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嘴中口感細膩順滑
葉師傅拿起刀,先用較輕的力道把肉切開,到了骨頭處,再擡起刀,用力剁下去。這壹刀壹刀切出來的羊脖肉片光滑平整,在盤中壹圈壹圈擺開,如同壹片片綻放舒展的花瓣。最後撒上壹些鹽,就能上桌了。
說起吃羊脖子,在銀川最常見的吃法,還是清燉手抓。小葉涼手抓是銀川幾家知名手抓羊肉品牌餐廳之壹,這家店的手抓羊脖是冷吃的,很地道的吳忠口味。
“聽我們店主說,最早手抓還是吃熱的,後來有沒賣掉剩下的放涼了,口感也很好,這才開發了涼手抓。”小葉涼手抓的廚師長金彥林說。他帶著記者走到後廚,壹個個燉煮好的羊脖子在冷藏櫃裏放著,每壹個羊脖上面都有壹層雪白的油脂。手抓師傅葉正兵取出壹個,把過肥的油脂剃掉壹些,把羊脖放在案板上,拿起刀開始切。這刀背比較厚,整個刀的重量也是普通菜刀的兩倍左右。
切好的羊脖厚薄均勻,夾起壹片放在嘴裏,那細膩順滑的口感,和羊肋排及羊腿肉的感覺完全不壹樣。“羊脖子上的肉本身就很細很嫩,它裏面還有壹些脂肪,放涼後就像膏壹樣,所以吃起來很細,很滑嫩。”金彥林解釋。
肉質要好更要用心烹飪
做手抓,肉的品質是關鍵。寧夏羊肉本身品質就好,而手抓羊脖更是要優中選優。“太小的羊不用,太老的羊不用,公羊也不用。”金彥林說,羊脖子本身就那麽壹截,燉煮後縮水,還要去皮去油,就更小了,做到最後沒多少東西可吃。此外,羊脖子主要就吃那軟嫩的口感,太老的羊,肉質也老,彈性不好。公羊的肉則太過緊實,口感也不是最好的。所以重量至少在三四斤的母羊脖子,是最好的。
羊脖子在烹飪前的處理,也和其他部位的肉不壹樣。“肉壹般都要先泡壹下,羊脖子裏血水多,泡的時間更長。”金彥林說,店裏的羊脖子壹般都要泡壹個小時以上,煮肉的時候也是另外起鍋,燉煮的時間不能太長。煮好的羊脖是自然晾涼的,晾的時候上面蓋上壹層紗布,減緩熱量和水分散失的速度,肉不容易變色,外層和裏面的顏色保持得比較均勻,看著更有食欲。
吃肉不吃蒜美味減壹半
在寧夏吃羊肉,有搭配蒜的講究。有句話說:吃肉不吃蒜,美味減壹半。大蒜和醋做成的蘸汁,和羊肉是絕配,過肥的肉過了這蘸汁,都不覺得膩。
家常蘸汁,基本上就是把蒜搗碎了,兌入陳醋攪勻,有的人家還喜歡添點醬油、辣椒等調料調味,而宴席上的蘸汁則更講究。金彥林說,做蒜泥,最好用獨頭蒜,價格雖然比多瓣蒜貴壹些,但汁水含量高,蒜泥味道和醋能融合地更好。而醋也要經過加工,剛買來的陳醋放在鍋裏熬煮,讓它更加濃稠,再加入花椒、辣椒等調料,讓醋汁的味道更豐富。
接下來,就是做蘸汁最美妙的環節。“醋要在距離蒜泥壹米多高的地方倒下來,讓它‘沖’入蒜泥裏。”金彥林邊比劃邊說,如果此時此刻人站在旁邊,就能感受到醋和蒜相融那壹刻的微妙變化,蒜泥在醋中慢慢泛起了沫子,蒜和醋原本單壹的香味融合在壹起,隨之散開,“我現在光給妳講著,就感覺口水要流出來了。”金彥林說。
配面食地道寧夏味
都知道寧夏的羊肉好,但是壹只好羊不同部位的羊肉,也存在著“鄙視鏈”,從價格上來看,羊肋排、羊腿的肉是最好的,羊雜就很壹般了,而羊脖子則是介於兩者之間。不過在金彥林眼裏,並不完全贊同這壹點。“這主要是根據咱們的飲食習慣,都愛吃羊肋排、羊腿,它就是最好的,價格也最貴,但不意味著其他部位的肉就不好。”金彥林說,在寧夏,真正的老饕(那些特別會吃,對 美食 文化、傳統很了解的食客),就愛吃羊脖子。
小葉涼手抓作為銀川 美食 的“網紅”,每天迎來送往的食客很多,其中冬季時,主要是本地食客。有時候進來兩三個人,壹人要壹碗面,再點壹份手抓羊脖和壹份涼拌沙蔥,葷素搭配,吃得又香又飽又實惠。“咱們本地人,多數都這樣吃。”金彥林說。
其實,羊脖子配面食,是寧夏人的經典吃法。B站UP主“胖老王的幸福生活”是寧夏人,經常發布寧夏 美食 視頻。在壹個關於羊脖子的視頻裏,他買了羊脖子和羊排,自己烹制。羊脖子清燉,羊排炒成臊子,做羊排小揪面。吃的時候,手裏捏著個蒜瓣,壹口面,壹口蒜,再來壹口蘸著醋蒜汁子的肉,這香味隔著屏幕都要溢出來了,美氣得很。(記者 李尚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