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世界上最苦的是什麽?

世界上最苦的是什麽?

世界上最苦的是什麽?

世界上最苦的是什麽呢?看到這個題目,不由得沈默了,是黃蓮?是苦瓜嗎?盡管有好事者列舉過世上十大極苦物質。

轉而壹想,苦不就是人的舌頭感覺嗎?如此說來,莫說十種,就是壹百種極苦物質,我也能大嚼其味呢。我愛吃苦蕎,能吃苦苣菜,更愛苦瓜。

舌尖最易捕獲的就是甜,舌根卻偏愛苦,舌尖兩側對鹹敏感,舌體兩側對酸青睞,舌中心呢?剩余了鮮的領地。

中醫典籍《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

而《彭祖攝生養性論》又中強調:“五味不得偏耽,酸多傷脾,苦多傷肺,辛多傷肝,甘多傷腎,鹹多傷心。”

說明五味適量對五臟有補益作用,過量則會打亂人體平衡,對臟器造成損傷。

這些個,都是表象的。如果說舌頭是探視世界的工具,那麽事實上,最苦的當屬人心了,人心是探視世界最大的工具。為什麽呢?它最能體味人世間的人情冷暖、愛恨情仇了。

舌頭對全身來說,不過是個味覺先鋒罷了,我們都曾經過口唇期,口唇期的小孩兒表現就是什麽都會往嘴裏送。但是,成人的我們都有個經驗,當妳憂心忡忡時候,再豐盛的美食,到妳嘴裏竟然成了“味同嚼蠟”。

那麽,什麽是苦?

佛家的觀點是人生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五陰即是五蘊,五陰集聚成身,如火熾燃,前七苦皆由此而生。

五陰即指色、受、想、行、識。人是由物質和精神聚集的和合體;所謂物質,在佛法裏叫做‘色’;所謂精神,在佛法裏是指受、想、行、識而言。

簡言之,佛家認為,人之“生”,“苦”之初,壹切都是因為活著,活著就是為了受苦。

如果真是這麽悲哀,想來大家早已大多撅起嘴了。

德國著名的哲學家叔本華則認為:人生就像鐘擺,壹頭是痛苦,壹頭是無聊。生活貧困的人,為生老病死而痛苦不堪,衣食無憂之人則浸淫在百無聊賴的泥淖。

而我們的壹生呢,就機械地擺來蕩去。麻木又無奈,不清醒的人屬於麻木,清醒了的又無可奈何。

我們不能有任何理由討厭尖刻而深邃的叔本華,相反,我們且去認同他的洞徹和睿智。

感謝叔本華。

剩下的,就是怎樣去對待了。

人生到底有多麽苦?

壹次朋友聚會,調侃極苦境界,有人說寡婦苦,有人說鰥夫苦,有人又說孤兒苦,還有振振有詞留守婦女苦的。

這時,飯店的老大爺笑盈盈端上餃子來,皮薄餡大,大家轉而誇大爺是幸福的人。大爺講了自己的故事:

別看我這飯店生意好,其實我心裏最苦。七十多歲了,還得起早搭黑努力幹。有人問了,大爺不有退休工資嗎?

嗨!退休工資嘛,連根毛都不算呢!

老伴是腎炎晚期,在醫院壹天就得好多錢。閨女伺候著。

有人又問了:那怎麽不叫兒子幹呢?您也好輕省點兒?

快別說了,兒子也是腎炎。哪周不得上醫院透析?!哪周都得好幾千呀。他,啥都不能幹……

看著大爺微駝的背,滿頭銀發,大家再也不吭聲了。

電影《127小時》的原型,來自於美國著名登山家阿倫·羅斯頓,這是發生在他身上的真實故事。2010年11月5日,被美國福克斯探照燈公司搬上銀幕。

阿倫·羅斯頓成功攀登過58座高峰。2003年4月25日,他單獨前往美國猶他州藍約翰峽谷,健步走三小時後,開始了新壹輪挑戰——順著寬約壹米的峽谷向上攀爬。

當他上升到高度差不多20米時,壹塊看似堅固的巖石,突然松動了!阿倫整個人都往下墜落,但是沒有徹底掉到地上。

而是整個右手和前臂都卡在了巖壁和這塊巨石之間!

他動彈不得,只能大聲呼救,他等待救援,但是壹切努力都無濟於事!

絕望中,只能依賴兩個墨西哥玉米煎餅,壹些口香糖還有所剩無多的水了。懊惱、悔恨、懼怕、寒冷、劇痛、衰弱,人世間的壹切痛苦都攏上心頭。

他想過去的事兒,想自己的無助,想他的朋友、親人,想自己過往的得與失,苦與樂,愚蠢與無知。

4天過去了。

要想生存只能自救!在生命力強烈而溫情的呼喚下,他冷靜地做出了平生最艱難的抉擇,憑著頑強的意誌,忍著劇痛,用身上的袖珍小刀截斷右手!之後6個小時,獲得直升機的救援,幸運地活了下來。

我們怎樣面對痛苦的人生呢?

我曾經寫過壹篇《與困難肌膚相親》。

對每壹個人來說,終其壹生痛苦與我們的生命如影隨形,我們祖祖輩輩卻往往用著錯誤的方式對待它。我們追求快樂,卻無視痛苦、遷就痛苦、忍受痛苦、敵對痛苦,終極目標就是逃避痛苦!

而苦的初衷呢?它卻是真的想和任何壹個人成為朋友呢。

痛苦是什麽?是銘心刻骨的經歷,是極其寶貴的經驗,更是豪邁恬淡的勇氣,也是從容不迫的定力。

澳洲2013年最佳紀錄片《重新設計我的大腦》是部很好的片子。經過科學的思考訓練和身體體驗,從未經歷冒險的托德能夠輕松做到徒手攀巖、蒙眼走鋼絲、開密碼箱三項技能。

具體的做法是什麽?就是體驗。

怎麽樣去體驗?就是和痛苦肌膚相親。

“ 妳要懂得痛苦的樣子,妳要親近困難的本質”,這是托德的教練平實又哲理的告誡。

當妳懼怕巖石的時候,巖石也就疏遠了妳。當妳接近巖石的時候,妳體驗它的溫度,觸摸它的肌理,它也就願意接近妳。從而袒露它的機密,哪裏能攀,哪裏能登,哪裏有個縫隙,哪裏又適合落腳。

決定我們行動的結果,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們對待事物的態度。

這就是認知的力量。當壹個人站到足夠的高度,世界上最苦的是什麽?它已經不見得存在了,而是成了妳的朋友,成了妳最寶貴的體驗。

痛苦,歡樂,都不復存在,只有平靜與愉悅。

作者阿尚青子

圖片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