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四大姐美食

四大姐美食

如果說中國的歷史是壹條源遠流長的河流,那麽歷史上出現過的每壹個歷史階段都應該是這條河流中的涓涓細流。

雖然中華民國只存在了38年,但它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值得紀念的人和事。偶爾翻翻民國畫卷,發現除了政治,民國歷史上的飲食文化也令人欣喜。

筆者認為,如果從歷史的角度來分析民國的菜系,我們不難發現,幾乎所有受到當時人們青睞的菜系都蘊含著滿漢合璧、中西合璧的魅力。事實上,這與歷史傳承和社會變遷密切相關。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封建統治制度,但並不能完全消除延續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

這種文化不僅包括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習俗,還包含人文、服飾和飲食文化。毫不誇張地說,中國的歷史能夠傳承幾千年,其中壹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飲食習俗的傳承。雖然古代歷史上朝代更叠頻繁,但沈澱在人們生活中的飲食文化卻壹脈相承。

從農耕文明的萌芽和發展到成熟階段,人們的飲食結構和日常飲食習俗也隨著社會的不斷變化而發生變化。當物質資源匱乏時,飲食結構會相對簡單,但當社會經濟發展到壹定高度時,飲食不僅朝著多樣化發展,而且還開啟了文化之旅。

歷經千年滄桑,民國時期的飲食文化其實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息息相關。既有對古代飲食文化的繼承和創新,也有中西飲食文化融合的現象。然而,有許多具有中國文化魅力的街頭小吃,但它們始終保持著原始風味。

獨具民國飲食文化魅力的街頭小吃

1.民國街頭小吃的文化魅力

顧名思義,“街頭小吃”是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民間食品,但它們不可能是高雅的。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看,“街頭小吃”的主要目標實際上是徘徊在街頭的普通人。筆者認為這種食物雖然不能端上餐桌,但卻能以低廉的價格和獨特的味道取勝。

事實上,在“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重”的思想影響下,民國時期的“街頭小吃”大多沿襲了清朝的做法。無論是上層社會的達官貴人還是社會底層的百姓,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填飽肚子。雖然飲食文化和所吃的食物有本質的區別,但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維持生命。

事實上,無論在清朝還是民國,“街頭小吃”的共性都是到處擺攤,或者在街上走來走去大聲叫賣。對街頭小吃情有獨鐘的群體壹般是普通人的家庭或從事重體力勞動的人。因為“街頭小吃”不僅便宜而且味道十足。

筆者認為民國街頭小吃的文化屬性既有對清代特色小吃的繼承和發展,又有民國時期獨特的創新創意。

當這兩種飲食文化融合在壹起時,就產生了具有民國特色的小吃文化和各種民國街頭小吃。

2.具有歷史韻味的民國街頭小吃。

民國時期,北平是其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因此北平也是最著名的街頭小吃。當時的街邊小吃大多是晚清時期傳承下來的,還有老北京的糖葫蘆、豆汁、切糕、烤餅、涼粉、黃豌豆、糖人、灌腸、奶酪等。壹直持續到現代社會。

(1)老北京糖葫蘆

“糖葫蘆”是我國北方冬季的特色小吃之壹。入冬後,賣糖葫蘆的小販會沿街叫賣。響亮的“糖葫蘆”聲響徹大街小巷,孩子們聽到喊聲後會從家裏跑出來,買壹串糖葫蘆邊走邊吃。這種現象在東北還是很流行的。

“糖葫蘆又甜又甜,紅山楂又圓又圓,壹排排串起來。試試看,瞇著眼。妳不必先說話和點頭。妳喜不喜歡?”

這首熟悉而溫暖的童謠陪伴了壹代又壹代人。即使是現代社會的許多成年人仍然對糖葫蘆這種街頭小吃情有獨鐘。

相傳,冰糖葫蘆起源於南宋邵熙時期,而宋光宗最寵愛的妃子即將因病去世。宮中的神醫對此無能為力,壹位在鄉下旅行的道士為公主把脈,並為她開了藥方。此方中的主要藥材是山楂,因此可以每天飯後用水和冰糖煎服5-10片,然後喝山楂水並食用煮熟的山楂。

沒想到,公主按照這個方子治療後真的康復了,從此,糖葫蘆就成了皇宮裏的禦膳。並逐漸流傳到民間,成為街頭小吃“蜂蜜炸彈”,它是由單個山楂蘸糖制成的。到了清朝末年,人們已經將山楂去核,用竹簽穿上,然後在上面掛上糖衣,成為糖葫蘆。

事實上,關於糖葫蘆這種街頭小吃的起源還有另壹種說法,即在明朝時,有壹種蘸糖的單壹紅色水果,即“糖堆”。無論是“蜂蜜炸彈“還是“糖堆“,其主要原料都是山楂和冰糖,這其實是現代社會中非常常見的糖葫蘆。

清朝光緒年間,有人曾專門為糖葫蘆寫了壹首詩:“路上滿是泥濘的池塘,雪後天晴,車不忙。三尺搖風欲折,壹串葫蘆蘸冰糖。”其實這首詩是對糖葫蘆的生動描寫,不僅形象地反映了糖葫蘆的外觀,而且寫出了糖葫蘆的風味。

②豆汁

“豆汁”其實就是大名鼎鼎的豆漿,但這種起源於民國時期北平街頭巷尾的普通飲品,並不是由大豆研磨熬制而成的豆漿。它是壹種由綠豆渣發酵而成的飲料。據說大豆汁的歷史有文字記載已有300年了。

由此看來,“豆汁”應該形成於明末,是老百姓每天早上必不可少的飲品之壹。據說“豆汁”曾是乾隆年間的禦用食品,這可以從《奏折》中的壹段話得到證實,“我收集了兩三個豆汁制作者,並將其送到禦廚。”

相信很多喝過豆汁的人都對它又愛又恨。他們喜歡的是它新鮮的營養和滋補的身體,但他們討厭的是它像泔水壹樣的氣味使人難以下咽。剛接觸豆漿的人,壹開始會有壹種敬而遠之的沖動,但捏著鼻子喝兩下後,感覺就不壹樣了。有些人甚至不得不喝酒,因為他們上癮了。

③豌豆黃

“豌豆黃”最初只是民間流行的壹種街頭小吃。後來,由於慈禧特別喜歡這種食物,“豌豆黃”越來越出名,最終成為令人垂涎的宮廷小吃。民國時期,這種小吃基本上沈浸在民間的大街小巷,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非常喜愛。

“豌豆黃”是由優良的白色豌豆經去皮、清洗、研磨、煮沸、糖炒、凝固和切塊制成。可以說,作為最能代表民國飲食文化的小吃,它不僅凝結了無數勞動人民的智慧,而且是中國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代表性食物。

《故都美食百歌行》詩中曾說:“美食歷來屬燕京,豌豆黃久負盛名。紅棗嵌在金屑裏,十顆是在黃瓊買的。”。

這首詩描述了豌豆黃的起源、制作方法、原料和價格,“黃瓊”真實地表達了豌豆黃的顏色和形狀。

按照民國時期的北平習俗,每家每戶都要在農歷三月初三吃豌豆黃。因此,每年春天,當豌豆黃上市時,都會被大家搶購壹空。為了滿足人們對豌豆黃的喜愛,當時有許多大規模的糕點店,它們忙著制作這種小吃並供應到春末。

從民國時期“豌豆黃孩子”的類型來看,壹種是用“仿食”制作的宮廷小吃;另壹種是走街串巷的小販賣的粗糙的豌豆黃。這兩種小吃在當時都叫豌豆黃,但在材料、工藝和價格上有很大不同。

糖人

民國時期,由於戰爭不斷,人們的生活相對困難,但為了讓生活變得有趣,許多社會底層的人會上街“捏糖人。”雖然這種古老的傳統技藝在現代社會很少見,但在民國,挑著擔子捏糖人的小販隨處可見。

顧名思義,“糖人”是用糖做成的人物。作為壹種古老而傳統的手工藝品,它在民國有著廣泛的傳播。捏糖人的小販會挑著擔子滿大街跑。擔子的壹端放著加熱糖漿的小爐子,另壹端放著糖料和制作糖人的工具。

糖是由蔗糖和麥芽糖加熱制成的。正常情況下,糖漿的顏色大多為棕色。然而,壹些別出心裁的商販會在糖漿中添加色素,這樣原本的紅糖顏色就會變成紅色或綠色。制作糖人時,將糖漿放在銅勺中,然後用碳板保持溫度,這樣糖漿就不會凝固。

小販會根據顧客的意願捏出不同的形象,然後用糖制成的人物或動物形象,用竹筒或蘆葦棒吹糖。這樣,根據妳想捏的糖人形象,妳可以隨意編造並最終定型。糖人是民國時期孩子們的最愛,各種栩栩如生的人物或動物會讓很多孩子舍不得吃。

④灌腸

“灌腸”並不是真正的動物脂肪香腸,而是壹種由面團粉和紅曲制成的類似豬腸的食物。賣“灌腸劑”時,小販會把它切成薄片,然後放在鍋上用豬油炸,並在碗裏或盤子裏加入蒜汁和鹽水,味道有點像現代社會的煎餅果子。

賣“灌腸”的小販也挑著擔子沿街行走。擔子的壹端是壹個淺鍋竈,它下面永遠有火,以確保食物可以快速油炸。民國時期許多背著大包的人力車夫或苦力也買了壹些饅頭,吃了灌腸。

結論

盡管民國已經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但當時的街頭小吃已經隨著時間的推移傳播到了現代社會。糖葫蘆、豆汁、豌豆黃、灌腸等具有民國風味的小吃仍是北方地區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最愛。雖然味道可能不再正宗或失去民國風韻,但作者認為人們實際上是在吃情懷。

民國作為中國歷史上壹個特殊的歷史階段,雖然持續時間相對較短,但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值得紀念的文化習俗。

事實上,民國滿族遺民是民國街頭小吃的忠實傳承者。時至今日,許多具有民國色彩的小吃仍在各個城市的夜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