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原來這才是“丹書貼券”的真正用途

原來這才是“丹書貼券”的真正用途

書鐵券俗稱“免死金牌”,是皇帝授予臣子的具有賞賜和盟約性質的信物和憑證,使其子孫後代享有壹定的特權。

據《李周》記載,早在周代就有壹個叫“丹徒”的東西,用來記錄君臣食邑的位置。在西漢時期,它被稱為“丹書鐵約”,發明者是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達汗王朝後,為了表彰那些優秀的官員和將軍,他用朱砂將皇帝和這些英雄的誓言寫在鐵券上以籠絡官員和控制英雄。

為了保證《丹書鐵契》的可信度,防止偽造,鐵契被分為兩部分,壹半放入金殿,藏於石室宗祠,另壹半授予大臣。蕭何、曹參、肖恩、陳平、周勃、樊噲等開國功臣都獲得過“丹書”鐵證。此時的鐵契主要記載了爵位、封地和食邑的數量。沒有免死這回事,也不能保證後代能順利繼承爵位。根據司馬遷的記載,漢初有100多名英雄。然而,壹百年後,只有五位英雄的後代繼承了侯爵,其余的不是被殺就是被封號。

南北朝時期,由於戰爭頻繁,每個人都處於岌岌可危的地位,財富和世襲地位無從談起。因此,從這個時候開始,丹書鐵券的誓言被添加到避免死亡的聲明中。據史料記載,公元476年,北魏的馮太後多次將鐵券授予他最喜歡的太監,“承諾長生不老”。公元543年,東魏和西魏在邙山交戰。在混戰中,融合了中西文化的禹衛·文泰被困住了,差點被俘虜。幸運的是,他被外交部李牧救了。宇文泰稱贊說,並給了李牧壹張鐵書券。也許他認為這還不足以展示他的優勢。他還在優惠券上寫道“必須容忍十次死亡”,這意味著他被允許在不殺人的情況下犯下十項死罪。然而,直到李牧去世,他都沒有使用它。

到了唐代,愛女官員發放鐵券的情況越來越普遍,並註明了受券者免死的次數。初唐時為1和2倍。例如,在唐高祖,裴濟、劉文靜和李世民享有兩次死刑豁免,孫昌順德、劉弘基、竇聰、柴紹、劉世龍和趙文科享有壹次死刑豁免。即便如此,擁有丹書鐵券的劉文靜和趙文科最終還是被殺了。

在中晚唐時期,丹書鐵券免死的次數高達9次至10次,甚至後代都免死。如果錢柳會死九次,他的後代會死三次;韓建樹死了九次,他的後代死了兩次。唐玄宗曾給安祿山壹張紅寶書券,但諷刺的是,正是這位發動安史之亂的狀元的最愛,幾乎顛覆了大唐江山。八年戰爭平息後,為了籠絡安史之亂的老將領,唐玄宗“賜鐵券,誓死不降”。我沒想到它會在未來的戰爭和災難聯系的緩沖地區造成分裂局面。

在唐朝,超過100人獲得了數百年的鐵券。結果,其中超過四分之壹的人被殺,沒有享受免死特權。在唐末五代時期,李只發行了三張鐵券,其中兩張被殺死。可見丹書鐵券能否免於壹死是皇帝的決定。

武明三年,朱元璋向李文忠、李善長、盛豐、耿炳文、傅友德、徐達、唐鶴等開國功臣贈送了紅寶書鐵券。雖然避免死亡的次數大大減少,但至少說明避免死亡是可能的。魏王徐達最多活了三次,他的兒子活了兩次,大多數諸侯活不到三次,他的後代活不到三次。

以李善長為例。雖然他享有“救二死,救子不死”的特權,卻被誣陷為謀反罪,家中70多人被殺。當時,李善長已經是大明開國的第壹功臣。即使他幫助胡謀反成功,他仍然是第壹功臣。70多歲為什麽要造反?清軍入關後,丹書鐵票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黃馬褂和鐵帽子王。這時,大臣們不再關註這個東西是否能免於壹死。畢竟這不完全取決於皇帝怎麽說。

可見,所謂丹書鐵券的真正目的不過是記錄大臣的功德和賞賜而已。死亡是否可以避免取決於情況。畢竟最終解釋權在皇帝。因此,將丹書鐵券視為大臣的榮譽證書更為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