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回鶯舌弄,弄舌鶯回夢。郵便問人羞,羞人問便郵。 春天 , 婦女 , 懷人思念 譯文及註釋
譯文
落花時節,空寂的庭院有位 *** 穿著很單薄。穿著薄薄衣衫的 *** ,在庭院空曠處看那落花。過後幾天,愁緒在心頭隱隱泛起,依戀不舍的愁緒壹天天地遲延下去。
夢中醒來,只聽得黃鶯在演唱,唱歌的黃鶯累得返回夢鄉。帶信的人順便詢問時, *** 害羞的低垂了頭,害羞的 *** 順便請來人給帶封回信。
創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十壹月,蘇軾被貶黃州,“杜門謝客”,冬至後又去天慶觀養煉,在無所收獲之後,作該詞詠暮春閨情。 賞析上片,以移恨於物手法,寫暮春時節, *** 空守庭院思念郎君而“恨”時長的心態。蘇軾擅長於將自然時令、外界景物與人物體態的情緣作為詞的信息源泉,作為激發詞情的觸媒和表達詞意的載體。“落花閑院春衫薄,薄衫春院閑花落”,傷春懷人。“落花”點明思郎時令,“閑院”描繪思郎守空房之寂寞,“春衫薄”說明思郎時感覺有寒氣。這是心理上的反映,只好以衣物傳達之。“閑花落”暗指思郎時散亂的情緒。“落”、“閑”、“薄”幾字貫通, *** 的孤獨感、寂寞感和煩亂感層層加深。“遲日恨依依,依依恨日遲”,最後兩句又把這種復雜感情強化了。無論是“恨”依依不舍的戀情,還是“恨”見面的日子來得遲遲的癡情, *** 都將壹天天地熬煎下去,度日如度年。
下片,以夢幻與現實相互映照的手法,進壹步寫 *** 思郎的癡情與恨情。“夢回鶯舌弄,弄舌鶯回夢”,移情於黃鶯,以黃鶯托情,做著壹場美夢。夢醒壹喜,似乎郎君回歸,連黃鶯也不分晝夜嚼舌不停。忽然,現實虛無,撥弄舌頭的黃鶯也累得掃興了,不得不進人夢鄉。 *** 壹夢(幻)壹醒(喜),黃鶯壹弄(喜)壹夢(愁),相互映照,人通物情,物通人性,形縈神繞,似夢非夢。此謂以美好的生活環境烘托出 *** 的寂寞孤獨。“郵便問人羞,羞人問便郵”,又由夢幻回到現實,請問郵人順便給我捎個信,這種結尾令人回味,此“恨”綿綿究竟有多長。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壹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壹;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壹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蘇軾
林花發岸口,氣色動江新。此夜江中月,流光花上春。 分明石潭裏,宜照浣紗人。 交甫憐瑤佩,仙妃難重期。沈沈綠江晚,惆悵碧雲姿。 初逢花上月,言是弄珠時。——唐代·張子容《春江花月夜二首》春江花月夜二首
唐代 : 張子容
林花發岸口,氣色動江新。
此夜江中月,流光花上春。
分明石潭裏,宜照浣紗人。
春天 , 寫景 , 故事 , 抒情愁緒細草綠汀洲,王孫耐薄遊。年華初冠帶,文體舊弓裘。野渡花爭發,春塘水亂流。使君憐小阮,應念倚門愁。——唐代·李嘉祐《送王牧往吉州謁王使君叔》送王牧往吉州謁王使君叔
細草綠汀洲,王孫耐薄遊。年華初冠帶,文體舊弓裘。
野渡花爭發,春塘水亂流。
使君憐小阮,應念倚門愁。 春天 , 送別惜別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唐代·韓愈《春雪》
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春天寫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