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讓中國人驚訝的是,唐娜目前是滑鐵盧大學的副教授,諾貝爾獎是授予取得重大科學突破的科學家的,不考慮個人立場。
所以,科學家的學術身份和地位是什麽,根本不是諾貝爾獎評審委員關心的問題。唐娜65438-0989年在羅切斯特大學攻讀物理學博士期間,在導師傑拉德·穆魯(Gerard Muru)的指導下,她的論文獲得了諾貝爾獎。這壹次,唐娜和她的導師傑拉德壹起獲獎。
在中國,其實有壹位科學家,壹開始並沒有引起人們的特別關註——屠呦呦。這位科學家曾經被冠上“三無科學家”的稱號,沒有博士學位,沒有留學背景,沒有院士頭銜,尤其是院士頭銜,意味著在中國這片土壤上,他沒有資格參與高端競爭。屠呦呦四次申請當院士,都失敗了。不過,屠呦呦無疑是幸運的。隨著諾貝爾獎的頒發,他得到了科學界的充分認可,他無疑成為了科學界的壹員。
據統計,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獲得者中,只有23%的人在獲獎前後壹直擔任行政職務。我國兩院院士當選前後壹直擔任行政職務的比例高達62%,是自然科學領域諾貝爾獎獲得者比例的兩倍多。而且55%的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獲得者從未擔任過行政職務,而我國兩院院士只有17%,還不到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獲得者的三分之壹。
差異巨大的數據對比充分說明,我國的優秀科學家角色異化了,他們大多偏離了自己的科研生涯。即使擔任與科研密切相關的行政職務,如學院院長、系主任、實驗室主任等,也會嚴重影響優秀科學家的創新能力。這對中國的科技發展肯定是不利的。所以中國的優秀科學家嚴重偏離了科研事業,基本上異化為政治家。
就中國的現實而言,從事科學研究的科學家不僅要關註國家的發展,還要繼續專註於符合實際需要、解決實際問題的項目。國家要鼓勵和支持科學家自由探索,支持科技人員潛心研究,長期坐冷板凳“實踐”,尤其要保護科研團隊堅持自己研究方向、繼往開來的雄心和努力。
倡導科學精神,弘揚科學文化,實現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將是壹個長期的過程。要提倡實事求是,理性思考,摒棄那些喧囂浮躁,爭名逐利的消極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