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會場地去年搬到高速路口附近了,面積比之前在城裏公園的舊場地寬得多,我們和伯父伯母在裏邊兒走了四個多小時都還沒有走得很到位,走馬觀花都看不完。
燈組很多,主題也是豐富多彩,神話故事、百家姓、7080後童年記憶、冰墩墩……還有很多高科技的項目在裏面,但是沒有小時候那種美輪美奐的感覺,也就看個熱鬧,感受下節日氛圍。可能是現在看得多了就沒那麽驚嘆了吧。
我們去時擔心排隊時間來不及,就只吃了蘋果和壓縮餅幹墊著,全都沒吃晚飯,我還想著看完燈會出來吃當地特色兔子,伯父否決了這個提議,讓抓緊時間趕回去,我們就壹直餓到回去快晚上12點了。
返程後,在酒店外燈光昏暗的眾多小吃攤裏,選了壹家不太起眼的攤位。攤主是壹個三四十歲的女人,不到壹米六的身高,胖瘦合適,看出我們對她食材和簡陋環境的擔心,她爽朗笑著很有信心地說水、食材都是新鮮幹凈衛生的。
老公說這裏離垃圾桶遠,比另壹個大攤位的外部環境更好,我們就在低矮狹窄的凳子上坐下來,桌子也小,四個人同時吃東西都會擔心碰著頭。我們點了水粉、面條,我點的壹碗素水粉,想著這樣的攤位,這樣的環境,隨便吃點對付壹下得了。
深夜寒風中,疲憊不堪的我們等待熱騰騰食物的畫面竟有些許特別的美好,我拿出手機拍照,光線太暗,拍出來都不太清楚,不過這種感覺很真實。
素水粉來了,簡陋的碗裏看不清有多少粉條,也看不清有些什麽佐料,捧在手裏很暖和,聞著有豌豆尖和花椒淡淡的清香,嘗試著吃了壹口。
第壹口就讓我愛上!太奇妙了,這是兒時家鄉趕集時,媽媽帶我去菜市場門口吃的那個味道,麻辣酸甜軟糯爽口,每種佐料的比例都剛剛好,讓妳吃壹口就忍不住嘖嘖稱贊。
老家的那家店在馬路邊,不大,裏面放得下兩三張方方正正的飯桌,配上長條凳,屋子中央還有壹棵樹,樹冠在屋頂外面,不是很筆直的軀幹仿佛撐起了整個簡陋的屋頂,下雨時還有些漏水,會打濕地面,靠裏面的墻建在寬寬的排水渠邊上,用木頭和竹篾遮擋住,透過竹篾縫隙還看得見水渠裏緩緩的水流,光線不好,環境簡陋,但是依然不影響它成為我念著想著的好地方。
小店生意總是那麽好,經常沒有座位,端著碗站著吃是常有的事。壹碗水粉,壹碗涼粉,是我每周陪媽媽趕集的必須節目,這也是我樂於趕集的真正原因。
兩塊多壹碗的美食,在那個時候算是很奢侈的,那時工資也才100來塊吧,老家地方小,來來往往都是熟人,經常是自己吃了幾塊錢,幫熟人付錢更多。有時候走到店前,望見裏面有很多熟人,就只得咽咽口水,打消進去享受美味的念頭,我媽常說窮人的米有顆數,條件有限,遇到熟人不請客不好意思,請了客錢又不夠花。要是現在,我壹定會很樂於請客,早已經不是緊巴巴計算著錢過日子的時候了,工資都已經四位數了,幾塊錢買壹份美味與人分享,物超所值。
那種辣得我口水直流,唇齒留香的味道已經深烙在心底,久久難忘。可現在卻不敢輕易想起,因為老家那家店已經搬走很多年了,多方打聽說是搬去了德陽還是簡陽哪裏,我甚至想去拜師學藝,想把這份美味傳遞下去,但終究沒能付諸行動。
“坐嘛,想吃點啥子?”老板娘爽朗的招呼著剛來的食客。我的思緒也回到了手中這碗素水粉上,我很認真地吃著,最後,端起碗把湯汁都喝得幹幹凈凈,連說好吃。老板娘笑著說經常有人點了壹碗又點第二碗。要不是夜深了加之累得想早點睡覺,我還真的可以再來壹碗。
以前看電視劇,裏面的人說想吃某樣家鄉的東西,想得厲害,竟饞哭了,我當時還小,不是很理解,總覺得有那麽好吃嗎,壹個大人想著吃東西還哭鼻子了。
現在有點明白了。家鄉的美味、過去的時光、陪伴妳的人……有的可以重逢,有的再也遇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