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牟位於河南省中部,隸屬省會鄭州,東臨開封,西接鄭州。總土地面積1416.6平方公裏,總人口68萬人,轄11個鎮、6個鄉、431個行政村。2005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90億元,同比增長19.1%,為1998年以來的最高增速。其中,第壹、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達到23.3億元、43.2億元和23.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8.3%、30.8%和10%。地方財政收入2.63億元,同比增長32.2%,可比增長48.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3654.38億元,同比增長7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65438億元,同比增長19.438+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000元,同比增長1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091元,同比增長16.9%。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達37.82億元,同比增長17%。其中,城鄉居民儲蓄余額31.5億元,同比增長14.8%;各項貸款余額達到6543.8+0.833億元,同比增長3%。“十五”期間,地區生產總值和工業增加值分別增長65438±04%和27.7%,分別比“九五”時期提高3個和7.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結構由“九五”末的29.2: 36.3: 34.5調整為25.9: 48.0: 26.438+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五年累計完成107億元,比“九五”期間凈增58.3億元,年均增長34.9%。“十五”末,全縣城鄉居民儲蓄余額比“九五”末增加6543.8+0.665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比“九五”末增加2535元和1472元,年均分別增長9.4%和9.3%。五年引進項目258個,實際到位資金33.5億元,其中實際使用外資654.38+0480萬美元。中牟縣是鄭州郊區的壹座衛星城。是以汽車產業、農副產品加工業、住宅產業為主要產業的生態園林城市。規劃2020年全縣人口22萬,城市建設用地26平方公裏。目前,中牟已經形成了以鄭州日產、宏宇機械、李亢制藥為龍頭的壹大批產業集團,中牟的產業正在向科技化、外向型、集團化方向發展。
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中牟交通便利,鐵路、公路、航空優勢融為壹體,地理位置極為優越。連霍高速、G220線、隴海鐵路、S102線南北呈階梯狀布置,東西交叉,S223線、萬三公路南北交叉。西接京廣鐵路和G107線,東接京九鐵路和G106線。縣城北距連霍高速11公裏,南距鄭州國際機場28公裏。京珠高速、鄭州繞城高速、機場高速在縣城西南交匯。鄭州至邊程高速公路正在加緊建設,將於年底通車。導航東路即將開工,交通非常順暢便捷。
良好的氣候條件和優良的生態環境。中牟縣屬於典型的中緯度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熱並舉。年均日照2366小時,天數多,總輻射大。年平均氣溫為65438±04.2℃。全年農時309天,作物活躍生長期217天,無霜期240天,有利於各種植物生長和作物復種。中牟縣水資源豐富,年均可利用總量5.5億立方米,年均降水量616毫米,全縣大小河流40余條,年均引水量301億立方米。全縣水資源利用和保護狀況良好,水質優良。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19.55%。中牟灘資源豐富,是典型的黃河天然濕地,生物多樣性特征突出,生態功能和環境氣候優良。
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城鄉面貌明顯改觀。在1997實現村村通油的基礎上,繼續推進公路建設升級。全縣公路裏程達到1520公裏,“四縱六橫”的路網格局初步形成,通行能力不斷提高。農村和城市電網改造工程陸續實施,天然氣管網基本覆蓋新老城市,能源保障能力不斷增強。連續15年獲得河南省“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紅旗渠精神杯”,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堅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鎮綜合功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縣域東部升級改造和縣域西部開發建設穩步推進。全縣建成區面積達到15.67平方公裏,人口近65438+萬人,城市道路43公裏,人均綠地面積3平方米。新世紀廣場、翠明花園景區、11街心花園相繼建成,框架放大,布局科學,功能完善,形象良好。小城鎮建設逐步推進。白沙鎮、雁鳴湖鎮被列為省級重點鎮,白沙鎮通過省級文明鎮、市級綠色鎮驗收,正安鎮通過省級衛生鎮驗收,城關鎮被全國文明委授予“全國文明鎮”稱號。
農業基礎雄厚。中牟縣是典型的農業大縣,主要農業經濟指標連續多年位居鄭州市第壹,在全省位居前列。先後被評為全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示範基地縣、園藝產品出口基地縣、平原綠化先進縣、北京市“點掛鉤”蔬菜生產基地縣、河南省農業標準化生產示範縣、十佳農業縣。形成了“縣南水果畜牧業、縣中瓜果大蒜、縣北水面種植養殖”的產業布局,設施農業、精細農業、標準化農業、無公害農業、生態農業相繼形成規模效應。種植重在培育特色產業。蔬菜24萬畝、西瓜654.38+0.2萬畝、水稻654.38+0.1萬畝、花生30萬畝等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日益鞏固,農作物復種指數達到258%。4個高效農業示範園區帶動65438萬個日光溫室生產反季節蔬菜,豐富了我國北方大中城市居民冬春季節的餐桌。日光溫室早熟西瓜4萬畝,露地西瓜9萬畝,基本保證了省會鄭州及周邊大中城市的市場供應。該縣28萬畝大蒜榮獲馬來西亞博覽會金獎,被評為“河南省名牌農產品”。其產品和加工產品在農產品出口創匯中保持領先地位。2005年,中牟大蒜被評為國家“三綠”工程蔬菜十大暢銷品牌之壹。牧業以建設黃河灘區綠色奶牛示範區為契機,依托河南省動物育種中心、山東橫店草業集團等龍頭企業,大力發展畜牧業和奶牛生產,建設9個高標準規模化奶牛養殖小區,成為鄭州最大的奶源基地。全縣全年有大牲畜110000頭,山羊35萬只,豬39萬頭,家禽376萬只。林業生產上,在實施防沙治沙、綠色通道、平原綠化等生態骨幹工程的同時,大力發展種苗繁育、名優果業等多效益林業。在發展水產養殖過程中,積極引進和推廣南美白對蝦、大閘蟹等名優新品種,培育了享譽省內外的知名品牌——“雁鳴湖大閘蟹”,“牟紅牌”黃河鯉魚被評為省級名優農產品。在完善農產品基地建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和以冷藏保鮮為重點的物流業,拉長農業產業結構鏈條,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形成以喜萬年食品、帥龍大棗、聖元食品為代表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集團。目前冷庫庫容已超過20萬噸。
工業經濟總量穩步增長。近年來,中牟縣高舉工業興縣主題,抓住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河南省東引西進戰略實施的有利時機,發揮綜合比較優勢,大力擴大對外開放,狠抓招商引資。工業經濟快速發展,初步形成了汽車、醫藥、建材、棉紡、機械制造等產業群。積極與汽車產業對接,河南省6家汽車制造企業中,鄭州日產汽車有限公司、鄭州輕型車廠、鄭州宏宇專用汽車有限公司已落戶中牟。鄭州日產汽車有限公司的主導產品為日產皮卡及其改裝車、運動型多功能車等60多個品種。其中,日產D22皮卡在高端皮卡中的市場份額已達54%;運動型多功能車(SUV)-帕拉丁在2003年初下線後迅速引領國內市場。公司積極引進日本日產的Monano和Torino兩款新車型,進壹步擴大產品範圍。2004年,東風汽車有限公司收購中信集團持有的鄭州日產股權,成為鄭州日產控股股東。日產汽車戰略整合在華業務,東風股份進軍中原腹地,將實現快速擴張。鄭州宏宇專用汽車有限公司是專用汽車生產研發基地,年產量3000多輛,車型180多種,銷售收入近3億元。保溫車和冷藏車銷量分別位居全國第壹和第三,市場份額超過25%。在汽車產業輻射帶動下,泰信內飾、吉果貿易等壹大批汽車零部件企業紛紛效仿。為打造招商引資的載體和平臺,在完善原有6個鄉鎮工業園區功能的同時,規劃建設縣級工業基地和汽車配套工業園區。鄭州熱電、田瑞水泥、中威高科、思維集團、河南美邦美家、省立學院等大型項目相繼入駐。2005年新引進項目86個,其中投資5000萬元以上項目15個。合同利用境外境內資金51.95億元,實際到位資金21.1.1億元。合同利用境外資金307萬美元,同比增長116.2%。實際使用境外資金570萬美元,同比增長65,438+0,483.3%。外貿出口總額達到2658萬美元,同比增長190.8%。實際利用境外內資、實際利用外資、外貿出口增速均居全市首位。全縣工業增加值達到37億元,同比增長35%。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6543.8+0.95億元,同比增長35.4%,占地區生產總值的2654.38+0.7%。銷售產值70.4億元,同比增長23.7%。非公有制經濟組織達到22049家,增加值49.5億元,同比增長22.5%,占地區生產總值的55%。全縣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03家,比上年增加16家。銷售收入超億元的企業達到10家,比上年增加5家。
新興的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在鞏固餐飲、商業、交通等傳統服務業的基礎上。,主動抓住假日經濟全面升溫的重大機遇,依托獨特的生態資源優勢和優越的交通區位,審時度勢,果斷決策,以雁鳴湖森林公園生態景區和東湖莊園開發建設為龍頭,發展壯大特色旅遊產業。“雁鳴湖大閘蟹美食節”連續成功舉辦了四屆,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在邀請北京大學規劃雁鳴湖生態景區核心區的基礎上,我們還邀請了華南理工大學對景區進行整體規劃。景區控制面積達到34平方公裏,優化了“壹廊壹核十區”的功能布局。配套基礎設施服務項目6個,協議投資5.2億元。東湖莊園位於中牟和開封交界處,占地2400畝,總投資超過1億元。是區域性的生態休閑旅遊娛樂度假中心,有仿古庭院、歐式別墅、農家院、人民公社食堂、垂釣園、溫泉洗浴。雁鳴湖生態景區、東湖莊園、森林公園、三花村、官渡古戰場、潘安故裏等景區連成壹線,初步奠定了得天獨厚的旅遊產業基礎。2005年共接待遊客65438+2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9.5億元,同比增長27.7%。目前,國際航空貨運中心、現代物流等壹批大型物流項目正在加緊規劃建設。人民文化廣場、水岸新城、紫藤花園、欣欣花園等房地產開發項目相繼開工。景博園壹期工程、牟山賓館等高檔接待場所已建成並試營業。金如意影視有限公司雁鳴湖基地主體工程已經完工,具備開工條件。與此同時,信息、中介、公益、社區等新興服務業快速發展,金融、交通、郵政、通信等行業保持快速增長勢頭。
改革開放以來,歷屆縣委、政府積極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經濟社會持續、協調、快速發展,綜合實力不斷增強。80年代初主要是調整農業經濟內部結構,大力發展大蒜、西瓜、花生等經濟作物。目前種植業中糧食與經濟的比例達到3: 7。80年代後期,積極發展日光溫室等“壹優兩高”農業,大力發展畜牧業、林果業和水產業,促進農業經濟向多元化結構轉變。20世紀90年代以前,農業占據了國民經濟的半壁江山。上世紀90年代,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到壹定水平後,鑒於工業經濟基礎薄弱,縣委、政府決定實施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戰略。65438年至0992年,首批5家外商投資企業落戶中牟,工業經濟逐步發展,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農業經濟主導全國經濟增長的格局被打破。到1996,三業共享天下的格局基本形成。特別是2000年以來,縣委、縣政府確立了大規模招商引資、大力推進工業化、以工業化帶動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積極發展新興服務業、加快國民經濟整體發展的主導發展戰略,迅速形成了以工業經濟快速增長引領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區域經濟增長格局。當年,地方財政收入首次突破1億元。2002年,全縣GDP首次突破50億元。2003年,縣委、縣政府明確了“三個大跨越”的發展目標和“兩年打基礎、三年上臺階、五年大跨越”的總體思路,即實現從工業小縣到工業大縣、從農業大縣到農業強縣、從財政窮縣到財政富縣的跨越。到2007年,全縣GDP超過6543.8+00億元,財政收入超過4億元。2004年,省委、省政府把加快中牟發展作為啟動豫東平原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戰略選擇,並將加大對我縣的支持力度。省委、省政府要求我縣盡快進入全省10強,成為豫東平原糧食主產區縣域經濟發展的橋頭堡。2005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到90億元,“十五”期間年均增長14%。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654.38+30萬元,比“九五”末高出7400元。地方財政收入達到2.63億元,比“九五”末凈增65438+6200萬元,年均增長19.4%。根據“十壹五”規劃,我們正在抓住機遇,科學布局,分步實施,加快進度。
明確三步走發展戰略。按照力爭快進、有序推進、全面發展的原則,力爭用八年時間分三步實施,進入全省10強。具體部署是:第壹步,夯實基礎。到2007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11億元,財政收入超過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600元,城鎮化率達到32%。第二步是加快發展。到2010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200億元,財政收入超過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000元,城鎮化率達到40%。第三步,全面提升。到2012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273億元,財政收入超過1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500元,城鎮化率達到48%,綜合實力進入全省10強。
著力打造產業集群。加快中牟發展,重點在工業,難點在農業,增長點在服務業,必須統籌發展。按照產業集聚、突出特色、形成優勢的要求,加快調整空間布局,實現產業集聚。抓好工業園區規劃建設,打造產業集聚平臺,使全縣工業化發展實現從無序到有序、從分散到集中、從低水平到高水平的三大轉變。以延伸的金水東路、航海東路為契機,構建“三線六區”產業布局結構框架,主動融入鄭州建設和鄭汴壹體化發展。“北線”將沿鄭州至邊程高速公路,依托鄭東新區大學城,在西部建設劉集高新技術產業區。依托開封杏花營工業集團,東部將建設官渡農產品加工工業區。“中線”沿220國道,依托鄭州日產、宏宇機械、鄭州輕型汽車,在縣城建設中牟汽車產業區;西部依托鄭東新區,建設白沙物流加工工業區。“南線”將依托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沿航海東路建設鄭州汽車及裝備制造產業區;依托新鄭國際機場,建設張莊食品加工和航空物流產業區。以“壹線四帶”為重點,大力發展城郊現代農業。223省道沿線將建設4個現代農業示範區。縣城南部的黃店、八崗、三關、刁家等鎮將建設林果業、畜牧業示範區;縣中部的大孟、官渡、韓寺、姚佳等鎮將建設無公害高效種植示範區;在縣城北部的雁鳴湖、灣潭、狼城崗等鄉鎮,建設無公害水產養殖和水面種植示範區;充分利用20萬畝黃河灘地資源,建設黃河灘區綠色奶牛示範區。聚焦“兩個群體”,加快發展特色服務業。以雁鳴湖生態自然風景區為核心,以東湖度假村和省級農業高科技示範園為輔助,大力發展特色生態旅遊;以縣城西部開發和鄭州市東擴為契機,針對城鎮居民的居住、商業和物流需求,大力發展高、中檔住宅、商業和物流業。
隨著國家“中部崛起”戰略的全面實施,國際國內產業轉移步伐明顯加快,鄭汴全面開發啟動,特別是鄭東新區建設和鄭汴城市快速路、航海東路、新107國道等重大項目的規劃建設,中牟的區位交通優勢和土地、水、勞動力等資源優勢更加突出,中牟加快發展的基礎更加堅實。只要我們抓住機遇,中牟的經濟社會發展壹定會實現新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