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的名字耳熟能詳,他的詩作普通人也會吟誦幾句。對於他的人生經歷在上學時也略有了解,知道他壹生坎坷。但這次卻是第壹次較為系統性的去了解作為壹名詩人、政治家、畫家、生活藝術家的壹生。(順便題外話壹下,我看的是宋碧雲翻譯的林語堂先生的著作,林先生用英文來詮釋壹位中國傳統文化千古名人,可想林先生的中西學術造詣非同壹般,大寫的佩服。)
1、 蘇東坡的女人緣
東坡壹生女人緣很旺,而且這些女人或多或少都幫助了他。在他剛走入政壇、心思單純時有原配夫人王弗實施照料、多多提點,時常勸他遠離小人、說話有度。但可惜結發妻子早逝,年方二十六,留下壹個六歲的兒子。在妻子死後十周年,蘇東坡曾寫過壹首短詞來悼念亡妻,就是這首淒美的“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兩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在二十七個月的喪期屆滿,他續了玄。新娘是她妻子的堂妹,叫王潤之。這位妻子比丈夫小11歲,性情比較溫和,是蘇東坡最活躍期間的伴侶,撫養了堂姐的孩子和自己的兩個孩子,也分享了他壹生所有的起伏榮辱。也正是由於這位如水的女人始終能給顛沛流離中的蘇東坡壹種穩定感吧,也使混沌中的蘇東坡早壹點醒來。在蘇東坡居家被貶密州時,生活困苦,他又對新頒布的稅表政策不滿,有壹天孩子拉著他的衣角,他不耐煩地說孩子真傻,他這位清醒又穩定的妻子說:“妳才傻呢,整天閑坐呆想有什麽用?來,我弄酒給妳喝。”這位蘇夫人還曾說:“我喜歡春天的月亮,秋月太悲哀了,春月使大家快樂而滿足。”可見,這位蘇夫人的樂觀、豁達也在生活上對蘇東坡起了潛移默化的作用。這位妻子在蘇東坡56歲的時候去世,也正好躲過了丈夫壹生中最慘淡的年華(之後蘇東坡被流放海南,這才是他壹生中真正的流放)。十年後蘇東坡的弟弟將夫妻二人合葬。
在他後半生顛沛流離、漂泊不定時有妾侍朝雲不離不棄,兩人在俗世的愛情和宗教的信仰下達到了合二為壹(都篤信佛教)。這位朝雲在12歲時被第二位蘇夫人買了做了貼身丫鬟,後來做了蘇東坡的侍妾。蘇東坡在被貶惠州期間的故事就是圍繞著朝雲,到惠州時朝雲31歲,東坡57歲。朝雲聰明、愉快、活潑有靈氣,在蘇東坡壹生中的女人似乎她最能了解他。有壹次蘇東坡指著自己的大肚子問家人,他這裏面裝的是什麽,家裏人都紛紛說壹肚子詩書、壹肚子學問,只有朝雲說壹肚子不合時宜。這位朝雲初來蘇家並不會讀書認字,但是她始終在學習,盡量在精神上與這位她敬仰的大詩人丈夫達到同壹境界。蘇東坡對晚年朝雲的陪伴也作詩多首,感謝她、贊美他,把彼此的熱情化為***尋仙道的不巧友誼。然而,朝雲不久也身染瘟疫去世,從此他鰥居到老。他對她的情都在壹詩壹詞中:“苗而不秀豈其天,不使童烏與我玄。駐景恨無千歲藥,贈行惟有小乘禪。傷心壹念償前債,彈指三生斷後緣。歸臥竹根無遠近,夜燈勤禮塔中仙”,““不合時宜,唯有朝雲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
在他飽受政敵攻擊、身心巨創時,皇帝不管太後管,在宋哲宗、宋徽宗時期攝政的兩衛太後先後排除眾異,給了他信任和尊重,“烏臺詩案”最後也是仁宗皇後臨終對兒子宋神宗力保蘇氏兄弟,才不至於被小人殘害,最後只是被貶黃州。但是,在三位太後駕崩後,蘇東坡的命運又再次反轉,逃不了被貶被流放的命運。三位太後之所以對蘇東坡施以援手,除了他的才華,也許正是因為他們涉政不深,只是用女人對人性的基本認識,判定了蘇東坡不是朝中小人口中的壞人。宋朝朝政混亂,但是攝政的幾位太後卻都很賢明。
作為當世才子,蘇東坡的身邊怎麽還能少了其他佳人?但這些對他而言就是那窗外的風景,倒是他把名妓琴操勸說出家常伴青燈古佛給後世留下了很多演繹的空間。關於這壹點,我也認同,琴操當時同意出家,肯定也是認為自己贖身出家能嫁給蘇東坡。即便是琴操會錯了意,但蘇東坡作為壹個男人還是壹位風流倜儻的大詩人勸他贖身出家,人家姑娘能不多想嗎。可惜妾有意郎無情,蘇東坡沒有娶她。
2、 蘇東坡的男人緣
蘇東坡人品極好,性格豪爽、待人真摯,吸引了壹大幫朋友生死相隨。當然,誰的壹生遇不到幾個渣友,後來迫害他最狠的就是曾經的朋友章惇。
蘇東坡壹生摯友首當其沖就是他的親弟弟蘇澈即子由。蘇東坡亦在寫給好友李常的壹首詩中說:“嗟余寡兄弟,四海壹子由。”從出生開始,兄弟倆壹起成長、學習,他們悲傷時互相安慰、災難中互相幫助,常常夢到彼此,也常常給對方寫信。兄弟倆壹起步入政壇,哥哥被任命為鳳翔判事官,弟弟被任命為商州軍事推官,但是由於父親在京做官,兩兄弟總有壹人要留在京城陪伴父親。於是子由謝絕赴任,送哥哥離京赴任。他們兄弟倆壹有機會壹定會聚在壹起,蘇東坡杭州任職期間,弟弟在陳州任教,屬於自己視察行程範圍內,他就在弟弟家住了70多天,還壹起過了個難忘的中秋,此後六年他們始終沒機會***度佳節。杭州三年任期滿,蘇東坡申請調往密州(密州當時屬於非常貧瘠的地區)就是因為子由當時在濟南任職,兩地都在山東距離很近。每壹次的相見都會讓離別更難受,他們壹生有好幾次很感傷的離別,子由送過哥哥好幾次,最短的是陳州之別,送了半個月,最長的是三個月,子由攜家屬赴商丘任通判,東坡赴徐州任職,子由就把家人交給張方平(兄弟倆人壹生摯友),自己陪哥哥到徐州,住了三個月才回到家眷身邊。兄弟倆人無論相隔多遠總是書信不斷,或互贈新詩、或相互勉勵、或討論時政、或感傷牢騷,總而言之,只有兄弟二人的通信才是完全表露了自己的真心。後來蘇東坡如願來到密州卻沒有如願見到子由,就寫出了史上最好的中秋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蘇東坡文人氣十足、個性鮮明、不合時宜、不拘小節、曠達灑脫;子由性格沈穩內斂不外露,人情世故高蘇軾壹籌,常常給予兄長以忠告,因此子由的仕途相對平坦壹些,然而子由也多次受哥哥牽連被貶被迫害,但子由始終不離不棄,從來沒有怨言,還曾上書皇上,願以壹切官爵替哥哥贖罪。子由壹***三個兒子、七個女兒,全部都是蘇東坡幫助婚配的。另據其他史料所載,蘇軾病逝後,“二蘇兩房大小近百余口聚居。”這壹點也不無可能,當蘇東坡從海南結束流放後接旨可以隨處定居時,子由就寫信讓哥哥壹家和他同住,可惜兄弟二人“夜雨對床”的約定終因政風變化、東坡病逝而未能實現。
恩師——歐陽修。歐陽修曾對壹位同僚說過,“讀蘇東坡的詩,我全身喜極汗下。我應當退隱,讓這個青年出人頭地。”想想就知道這句話當時對蘇東坡要產生多大的影響。歐陽修是當時的文學權威,他的壹句褒貶可以造就壹個人也可以毀滅壹個人。這句話壹出來,全京城的人都知道了。據說歐陽修還曾經對他的兒子說:“記住我死後三十年後沒有人會談起我。”預言果然被實現,那個時代,在歐陽修死後人們確實都在談論蘇東坡,偷讀他被禁的作品。歐陽修是蘇東坡的伯樂,如果沒有他的引薦,蘇東坡也不會年紀輕輕就步入官場。後來蘇東坡對恩師如此評價:“論大道似韓愈,論事似陸贄,記事似司馬遷,詩賦似李白。”
詩僧參廖。蘇東坡與參寥交往前後將近三十年,對參寥的詩才特別賞識,經常和他吟詠唱和,互相切磋。而參寥也時常追隨他,二人可謂文學上的知音密友。蘇東坡因烏臺詩案被貶謫黃州期間,參寥陪他在此住了壹年多,這種情誼超越於世間政治忌諱和利害得失,顯得難能可貴,令人十分感動。蘇東坡出任杭州時,參寥又在地處西湖畔的智果院任住持。蘇東坡再次被貶居惠州、海南昌化時,他還打算往訪,經東坡去信力加勸阻才罷。洶湧的政治風雲、流淌的時間生命,唯壹不變的兩人的情誼,他倆始終保持書信往來,蘇東坡常將自己的生活情況向他訴說,也寫詩文托人轉給他。再偉大的人也需要有個人靜靜地聆聽自己,懂他的心思也懂他的無可奈何。
根據書裏談到的,我搜索了壹下,和蘇東坡關系比較好的還有:
李公麟,字伯時,北宋著名畫家。
文同,字與可,北宋著名畫家、詩人。
黃庭堅 ,字魯直,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
米芾,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
佛印,宋代雲門宗僧。法名了元,字覺老,俗姓林。
範純仁,字堯夫,範仲淹次子,北宋大臣,人稱“布衣宰相”。
秦觀,字太虛,又字少遊,北宋文學史上的壹位重要作家。
3、 為什麽人人都愛蘇東坡?
第壹, 蘇東坡性格樂觀豁達、隨和謙遜、生動活潑、風趣幽默、真摯豪爽。這種性格在他小時候就能看出。他小的時候除了讀書還有很多興趣愛好,比同齡人貪玩。他會和丫鬟壹起偷探鳥巢,拉著兄弟姐妹去逛市集,遇到好石頭還會做硯臺,經常記錄自己的夢境,總之是個很有趣的小男孩。蘇東坡壹生漂泊不定,被貶數個地方,被動的遊遍了祖國山川河水,但是每到壹個地方他都是閑不住。貶謫黃州期間,他已經四十歲了,會蹲在田頭和種田的大伯聊個半天,認真討教種莊稼的技巧,也會自己築水壩、修魚塘,種蔬菜果苗,脫去了知識分子的矜持,當上了實實在在的農夫,自己寫詩:“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今年刈草蓋雪堂,日炙風吹面如墨。”他還自己做飯,燉豬肉、煮魚,還發明了東坡羹。簡直是五好男人。實際上黃州是個很貧瘠的地方,他過得十分清苦,連肉都吃不上,而靠著詩人樂觀豁達的萬縷閑情、豐富的想象力、知足常樂的精神和壹點點的月光美食,竟然混合成為強大的魔力,使蘇東坡在此地過的很詩意,而換作常人早就叫苦不叠了,哪能寫出那麽多佳作還註解了《周易》和《論語》?被貶惠州期間他又忙活著學釀酒,被貶海南時他又忙活著采藥、治墨,還在兒子的協助下整理各種雜記,編成《東坡誌林》,又註解了《尚書》,完成了124首“和陶詩”,真正的閑不住,但又自得其樂。蘇東坡特別喜歡開玩笑,自己也開的起,有壹次他想拿佛印開玩笑,就說:古人常用僧對鳥,比如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我佩服古人以鳥對僧的智慧。佛印回答:難怪我這個僧人要坐在妳的對面。(古代的鳥字在俚語裏含有淫穢的意思)。蘇東坡待友人十分豪爽,在他主動申請赴杭州任職,皇帝送給他茶葉、銀兩還有壹匹馬,蘇東坡就把這匹馬送給了窮書生李薦去賣錢。還有,無論對象是誰,蘇東坡凡遇不平,不吐不快。
蘇東坡讀過杜默壹首《送守道六子詩》,詩曰:“學海波中老龍,聖人門前大蟲。推倒楊朱墨翟,扶起仲尼周公。”這樣形同白開水的詩也被石介列為文壇“三豪”之壹,蘇東坡深感反胃,忍不住打趣說:“吾觀杜默豪氣,正是京東學究飲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飽後所發者也。”這麽多性格特點在他身上集合,形成了獨特的人格魅力,使得他無論升官還是被貶,身邊總會吸引大批的文人墨客和老百姓擁護他、愛戴他,連他被貶的哪幾個地方的太守都是極盡禮遇,並經常給他送酒菜、陪他遊山玩水、吟詩作對(當然後來被小人章惇知道都給罷免了)。
第二, 蘇東坡的心中始終裝著天下蒼生。王安石變法是失敗的,加速了宋朝的滅亡,蘇東坡早早就看到了新政的弊端,多次上書朝廷直言,歷經宋神宗、宋哲宗、宗徽宗,他向神宗進言:改革不是簡單的加減法,要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他對激進的改革進行批評,讓宋神宗和王安石都不高興。於是蘇東坡被貶。即使是面對排擠,蘇東坡依然對“青苗法”提出了直言不諱的批評。“青苗法”,簡單地說就像由政府成立壹個“農業銀行”,農民春種時借錢買種,秋收時還本付息,其目的壹是抑制土地兼並,二是為農民提供生產資金,三是政府創收。然而,這壹表面誘人的政策,在執行中卻由“不許抑配”,即農民自願演變成了強迫貸款,由幫助資助生產與政府創收兼顧變成了政府創收和官員謀利,導致許多農民債臺高築,有的甚至家光業盡。歉收的時候農民吃不飽,豐收的時候農民換不上賬,很多人都是背井離鄉。蘇東坡了解實情後,連續向皇帝上了《上神宗皇帝書》、《再上神宗皇帝書》,細數“青苗法”在執行中對農民造成的傷害。王安石知道後,十分惱怒,不久便指使禦史彈劾蘇東坡。蘇東坡從此開始了貶官生涯,由北至南,由富庶之都到不毛之地,越貶越遠。最後,六十壹歲的他,還被貶至茫茫海外的海南。
蘇東坡被貶,但更貼近百姓,深深地了解到百姓的疾苦,因此也創作了很多詩詞,描寫人民悲慘生活情景,揭露抨擊苛稅弊政,以他的知名度這些詩詞迅速的傳遍全國,也在壹定程度上給統治者施壓。我摘錄幾句,即便是現在也能感受到當時水生火熱的黎民百姓:人如鴨與豬,投泥相濺驚。賣牛納稅拆屋炊,慮淺不及明年饑。官今要錢不要米,西北萬裏招羌兒。豈是聞韻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
因為胸懷天下黎民百姓,蘇東坡付出了壹生的代價。不過,蘇東坡雖然因為剛直而屢遭厄運,但他的境界高就高在,他只對事不對人,不記恨那些給他使過絆子的人,對王安石、章惇等人,從來都沒有表露過絲毫的怨恨或憤懣之情,後來甚至到南京還去看望了王安石,與他壹起談詩論佛。
第三,蘇東坡踏踏實實的為百姓辦實事。蘇東坡壹生做過無數的好事。徐州大水漫城,他舍身救城,好幾周沒有回家,每天住在城墻頂的小棚內,監督工程,洪水退去後他又主動上書朝廷要求加強堤防,獲準後在城外建了壹道木壩,還修建了“黃樓”,為當地人民解決了水患。他親身關註囚犯的健康和利益,古往今來這麽做的人這怕也是鳳毛麟角。蘇東坡指出,法律雖禁止地方官鞭死囚犯,對囚犯病死或失於照顧而死卻沒有明文規定,囚犯也是百姓,因此第壹次排除獄醫照顧病患。他看到很多士兵離營逃走,變成強盜,只因為軍士出遠差沒有旅費,逼得他們債務滿身,因此他立即糾正這壹規定。
到杭州,他最關心的是杭州居民的用水問題和穿過市區的運河淤泥。他到任後第三個月就開始實施運河清理工程,耗時七個月。原先,城中運河需要海水才能運行,但海水造成河床充滿淤泥,疏通麻煩,挖出來的泥沙就堆在百姓門口,交通也十分擁擠。蘇東坡在城北余杭門外又挖了壹條運河,與西湖相通,這樣用水源源不斷,疏通城內鹽河橋的費用和煩惱也免除了。當時的百姓喝的是帶鹽分的水,不然就要花錢買湖水,壹文錢壹桶。接下來,他想把西湖的水引進城裏,他將輸水管道全部由竹筒換成了陶制的管子,上下用石板保護,這是壹個投資巨大的工程,要建築長達274米的陶管,由壹個水庫通向另壹個水庫。他還把湖水引進杭州北郊的兩個新水庫,供應軍營用水。據說,工程修好後,杭州幾乎每個地方都可以喝到西湖的清水。下壹步自然就是應對大水庫——西湖了。整治之前,西湖湖面蔓草叢生,已經覆蓋了西湖壹半的面積,他感到意外和悲哀,於是立即向太後請旨撥款,整個計劃需要三萬四千貫,他籌到了壹半經費,請太後再給他壹萬七千貫。太後同意後他立即著手動工修湖。挖出來的水草和淤泥又成為壹大問題,這時候蘇東坡靈機壹動,用這些修建了長堤。他還在湖心小島開發了“三潭印月”。如今我們不得不感嘆東坡居士的審美。引用林先生壹句話:“蘇堤和西湖之於杭州就像明眸之於美人”。西湖之美不在壹汪湖水,而是有了這畫龍點睛的蘇堤和仙島。
蘇松坡在杭州還建了史上最早公立醫院。杭州氣候潮濕、河湖密布,加上經濟貧困和醫藥匱乏,古代瘟疫頻發。對當時那種零碎的、沒有組織的救治工作十分不滿意,於是就從公款裏拿出兩千緡,自己又捐了五十兩黃金,在城中心眾安橋建了壹座公立醫院。這所名為“安樂坊”、看病吃粥不要錢的免費醫院,明顯帶有民助性質。後來醫院搬倒西湖邊,改名為“安濟坊”。
蘇東坡在被貶黃州期間,了解到當地有溺嬰的陋習,立刻寫信給朱太守,希望壹起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他自己還成立了救兒會,自己捐壹部分錢,向富人募捐不少錢財,創立了史上第壹個孤兒院,救治下不少嬰兒。
有些小事只要有人肯做,就可以輕易辦到,可惜只有蘇東坡關心而已。
後人稱呼蘇軾最多的就是蘇東坡,而事實上,他的人生也就以此名號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時期,或者說,成為東坡居士後的蘇軾其身心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才造就了後人所敬仰的巨星。也就是在被貶黃州期間,他開始因情勢所迫務農、又因脾氣和天性變成隱士,自比陶公,變成了可愛的遊走在大自然的大頑童。而此時,他剛剛經歷過生死,靈魂受到巨大的沖擊,大頑童的釋放讓他找到了真我。黃州之貶後的第三個春天,蘇東坡和友人郊遊,途中偶遇風雨,他便寫下了這首《定風波》 ,標誌著另壹個更沈穩豁達、超凡脫俗的東坡居士歸來!我自己也最喜歡這首。
《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壹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