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有關美食的知識和小故事30字

有關美食的知識和小故事30字

毛血旺歷史典故:

重慶城西沙坪壩有壹古鎮,名磁器口。磁器口水碼頭歷來是嘉陵江下遊重要的物資集散地,重慶城的通邑大埠,南來北往的船只都泊這裏,水碼頭舟楫如林,熱鬧非凡,街市店鋪興旺,商賈雲集,古鎮磁器口由此而占盡了壹江的靈氣。

毛血旺的由來:

70年前,沙坪壩磁器口古鎮水碼頭有壹王姓屠夫每天把賣肉剩下的雜碎,以低價處理。王的媳婦張氏覺得可惜,於是當街賣起雜碎湯的小攤,用豬頭肉、豬骨入老姜、花椒、料酒用小火煨制,加豌豆熬成湯,加入豬肺葉、肥腸,味道特別好。在壹個偶然機會,張氏在雜碎湯裏直接放入鮮生豬血旺,發現血旺越煮越嫩,味道更鮮。這道菜是將生血旺現燙現吃,遂取名毛血旺。 “毛”是重慶方言,就是粗糙,馬虎的意思。

關於“宮保雞丁”的菜名來歷

“宮保雞丁”是壹道譽滿中外的四川名菜,早在清末就聞名全國,被 眾多食客稱為“國菜”,我想對喜歡川菜的食客,是熟悉不過的菜肴。沿街路過壹些靠辣味攬客的餐館,店堂外的廣告牌上有時也可見“宮保雞丁”的菜名,只是有的寫成了“宮爆雞丁”,望文生義,似乎以雞肉作主料爆炒而成,殊不知背離了菜名所蘊涵的歷史。

關於“宮保雞丁”的來歷,我想知道的人不多,包括那些把它納入其菜單招攬食客的餐館老板。說起“宮保雞丁”,不得不道出壹段耐人尋味的典故。

熟悉晚清歷史的人,對丁葆楨(生前封“太子少保”,尊稱為丁宮保)其人,應該不陌生,其智斬慈禧寵臣安德海的膽量和氣魄壹直被後人傳為佳話。話說,當年丁葆楨由山東調任四川巡撫,時直都江堰水患,新官上任三把火,遂前往視察。由於耽誤了吃中午飯的時間,不得不在道上壹家小餐館進餐,不巧哪天剛好很多菜樣已賣完,無菜可炒。眾人饑腸轆轆,等不急去別的餐館,就用雞肉等幾種原料,快炒之。丁葆楨吃著覺得味道鮮美,很是滿意,“宮保雞丁”由此大出其名。

“宮保雞丁”得名後,人們紛紛仿制,等到餐館采納經營後,更是人人愛吃。傳說當時餐館酒樓,小販出售炒花生仁、胡豆者甚多。以前的“宮保雞丁”裏是不放花生仁的,有進餐者偶叫小販將炒花生仁倒入“宮保雞丁”盤內,混食後,發現其味更佳,故後來又將花生仁加入烹制。如今的“宮保雞丁”,烹飪技巧更加成熟。

各位喜歡川菜的食客,按此配料制作,也可炒壹道美味可口的“國菜”。將250克嫩公雞脯肉拍松,剞成3毫米見方的十字花紋,再切成18毫米見方的丁,放入碗內,加精鹽適量、紅醬油10克,濕澱粉20克拌勻。幹紅海椒8克,去籽,也切成18毫米長的段。取碗壹只,放入白糖少許、醋適量、紅醬油適量、味精少許、肉湯約30克、濕澱粉少許,調成芡汁。 然後,置炒鍋於旺火上,下熟豬油125克,燒至六成熱,放入幹紅海椒段、花椒約15粒,迅速炒成棕紅色,放入雞丁,炒散,再烹入少量紹酒炒壹下,再加入姜片3克、蒜片5克、蔥粒15克,炒出香味,烹入芡汁,加入鹽炒花生米50克,顛翻幾下,壹道地道的“宮保雞丁”即成。

“宮保雞丁”成名的說法還有幾種,如丁葆楨微服私訪,得民間烹菜之法、便讓家廚仿制,名之“宮保雞丁”,不過我獨信前壹種。都江堰水患,丁葆楨治理之功不下李冰父子,“宮保雞丁”成名,應該皆因人們為了銘記丁葆楨的不朽功勛。

夫妻肺片的來歷:

以牛肉為主料,配以肺、心、舌等制作而成。是四川成都人人皆知的美食。

早在清朝末年,成都街頭巷尾便有許多挑擔、提籃叫賣涼拌肺片的小販。用牛雜碎邊角料特別是牛肺成本低,經精加工、鹵煮後,切成片,佐以醬油、紅油、辣椒、花椒面、芝麻面等拌食,風味別致,價廉物美,特別受到拉黃包車、腳夫和窮苦學生們的喜食。20世紀30年代在四川成都有壹對擺小攤的夫婦,男叫郭朝華,女叫張田政,因制作的涼拌肺片精細講究,顏色金紅發亮,麻辣鮮香,風味獨特,加之他夫婦倆配合默契、和諧,壹個制作,壹個出售,小生意做得紅紅火火,壹時顧客雲集,供不應求。有那常來品嘗他們夫妻制作肺片的頑皮學生,用紙條寫上“夫妻肺片”字樣,悄悄貼在他夫妻倆的背上或小擔上,也有人大聲吃喝,“夫妻肺片,夫妻肺片……”。壹天,有位客商品嘗過郭氏夫妻制作的肺片,贊嘆不已,送上壹個金字牌匾,上書“夫妻肺片”四個大字。從此“夫妻肺片”這壹小吃更有名了。

為了適應顧客的口味和要求,夫妻二人在用料和制作方法上不斷改進,並逐步使用牛肉、羊雜代替牛肺。雖然菜中沒有牛肺了,但人們依然喜歡用夫妻肺片這個名字來稱這道菜,所以壹直沿用至今。

回鍋肉:四川名菜,又稱熬鍋肉,傳說這道菜是從前四川人初壹、十五打牙祭(改善生活)的當家菜。當時做法多是先白煮,再爆炒。

相傳清末時成都有位姓淩的翰林,因宦途失意退隱家居,潛心研究烹飪。他將原煮後炒的回鍋肉改為先將豬肉去腥碼味,以隔水容器密封的方法蒸熟後再煎炒成菜。因為旱蒸至熟,減少了可溶性蛋白質的損失,保持了肉質的濃郁鮮香,原味不失,色澤紅亮。自此,名噪錦城的旱蒸回鍋肉便流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