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的“魚文化”
在中國,自古以來,“魚文化”就表現在人們的飲食、風俗、藝術等各個方面。在展示各種生熟食物的同時,體現了魚的餐飲文化;表現為各種魚祭和魚信仰,同時演變出了魚的習俗文化;在展示各種畫面和造型的同時,展現了魚的藝術文化。
(1)魚餐飲文化
人類在制作和品嘗各種鮮魚的同時,創造了豐富的飲食文化。這種飲食文化其實有食物本身的內涵文化,也有它帶給人們的內涵文化。比如吃生魚鮮肉這種外來文化,體現的是壹個人的膽識、勇氣、氣質和審美情感。淡水湖的鯉魚、鯡魚、鱖魚都是很好的生魚片原料。享用生魚片,古人積累了很多經驗。如明代醫學大師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凡鮮魚洗凈去血,與蒜、韭菜、姜、醋、鹽同食。”
(2)魚的習俗和文化
從古至今,人們對魚的含義有以下三種解讀:壹是人們把魚視為“活著”的象征,“聰明靈活”的觀念很普遍;第二,魚類產卵量大,繁殖率高。多吃魚意味著“多子多福”、“人丁興旺”;第三,“魚”和“魚”是諧音。“多吉祥”“多年年”可以寫成“吉祥中魚”“年年有魚”,都有慶祝繁榮、祝願幸福的意思。
根據這種文化,可以移植中國沿海地區的“魚祭”習俗,組織“魚祭”儀式。同時在媒體上以“多子多福”“年年有魚”為主題,進行文化炒作,吸引遊客參與。
(3)魚的藝術文化
魚是壹種水生動物,它首先賦予人類的是形式美。大大的眼睛,圓圓的嘴巴,結實的身體上有清晰的斑紋和鱗片,在陽光下能發出金光,是人們心目中魚的形象。正是因為這些具體的美,魚壹直受到人們的喜愛和贊美。從魚形磚、魚形瓦、魚背龍骨、魚紋鋼、魚骨結構設計、魚形建築等。,都是指魚的自然形狀;從魚形竹器、魚形木雕、魚形玻璃雕刻、魚形不銹鋼構件、魚形雕塑等。,都具有魚的藝術形式;從民間的魚衣舞、剪魚紙、掛魚燈籠,到現代舞臺上的魚飾,都帶有濃厚的魚文化色彩。
2.密雲“魚文化”的定位
(1)密雲“魚文化”的歷史背景
北京郊區密雲縣,自古就與“魚”字有著不解之緣。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因漁民增多,故稱漁陽郡。這是密雲“魚文化”的最早記載。
解放後,1958開始修建密雲水庫,後來成為華北地區最大的水庫,現已成為北京唯壹的壹盆“清水”。與此同時,密雲的漁業也翻開了新的篇章。為了凈化水源,密雲水庫從1997開始,每年的4月到9月實行禁漁。因為這個時期是密雲水庫各種魚類的繁殖生長期,魚在180平方公裏的水面下自由生長4個多月,身體又美又肥。因此,每年9月,水庫就成了釣魚的好季節,也成了京郊旅遊的壹道獨特風景和密雲的壹塊金字招牌。
近年來,密雲水庫魚類種類多,繁殖速度快。特別是壹種叫做“潮白河鯉魚”的本土魚種,又名“潮白河金鯉魚”,被譽為“美人魚”。
(2)“水庫魚”的文化定位
根據密雲縣“魚文化”的背景,“水庫魚”文化可以定位於:
“生態魚”
“多子多魚”
“慶祝之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