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淺論山東人喝酒的123

淺論山東人喝酒的123

提山東的民俗風情,就不得不提山東人“喝酒”的習俗。古時水泊梁山壹帶,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風俗,至今酣暢如當年。來山東,無論男女老少,都必須要來上壹口,“不會,也要少喝點”,這是豪情的山東人熱情待客的壹種體現。山東人的飲酒時的豪氣是有目***睹的,所以山東盛產兩種東西,美酒與英雄。山東人“喝酒,從客人坐的位置、上菜、喝酒時的規矩都有著嚴格的規定。

山東人“喝酒”每位客人坐的位置都有壹定的講究,分主陪、副主陪、主賓、副主賓、三賓、四賓,依次類推。“主陪”是請客壹方的第壹順位,位置在正沖門口的正面。主要作用基本就是莊主,把握本次宴請的時間,喝酒程度等。

“副陪”是請客壹方的第二順位,位置在主陪的對面,即背對門口,這個位置更多的是帶動客人喝酒。“主賓”是客人壹方的第壹順位,位置在“主陪”的右手邊。“副主賓” 是客人壹方的第二順位,位置在“主陪”的左手方。“三賓” 是客人壹方的第三順位,位置在“副陪”的右手方。“四賓” 是客人壹方的第四順位,位置在“副陪”的左手方。依次類推。

在山東“喝酒”,不僅僅是上菜,包括倒茶,倒酒等,所有的起始位置都是從主賓位置開始。上的第壹道菜,主陪的主人會用公筷給主賓夾壹筷,這表示尊重客人,同時說明大家可以吃菜了。無論客人是否喜歡這道菜,應該是感謝之余要首先吃壹口的(如果是民族習慣如回民等應在此之前就提出,主人安排的時候會早有準備。如果客人有特殊忌口,這道菜是可以說明原因並拒絕的,主人會把這壹筷放在自己盤子裏,其他人依然可以接受到開始吃菜的信號)。

喝酒預示著宴會的正式開始。所以喝酒必須是主人開始提議。

白酒的容器壹般是三兩三或者二兩半的,即壹瓶白酒倒三杯或者四杯。

山東全省比較正規的白酒喝法是要求第壹杯六口喝掉,以後隨意。

六口的順序是,主陪帶三口,副陪帶三口。

在這之前,客人是不能主動敬酒的。啤酒的比例是壹比六或者壹比八。六口以後要求全部幹掉。在主陪和副陪帶完以後,主陪會宣布自由時間開始。壹般情況下,主人方的每壹位包括主陪和副陪,會跟每壹位客人喝壹次,熱情的主人會跟每位喝兩次,所謂“禮儀之邦,喝酒成雙”。普通意義上客人再回敬每位主人壹次。最後,主陪會招呼大家喝最後壹杯,即宴請結束的信號,俗稱“門清”,最後壹杯要求是要喝完。

整體來說,山東省各地的喝酒規矩不盡相同,喝酒猛烈程度也不盡相同,膠東最甚,如青島,威海、煙臺。因為這些地方靠海邊,吃海鮮是不宜喝啤酒的,會得壹種叫“痛風”的病,所以靠海邊的膠東地區是喝酒最盛的。但山東喝酒非常實在,主人敬客人酒時同時喝掉。所以如果在山東喝酒,碰上壹個不能喝的主陪,大家可以輕松許多。

自古山東酒水盛行,民風淳樸。多以喝烈性酒,辛辣酒為多。在白酒競爭激烈的今天,山東現在的年輕人多以喝純糧食酒,高度酒,高粱原漿酒為主流酒風,現在倡導飲酒品美味,喝酒要健康。

山東是“孔孟之鄉”,禮儀之邦,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賦予了山東人淳厚樸實、豪爽大方、熱情好客的性格,“山東大漢”成為山東人性格及體魄的代名詞。

山東民情風俗濃郁,人註重鄉情、友情、親情,每逢元宵節、中秋節、重陽節、春節等傳統節日,各地都舉辦燈會、山會、廟會、賞月會、聯歡會等豐富多彩的民間娛樂活動,表演耍龍燈、跑旱船、扭秧歌、踩高蹺等民間風俗。

形成原因:

1、山東民俗文化由古至今,因地域區別、移民、交通、外出謀職等原因,不斷發生地域之間的交流,表現於民俗演變,形成了吸收與開放兼有的態勢。東部沿海地區,漁業習俗和外出經商的習俗最為突出。而漁村以日照、榮成、蓬萊、長島等地最具典型性。魯東南的沂蒙山區,古代文化發祥較早,既有山地特色,又較多地保留著傳統的民俗事象。魯西南、魯西北地區為黃河沖積平原,民俗事象與古老的黃河緊密相連,獨具特色。

2、因移民而帶來的民俗文化對山東民俗產生了深刻影響。明初推行“移民寬鄉”的民墾政策,從明洪武二年到永樂年間大批移民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至山東、德州、濱州、聊城、泰安、菏澤、濟寧壹帶,其中壹部分又先後由濱州壹帶東遷。這樣,山西民俗影響山東,如寒食節不生火做飯。魯西北數縣居民(今聊城壹帶),許多是明代初年由直隸(今河北省)棗強縣移民而來,他們居住的地方,年畫、泥玩具等民間藝術品,至今與棗強風格相近,如聊城、濰坊壹帶的布老虎、泥娃娃、木版年畫、風箏等,享譽國內外。

明初由四川移民到山東的多集中在萊州,因此,萊州風俗多有與東鄰不相同,還有許多市地有移民至山東各地,民俗也各異。

元、明、清三代繁盛壹時的京杭大運河沿岸的碼頭城鎮,如山東地段的德州、臨清、聊城(東昌)、濟寧等,受南北漕運影響,風俗與山東其它地區多有不同。這些城鎮中大多都有壹個竹竿巷,集中了江南常見的竹編店鋪,街面上開設的茶館,其鋪面格局,賣茶、飲茶大致相同。濟寧的玉堂醬園由蘇州沿運河遷入,其產品至今保持著江南風格,並且仍用“姑蘇老店”的招牌。

外出謀職帶來民俗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當數歷史上的山東人下關東,或稱“闖關東”。山東人下關東大致有兩種不同類型:壹種是攜家移住東北家村和山區,帶有逃荒性質,俗謂“被逼無奈闖關東”;壹種是家在山東,但大半生在東北做生意,俗稱“住地場”。他們將山東的風俗帶去東北,又將東北的習俗攜回山東。長期的交流使兩地的民俗文化有了許多相似之處,特別是壹些內容相同的民間故事,如禿尾巴老李和人參的故事等,在山東與東北同樣廣泛流傳。山東風俗受東北影響以膠東最為突出。

山東地域文化極具個性和包容性。具有悠久歷史的風箏、木版年畫、剪紙、布玩具、內畫壺、魯繡、魯錦、魯硯等傳統工藝品,呂劇、柳子戲、山東梆子等地方戲曲,武術、雜技等深受遊客喜愛。魯菜為中國八大菜系之首,是北方菜的基礎和代表,其中濟南菜、膠東菜和孔府菜三大分支各有千秋,相得益彰。

——?品牌戰略營銷策劃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