣分,下次再來聽。
事實上,古街的名字起初非常多,甚至有點“雜亂”。據民國二十三年(1934)繪制的《臨海縣治國圖》壹書記載,這條街沒有街名記載,只是根據歷史遺跡、人名和地名稱為這條街的所在地。當時,這條街的北端叫做黃芳橋,南端叫做藍秀大廈,中間部分叫做東街。從北到南依次為紫陽宮、義東天、奉賢廣場、十字路口、迎仙坊、白塔橋頭、方以仁、德慶巷、牌門洲、臘香口、安樂田、談興街等。地名很多,給當時的市民帶來了很多不便。說實話,我現在有點暈。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縣長莊為了統壹街名,選擇了壹些名人來命名臨海城關街。有文清街、六墩街、雷明街等。現在紫陽街被命名為中正街。但即便如此,當地人仍繼續將原來的地名稱為街名。畢竟大家都在這裏生活了很久,早就習慣了,彼此都很熟悉。“中正街”基本上名存實亡。
解放後,有關部門廣泛征求社會各界人士的意見,並參照歷史實際對城關街巷進行了整體規劃和命名。為了紀念臨海和平解放,中正街被命名為解放街,沿用至今已有50年。
直到1994年,臨海人對解放街的歷史進行了詳細全面的考察,在理由充分的前提下,於1998年正式命名為紫陽街。為紀念南宗始祖張伯端,紫陽街更名為紫陽街。他生於北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卒於元豐五年(1082)。他99歲了,住在臨海市的觀音竹巷。張伯端的《五真篇》主張以道家內丹學為核心的儒釋道三教合壹理論,與魏伯陽的“神通氣”有異曲同工之處。
在城市裏住久了,難免會覺得有些太吵太鬧。漫步在這條古老的街道上,妳隨處可見普通生活的寧靜和舒適。如果有機會,我想我很樂意來臨海。我最好住在古街旁邊。早上我可以在這裏吃到“正宗”的小吃。如果我晚上餓了,我還可以四處逛逛,尋找壹些當地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