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生產
2000年,農業生產正在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糧食產量、質量和良種,積極發展多種蔬菜生產,發揮郊區優勢,大量種植蔬菜和水果。在糧食生產方面,依靠科技推廣良種,提高了糧食的優質率和效益。全年農作物種植面積達到22290畝,糧食面積1,2571畝,畝產31.4公斤/畝,比去年增長3.97%。畜牧業生產和漁業生產穩步發展。由於產業結構的調整,蔬菜和水果的面積迅速增加。家禽、奶牛、水產品等畜牧漁業產品呈上升趨勢,其中蔬菜面積9555畝,比上年增長4.78%,水果產量1261噸,比上年增長166.6%(柑橘171噸,比上年增長64.4%)。比上年增長219.1%,生豬出欄9332頭,下降8.5%(受價格因素影響),小型家禽出欄50.9萬頭,增長28.2%,雞蛋產量155噸,增長6.2%,牛奶產量552噸,比上年增長。
-
經濟發展
2000年,鄉鎮企業繼續堅持“重視發展、加強管理、深化改革、提高效益”的基本方針。通過大力發展種植業、管理和改革,全鎮鄉鎮企業總產值達到18034萬元,比去年增長27%。年末鄉鎮企業達到27個,鄉鎮企業從業人員達到2046人。2000年,鄉鎮企業營業總收入18265438+60萬元,比上年增長19.7%。全年鄉鎮企業實現凈利潤472萬元,比上年增長80.2%,鄉鎮企業上繳稅收總額672萬元,比上年增長53.4%。財政收入不斷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0年,財政收入快速發展。全年財政收入達到565438+70萬元,比上年增長48.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955元,比上年增長9.36%。年末城鄉居民存款余額3371萬元,貸款2302萬元,其中涉農貸款975萬元。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收入在增加,消費觀念在改變,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條件。
-
社會事業
民政事業健康發展。隨著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條件的不斷提高,民政事業穩步發展。五保戶47戶,五保戶老人50人,入住率64%。養老院32人,預約62人,享受過五保的人數比例達到100%。社會福利院被評為重慶市模範敬老院。廣播、文化、教育、文化、廣播電視的健康有序發展,為全鎮兩個文明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豐富了城鄉居民的文化生活。鎮上有壹個廣播站,實現了村村通閉路。有文化站1個,有條件的文化室4個,閱覽室1個,藏書2萬多冊。全鎮共有8所學校,其中普通中學1學校。中小學教師168人,其中普通中學專任教師64人。中小學在校生達到2715人,比上年增加102人,其中中學在校生904人。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100%,幼兒園、托兒所11所,適齡兒童入學率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