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坡頭的歷史

坡頭的歷史

世界是坡頭圩大,相信在湛江生活的人都聽說過這句話,但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是什麽,是從什麽時候開始流傳的,相信沒幾個人清楚的。世界是坡頭圩大,這句話的出處與含義,目前坊間有不少版本,湛江晚報也有不同的解讀,但都是臆測,牽強附會的,難以讓人信服。本人自小在坡頭長大,對這句民間俚語是挺感興趣的。經多年的調查與了解,得知這句話始源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湛江二中學生口中的戲語。

坡頭圩建圩於明朝,地處黃坡、龍頭、乾塘、南三、麻斜的中心地帶,地理位置獨特,處於吳川、電白來來往於廣州灣、雷州、徐聞、海南的交通要道上。1976年以前,石門大橋未建成時,雷州、徐聞、海南前往省城廣州、珠三角等地都是經此而過的。在湛江,清朝的坡頭圩、與黃坡圩、麻章圩都是比較有名的。手工藝、小商品較為發達。法殖民者在侵占廣州灣時,曾把當時的最高行政機構——公使堂建在坡頭圩,還有壹間培養殖民地行政人員的法華文學校。可見當時坡頭圩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坡頭自古屬於吳川管轄,民風民俗、文化、商貿與吳川壹脈相承,重文重商意識較強。

在殖民地時期,就出現了許愛周、陳綽才、梁俊等壹批富商巨賈,舊時的廣州灣的僅三民路、東堤路壹帶他們就占有壹半的物業。他們也壟斷了整廣州灣的航運業。

民國初年,法統治者就在坡頭設立了郵政局,二三十年代,坡頭就有了私營客運站,擁有燒炭的客運汽車四輛,來往於梅錄至東營(麻斜)。當時油行、飯店、旅舍、商鋪、煙館、賭場、當鋪林立、工商業繁榮,從那時也有了當地成立的商會。每逢壹四七圩期,吸引了周邊黃坡、龍頭、乾塘、南三、麻斜的鄉親前來趁圩趕集。甚至吸引了化州、廉江等地的客商前來進行商品交易買賣。商品主要有食鹽、五糧、三牲六畜。土特產、日用品,甚至是走私的洋紗、洋布、西藥、火水、鎢砂等。賣藥、算命、唱戲、雜耍等江湖上各種人物形形色色。生果、小食、糖水、粥攤應有盡有,人頭湧湧,熱鬧非凡。

壹九三六年閏三月,法殖民統治者,在坡頭強行推出“義務公役法”,引起坡頭人民的強烈反對。三萬多坡頭人民舉行遊行示威,要求法統治當局撤消這惡法,統治者對示威群眾開槍鎮壓,坡人民忍無可忍,奮起反抗,包圍了法兵營盤,攻打公局樓,奪取了槍支,開展了長達壹年多的武裝鬥爭,迫使不可壹世的法統治者低了頭,撤銷了“義務公役法”,撤換了坡頭的行政長官,賠償了被殺害死難者的人命錢。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三月三”反法事件。此事震動了南京政府,和法國巴黎當局。

解放後,人民公社時期,坡頭圩的圩期由壹四七改為壹五。在那物質、文化貧乏的年代,人們把趁往市當作壹件樂事,是壹個重要的日子,農付副產品交易、相親會友都是選在圩日裏。每逢圩日,人們紛紛放下手中的農活,呼朋喚友,從四面八方如潮水般湧向坡頭圩。由於當時坡頭圩主要是由三條建於明清時期古老窄街組成。不足三四米寬的街道,又被兩邊擺攤占據,人多街窄,人流顯得摩肩接踵,人潮擁擠。適逢年節,更是水泄不通,炮打不開。各種交易買賣、五花百門,讓人眼花繚亂。的確坡頭圩的圩日,是遠近有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