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人間草木》讀後感

《人間草木》讀後感

 當認真看完壹本名著後,妳心中有什麽感想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人間草木》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人間草木》讀後感1

 那天夜裏,下著小雨。隨手合了書本放在桌前,伴隨著思慕人間草木的雨的情懷,我在窗邊大夢壹場。

 壹位少女,清逸出塵,入我夢來。“緬桂花是雨季的花。”她說。雨簾密密的叩擊著房瓦,水霧把她的發髻都沾濕了,窗欞邊滾下幾粒水珠,我倚著欄桿去聽雨聲,思緒飄遠。

 初春的雨,沒有洋洋灑灑,也沒有潤澤大地的意思,就突然降臨了。石階下,藤架旁,滿園新鮮,雨聲作響。不由得想起書中昆明的雨,明亮,豐滿,易使人傾心,也極易萌生向往之情。

 雨聲聽得倦了,再把書合上時,雨季的花兒,雨季的菌子,雨季的婀娜多姿,也就全數煎進了茶湯裏,細細的啜飲了,甜到心坎兒裏去。

 細看書名,就胡思亂想著參悟,就解讀些世事。懵懵懂懂的雨季中懵懵懂懂的靈魂,蹣跚前行仿佛孩童。古人雲,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那草木真的無情如此嗎?

 不是的。不是的,她說。草木本來就是至情至性之物,至少在此間如此。那隋唐盛世的瓊花,為了不讓昏君觀賞而自行敗落:嚴冬中的牡丹,違抗女皇而被迫遷入洛陽。相比之下可是世上有情之人的楷模。

 “妳講的那都是傳說,草木既不能動,又不能語,怎個至情至性法?”我笑道。無甚道理。她有些惱了,聲音就蓋過了雨聲,像細碎的木香花。

 妳看那竹林,自顧自密密的長起來,可曾阿諛奉承?那臘梅,大雪中朵朵的綻將開來,她是彎腰了,還是低下頭?我又不同妳頑,草木的精氣神可遠遠超過妳們的所謂正人君子,自成妳那“世間”,也說不定。

 自成世間的草木?雖然荒謬,到也真實。我心不在焉的叩著欄桿,看著雨幕漸漸停了。滿園春色也都醒過來,綠起來,蔥蔥蘢蘢,草木人間。

 人間草木,寫著草木人間,人間本是嘈雜的喧鬧著,草木的幹凈又平添壹筆清香。這是遊離於世外的香味兒,也許我們缺的就是這點兒清凈罷。

 梔子花頭的純白呵,有款款清香自花架間飄蕩下來。壹縷陽光從玻璃窗間劃過,我睜開眼睛。終歸是又回到了人間罷,夢裏人間草木,那般超然,大概也只有汪老先生可以成全並傾註於作品中。

 枕邊是壹朵開得正盛的緬桂花。

《人間草木》讀後感2

 與汪曾祺的相識,還是初中語文課上那篇《端午的鴨蛋》,很長壹段時間我都對高郵的雙黃蛋念念不忘。而與《人間草木》的相識是偶然的,偶然讀到汪曾祺在《泡茶館》裏引用的壹首詩:"記得舊時好,跟隨爹爹去吃茶。門前磨螺殼,巷口弄泥沙。"於是去網上搜索汪曾祺的其他作品,由此遇見了《人間草木》。

 《人間草木》的封面是很簡單的,翻開即是汪老的親筆水墨插畫,看著親切淡雅。這本書的序是汪老的兒子汪朗寫的,序中提到汪老寫過壹首詩:"我有壹好處,平生不整人。寫作頗勤快,人間送小溫。"私以為,這裏的"人間送小溫"不是雪中送炭,而是壹個微笑、壹聲問候那樣讓人覺得溫暖。就像他的文章,用極簡的文字讓我們覺得意蘊深長。有人說,讀汪曾祺的文章不能太功利,同樣是寫壹株草壹朵花壹塊石頭,都不能像他壹樣寫的簡練而不簡單,樸素又溫暖。

 《人間草木》是作者的所見所聞以及經歷,有舊時的記憶,有懷念的師友更多的還是生活的故事。故事娓娓道來,明明是散文,卻美的像詩,讀起來是滿滿的幸福感。讀到他筆下的茶花蘭花桂花梔子花時,會忍不住想嗅上兩口氣;讀到他寫的蘿蔔野菜豆腐幹絲魚時,會忍不住咽口水。

 讀到小英子和明子踩荸薺,會忍不住跟著笑。與其說喜歡汪曾祺筆下的文字,不如說是喜歡他這個人吧,他會用心準備食材,為家人朋友煮壹鍋菜。連他自己都說了,只要是可以吃的,他都會去嘗試壹下,而對於每壹種食材都是講究的,講究怎麽做才好吃,對於好吃的評判標準,他講起來也是理直氣壯。有人說他是美食家,的確,就算吃飽了,讀到汪老談吃食仍會覺得餓。

 汪老的文風相當輕松,讀起來毫不費力,更多的是詼諧幽默。《葡萄月令》是他被打成"右派"是寫的,當時他還在改造,但從文中並沒有看到絲毫淒慘悲憤的情緒,有的只是感嘆葡萄園的美、對勞動者的尊重和對自然的熱愛。

 他帶給我們的美,是偶然的、存在犄角旮旯的,他總能從這些細微之處發現美,努力發掘並表現出來,就像他自己說的"美,多少是要包含壹點偶然的。"而這些美之中,是對生活的熱愛,傳遞的是溫暖,就如同他這個人壹般,壹個"人間送小溫"的人,他也壹定是壹個溫暖、善良的人。

 "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

 汪老做到了。

《人間草木》讀後感3

 《人間草木》這本書,我認為是文言文和白話文結合,每壹章都寫出那種人間瑣事。壹般我寫長作文都不會去寫生活中的小事,但汪曾祺不壹樣,感覺每壹件家常小事、朋友性格、每壹朵花開花落、成熟、腐爛都值得他去寫,每壹篇散文都像是在和知心朋友說話。

 我最喜歡的壹篇是《北京的秋花》這篇,還分為4小篇,我認為最後壹小篇《黃滬。爬山虎》應是葉不是花,菊花裏我最喜歡最後壹段,我也認為菊花壹盆盆看是很好的,這樣就能發現每壹盆菊花的特點去欣賞它獨特的美,紮起來卻只能感到壹眨眼的震驚,覺得無趣。在《秋葵雞冠鳳仙秋海棠》這篇文章裏,我最喜歡第3段,更讓我感到鳳仙花的實用,秋海棠也讓作者睹物思人,果園的收獲裏,寫葡萄的時候,那種熟練的感覺,讓我覺得汪曾祺種葡萄很久了,也很用心。

 老媽買的那本書,前有汪曾祺的畫,飛灑的墨汁,瀟灑的畫,配上文中應景的段落,簡直文中有畫畫中有文,在這些畫裏,我最喜歡第四張畫,這張畫的枝條壹直垂到畫紙最下方,正好應了“抽條甚長”這句話,汪曾祺的文和畫都可以用“簡練”壹詞來形容,文章的簡練是猶如文言文的白話文,畫的簡練是因為他的畫簡練到最少11筆就可畫成。

 人間草木這本是裏的葡萄月令是汪曾祺被判為“右派”時寫的,但卻無壹點不開心,就像是沒被冤判壹樣,所以更造就了壹種獨特的風格,那種漫不經心、娓娓道來的感覺。

《人間草木》讀後感4

 讀《詩經》讀到壹句:“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出自《詩經·大雅·卷阿》,詩人借鳳凰和鳴,歌聲飄飛山崗;梧桐生長,身披燦爛朝陽來象征品格的高潔美好。

 時有梧桐,郁郁而生,蔥蔥茂茂;時有朝陽,端著萬丈霞光,從容揮灑。

 此時再看《詩經》,大多皆從草木寫起,便如“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再如“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

 時人風雅,以牡丹喻國色,以松竹言品行。那我便暫且從草木說起吧。

 爬山虎

 我曾經寫爬山虎,枝幹盤虬,紫紅色的藤蔓纏繞著網線,蒼翠的葉片迎風招展。及至深秋,雖說看起來仍舊繁茂,可卻隱隱露出精力不濟氣血不足的疲態來,風若是刮得緊致壹點,黃葉飛舞,刻意的優雅也無法掩蓋雕落的事實。

 按本意來說,該是稱贊其生命力頑強,品性不屈,雖然渺小,亦可偉大。但是如今想來,壹切都不過是身為作者的臆想。

 作家與其眼中微小的事物

 作家們總是能從那些微小的事物中幻想出許許多多的故事。他們說過草木無情,卻又把草木想象得有情有義。

 詩人們喜歡寫草木,歲寒三友,春風壹家都被描繪過無數次。他們寫蘭花,贊其有君子之風,又寫寒梅,稱其不畏霜寒。《愛蓮說》裏寫道:“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我說過這壹切都是作者的臆想,他們將自己的感情賦予平凡的草木,似乎越是微小越顯其可貴。很多人附和他們,將這些本該自生自滅的草木捧成了珍寶,雇了人悉心栽培,供人觀賞。

 我想如此壹來,草木便也不能稱之為草木了。草木的微小,在於其漫山遍野,隨處可見;世人眼中的可貴,便是它們在惡劣的環境中亦可從容生長。壹旦被拘泥在富庶的花園之中,草木也就不是草木了。就像盆景,在我看來也只是盆景。盆景之於草木的區別,在於自由。草木可以肆意生長,盆景卻只能被束縛在那壹方真正渺小的天地。

 自由使人有了想象的空間,草木的自由,使其可以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生長成任何模樣。在自由的世界裏,壹切相遇都不再試普通的相遇,而是邂逅。因而才產生了那麽多的詩作名篇。

 草木只是生長,詩人只是想象。

 最後,容許我再臆想壹次。身為草木,也許它們並不想做那詩人筆下的君子大家,它們或許,只是想做平凡的草木,恣意生長。

《人間草木》讀後感5

 看汪曾祺的《人間草木》,惹起我無盡鄉思。

 汪曾祺,壹位著名的作家,而作為語文老師的我對他是壹無所知,真是很慚愧!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蘇高郵人,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畢業於西南聯大,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幹部、《北京文藝》編輯。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著有小說集《邂逅集》,小說《受戒》、《大淖記事》,散文集《蒲橋集》,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壹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壹個士大夫。”

 終於買到了他寫的《人間草木》這本書,可買來之後這本書就真的被收藏了,因為自己總有很多理由說自己沒有時間來讀,真是“書非借不能讀也!”上周終於拿出時間拜讀這本書,壹讀便不舍得放下!裏面沒有空泛的好為人師的大道理,也沒有宏大的人生題材,流淌在字裏行間的都是文人的雅趣和愛好,彌漫著文人的情調。讀他寫的植物我感受到的是閑情逸致,讀他寫的人物我享受的則是詩情畫意……讓我感觸特別深刻的是汪曾祺先生筆下描寫的那些植物,仔細讀來真是壹種享受,如流水般凈化著浮躁的內心,聯想現在的生活、工作,我們是不是過於匆忙,忽略了生活樂趣了呢?熱愛自然,熱愛植物草木,這是壹種人生可遇而不可求的精神寄托,古往今來,從來如此。工作的時候積極努力,休息的時候,就需要有如本書壹樣的發現的眼睛和心情,如此,就會在生活的道路上,既有向前的飛奔,又有欣賞途中風景的收獲。

 這就是我讀過本書的最大收獲。讀汪先生的這本書,覺得心裏暖暖的,靜靜的……

《人間草木》讀後感6

 “星鬥其文,赤子其人”這八個字,是汪老的老師沈從文去世的時候,張充和夫婦送來的挽辭中的。“不折不從,亦慈亦讓”,或許,在張充和的眼中,這幾個字,是頗能夠代表沈從文的壹生的,而這我眼中,這幾個字,用來形容汪曾祺先生,也是十分貼切的。

 這本《人間草木》,收錄了汪老三十余篇文章,選擇的題材大都同生活中尋常花鳥草木有關,讀來分外感覺到濃濃的生活情緒,除了這些,還收錄了幾篇寫汪老當年在西南聯大時候認識的那些大師們的生活軼事,描寫詼諧有趣,栩栩如生,簡直仿佛見到了那些大師們本人。

 汪老的壹生並不舒暢,生於戰時,長於混亂,就算在名聲斐然的時候,也因遭遇那個動蕩的年代被打成右派,然而最難得的是,就算遭受磨難,屢屢被人誤會,他也能夠隨時保持豁然達觀的心態,用壹顆平淡寧靜的心去認真體會平凡生活的好處,去寫就著平凡生活的動人。

 所以有人說:“他的壹切都是詩。”

 我想,能夠把文字寫得像詩需要非凡的才氣,而能夠把自己的壹生都過得像壹首詩,則壹定需要壹顆永不熄滅的赤子之心了。

 汪老的文字並不華麗,也不夠驚人,他從不刻意去說理或論教,他只是淡淡地,寫著自己眼中真真切切看到的那些花草—壹顆芋頭,壹把石頭下壓著的豆芽,紫薇,菊花,還有各種野花;那些鳥木魚蟲—比如北京遛鳥人,香港的遛鳥人,木芙蓉,車前子,瓢蟲,蟬,刀螂;那些最普通的人最普通的事,北京的國子監,胡同,泰山上的擔山人……

 他誠實地記錄著生活中的壹切,語言平淡卻又真味,閑閑地翻過他當年在被打成右派時在農場裏寫的這些文字,在某個北京的早晨遛彎時候想到的文字,在後來平反後作為壹名作家四處雲遊寫到的文字,在作為壹個傳統的中國知識分子走在美國街頭寫下的文字,在自己漸漸老去的時候回憶起西南聯大裏的青蔥歲月寫到的文字……

 這些文字沒有壹個句子是煽情的,卻不由得叫人感動。

 這些文字沒有壹個語句在刻意地給人打雞血,卻在不知不覺間讓讀者受到溫馨地鼓勵。

 比如他說起有個人隨手將壹把豆子扔在了石頭下,過了壹陣,翻起石頭壹看,壹群豆芽竟然將石頭頂起來了。

 與此同時,汪老,還非常具有獨特的審美和生活情趣,比如他說人工琥珀不如天然的,“美,多少要包含壹點偶然”。說起養鳥人讓畫眉學叫,他說,“畫眉本來的鳴聲是很好聽的。讓畫眉自由地唱它自己的歌吧!”

 我想,這樣的思想與面對艱苦的淡然,與汪老早年在西南聯大受到的教育息息相關,印象最深的是,是說起當年在聯大每次躲警報的時候,有位同學,“聽著炸彈乒乒乓乓在不遠的地方爆炸,依然在新校舍大圖書館的鍋爐上神色不動地攪合他的冰糖蓮子。”

 而後人在議論為何西南聯大在短短幾年間培養了那麽多人才時候,只說了兩個字:“自由。”

 汪老在此後的幾十年間,壹直堅守的,或許就是這樣的從容,和內心深處對自由地不懈追求。這樣的汪老,才能夠寫出如今我們能夠看到的文字吧。

《人間草木》讀後感7

 《人間草木》中描寫的各個地區真是美極了,從前從未見過的壹些風景,在看完此書之後,我仿佛親眼看見了這些風景,啊!真美。

 四川的成都是最幹凈,最安靜的,使作者感到輕松自由。樂山的大佛更是栩栩如聲。新都有有桂湖,桂湖皆植桂,開花時香的`不得了。福建也是壹個風景秀麗的地方。福建的漳州多三角梅,有紫色、紅色、桃紅色、淺紅色、紫銅色、白色,真是美不勝收。福建的雲霄是果鄉,到處是果樹:蘆柑、荔枝、枇杷。枇杷瓣大,味甜無渣,真是美味極了。

 武夷山也是風光壯麗。玉女峰,大王峰,壯麗極了,還有好多優美山水,真是世外桃園。

 作者把這山水、特產描寫的如此醉人,不免勾起我想去遊覽壹番。

 《人間草木》還描寫了作者在聯大上大學的壹些歲月,他和幾個朋友總是愛泡茶館,而且壹泡就是大半天,作者的壹些優秀小說,散文,都是在泡茶館時寫下的。啊!作者真是不同凡響。

 在聯大那時人們穿的衣服也是風格迥異。但大多數衣服都是非常破舊,還有人穿的鞋露著腳趾,後跟爛了。雖然那時聯大的師生破衣爛衫,但每天孜孜不倦的作學問,窮且益堅。這種精神,值得我們現在的青少年學習。

 在聯大的那段歲月中,對於作者來說,還有壹些激動人心的事情—跑警報。抗戰時期,壹有警報就要往外跑,真是激動人心啊!那時自然也死了壹些人,毀了壹些房屋,意在嚇唬昆明人,施加威脅,使人產生恐懼,但是昆明人是不會被威脅到的,中國人都是堅強的,我們青少年也是堅強不屈的。

 沈從文、金嶽霖先生、聞壹多先生都是作者在聯大對作者有深遠影響得人。事隔多年,作者回想起來,仍歷歷在目,真是耐人尋味。

 從《人間草木》中我了解到許多異域風情,優美動人風景,扣人心弦的故事。人間自有草木,更有動人心弦的情誼。所以《人間草木》猶為給人啟發。

《人間草木》讀後感8

 筆尖流轉,勾勒著華夏的符號。娓娓而來,人間的壹草壹木傳出芳香。

 我們舉頭望天,看得到鋪天蓋地的霧霾沈寂了世界,卻看不到飛鳥的奮力翺翔,閃爍它生命的光輝;我們穿過樹下,看得到滿地的枯黃阻礙行走,卻看不到樹葉燃燒著自己的身軀延續了樹的枯榮;我們俯身低頭,看得到讓自己頭破發麻的螞蟻在腳下穿梭,卻看不到它們正舉著重其千倍的食物壹次又壹次地進行著原始勞動,只為挨過下壹個嚴冬……

 曾幾何時,有那麽多絕美的畫面從眼前悄然劃過,我們卻不曾得知;曾幾何時,有那麽多生命的贊歌在耳畔流轉,我們卻不為所動……

 讀《人間草木》,我才知道自己,曾經錯過了那麽多。

 人間草木,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縮影,無限往往收藏於有限之中!汪曾祺筆下的芋頭、豆芽、鐵蒺藜、紫薇、秋花、冬樹……無壹不是隱秘在不為人所註意的小角落裏。正是這樣細小的生命,分織交繪我們這樣美麗的世界。作為經歷過風風雨雨的作家,擁有壹雙發現這些細小美好的眼睛,正是體現了汪曾祺細膩的心。

 世間風物,平中顯奇,談中有味,既有濃郁的人文關懷,又彌漫著最獨特的氣質。短短壹篇《螃蟹》,揭露了“兇惡和滑稽往往相似”的真理;壹片《刀螂》,呼籲孩子們從電玩中解脫出來,回歸自然的懷抱……我們自陽光從天際中露出便投入另壹片光芒下——屏幕的光。手機屏幕的光,電視屏幕的光,電腦屏幕的光已將孩子們的視野與心團團圍住,封鎖。這樣的孩子們又如何知道遛鳥的學問,逗蟲的樂趣呢?在互聯網世界不斷壯大的同時,現實世界正在以殘忍的速度不斷縮小。

 行者無疆。四周山色臨窗透,壹夜溪聲入夢清。壹葉飄落而知秋,壹葉勃發而又春。古人雲書中自有黃金屋,卻又雲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由此可見,出門遠行,價比千金。國子監、胡同、泰山、天山……這些孕育著壹方文化的地方,其魅力並非文字可承載。汪曾祺就像壹個拿著大口袋的尋寶人,來到壹個大寶窟,只能帶走其中壹二藏在自己的字裏行間。宅在屋子裏的作家如同沒有陽光雨水滋潤的種子,即便深埋於沃土之下,也無法生根發芽,更別提枝繁葉茂了。藝術永遠是源於生活,不懂得熱愛生活,發現生活之美的人,也無法寫出動人的文字。

 北平是汪曾祺先生人生的過客,但是他對這裏的了解比我這個常住人士要多得多。關鍵就是他懂生活,懂發現。街邊小草,枝頭小鳥,也是錦繡山河中的壹滴墨。關註這些壹草壹木,我們在能更好的詩意地棲息在這個世界中。

《人間草木》讀後感9

 我壹直認為,壹個作家的創作風格與其個人生命的兩種要素息息相關:壹是生他養他的壹方水土;另壹是他的成長經歷。南來北往又轟轟烈烈,絢爛之極歸於平淡——不僅是汪曾祺先生的人生軌跡,也浸潤到他的作品《人間草木》中。

 透過這部作品,我看到了壹個在蘇北運河邊成長的調皮男孩明澈的眼神,壹個在五七幹校糞池旁施肥的男人佝僂的背影,更看到了壹顆至純至善的心——猶如荷塘月色下微微的風,吹散了白日的塵囂。

 “人生得意須盡歡”,汪先生得意而平和的人生在三個方面表現的淋漓盡致:寫文、繪畫、做菜。這三種人生愛好,我倒是覺得神似花中四君子:其寫文如蘭,空谷幽香;其繪畫如竹,篩風弄月;其做菜如梅,剪風裁雪;而其為人,則如時下深秋之菊,恬然自處、清談疏朗。汪先生在將個人價值充分展現、平和表達的同時,也滿足了他人在精神和物質兩個層面的需求,這種“美人之美、美美與***”的***濟局面,又何嘗不是個人的歡樂和社會的福祉呢?

 書中自述,每日早上,汪先生都習慣久坐在家中的老沙發上,泡上壹杯茶、點上壹支煙,裊裊煙霧中,壹篇篇文字油然而生。而就在這個深秋,每個雙休日的早上,我也會坐在家中的沙發上,伴著壹杯茶,在汪先生的字裏行間,在窗外透過的暖暖陽光中,讀懂這人間的壹草壹木。

《人間草木》讀後感10

 汪曾祺先生的《人間草木》讀了很長時間,中間斷斷續續,只作專心學習後的消遣。我以為最後那幾篇寫西南聯大人文趣事的文章最好玩。

 學校雖是臨危建成,設備條件很差,生活很苦,但人文精神向上、自由,還會在選址時,刻意保留壹個小小的景點。教授們專心學問,安貧樂道,有的古板,有的開明,有的激情,有的沈靜,但都是讓人覺得可靠可親近的人。同學們更是各式各樣,尤其讓我笑出聲的是那位,日本轟炸校區時仍在新校舍大圖書館旁的鍋爐上神色不動地攪合他的冰糖蓮子的廣東鄭同學。這樣的學校、這樣的教授們、同學們是多麽可愛。汪先生寫的生動有趣,讀的讓人心癢癢。

 不由得聯想起自己的求學時光。真是渾渾噩噩,不清不楚的混了過來。學問沒有長進,心理也未得成熟,倒是學會了憤世嫉俗、顧影自憐。想到這,真是要拍桌子!過去是回不去了,也不可能給過去的自己壹嘴巴,打醒他。把握今後的時光吧,要用盡全力做壹個有趣的人,認認真真地努力壹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