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出生在重慶酉陽的軍人家庭。二毛的父親本意是把兒子培養成軍人或者送至官場。但二毛並沒有按照父親的規劃,他8歲開始跟母親學習做菜,母親對他的影響非常大。 青年時代開始寫詩,並對美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後成為上世紀80年代莽漢主義詩派代表詩人之壹,中國飲食裝置藝術和行為藝術的創始人。
1984年,二毛與詩人胡冬、萬夏、李亞偉等創立“莽漢主義”詩歌流派。
1986年,二毛與詩人李亞偉,在老家開設了第壹家火鍋店。
1992年,在重慶自創第壹家魚火鍋,名字叫魚擺擺。後來又到成都創辦“川東老家”,結識了壹大幫朋友,如作家阿來,詩人楊黎、萬夏,還有畫家何多苓、周春芽等。
2006年,二毛在北京798與王珂合夥,開了第壹家“天下鹽”。 當時,二毛覺得成都的文化不足以體現更廣闊的東西,北京的包容性更強,包括對菜系的接受度,而北京798又是壹個很時尚、很藝術的地方。於是,“天下鹽”逐漸在北京文藝圈火熱起來,後又在清代皇帝的糧倉——南新倉開設了分店。作為美食創意家,二毛積極投身新派川菜的開發。先是瘋狂查閱史料,然後是壹頭紮進竈間,邊琢磨邊謹慎下料,有時還原原味,有時加入自己的創意,三椒子鰱、迷蹤野鴨、王獻之排骨、二毛雞雜等,就是這樣的代表。他還用特殊的材料,例如指南針、筆架、不銹鋼材質用具等作為菜肴裝飾或盛菜器皿。盡顯獨到之處。
作為美食活動家,他積極投身各種各樣的活動,參加美食文化節、拍攝北京臺美食紀錄片、湖南衛視《天天向上》節目組邀請他作為嘉賓介紹私房菜、並成為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美食顧問,與制片人陳曉卿壹起為節目出謀劃策。《舌尖上的中國2》拍攝期間,攝制組專程到他的餐廳“天下鹽”進行川菜部分的拍攝。
早在上世紀80年代,二毛開始到民間尋根采菜等美食創意活動,現已收集整理千余道民間菜點,並創作了大量的當代美食詩歌及美食歷史隨筆。詩歌,亦是他每天生活至情享受的東西。其實,在精神上,他對那些已經失傳的民間菜品有很深的執著,特別是對於民國食譜的癡迷,食譜中炒的那幾句秘訣,“拿油入鍋,用烈火燒他壹個極熱;拿菜入鍋柴的壹聲,引鏟亂炒”,於他,像聽評書壹樣舒服。
二毛先後在《新周刊》、《中國經營報》開設美食專欄,並出版了《民國吃家》、《碗裏江山》、《媽媽的柴火竈》等作品,這都是他對美食的獨到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