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大地壹枝花,麻辣脆味香萬家。來過黔西的人都知道,這兒有壹種獨特的風味小吃——“麻辣脆”。
“麻辣脆”跟四川的擔擔面壹樣,是由小販們挑著走街串巷叫賣的。如果妳來黔西,看到壹種用竹編的筐子裝著,呈鮮紅色的片狀或絲狀小吃,那就是麻辣脆。外地人不知道什麽是麻辣脆,精明的小販會吆喝著兜攬:“麻辣脆性又回甜,不香不脆不要錢!拈麻辣脆咯!”真是名副其實!
走上前,看壹看,紅中透白,嫩閃閃:嗅壹嗅,香噴噴,饞涎欲滴:嘗壹嘗,脆生生,麻麻的,辣辣的,麻辣中又有淡淡的甜味。雖然又麻又辣,邊吃邊“呼哧呼哧”地吸冷氣,卻越吃越想吃,欲罷不能。吃上二兩,頭上慢慢的滲出汗珠:吃上半斤,包妳周身大汗淋漓。
壹位老師還以麻辣脆為題出了“黔西風味麻辣脆”的聯征對,至今還沒有工整的下聯。“麻辣脆”不僅味道鮮美,而且是治療感冒的良藥。原來中醫治療感冒講究“發汗”,麻辣脆就有這樣的功能。吃上半斤,出壹身汗,感冒就不治而愈了。另外它還有健脾開胃、增進食欲的功效。
麻辣脆如此深受喜愛,想必壹定有很復雜的制作過程,其實不然,簡單得很。“麻辣脆”顧名思義,就是既麻又辣還要脆。要想有麻辣之味,花椒和辣椒當然必不可少。要有脆性就得靠制作人掌握火候。“脆”極為重要,否則就成“麻辣軟”了。麻辣脆的制作主要有兩步。
主料的加工:主料是壹種名叫大頭菜的蔬菜,先將其洗凈剔葉,只留肉質絲,切成片或絲。然後在火上放口砂鍋,倒點水燒開,將切好的放進鍋裏,估計兩成熟就撈起,攤在竹篩晾至半幹,用適量的鹽揉壹道,放進幹壇子裏。這就是“麻辣脆”的雛形了。
佐料的配置:原料主要有三種,花椒、辣椒、味精。其比例壹般是10:2:1 還得加入少許糖,然後取腌制好的主料,用熱水沖洗,在與調好的作料混合、攪拌,風味獨特的“麻辣脆”也就做成了。
麻辣脆歷史悠久,多年來壹直受到人們的喜愛。本地人正想辦法讓它沖出黔西、沖出貴州,就像四川的榨菜壹樣,躋身於快餐食品行列。
2. 高淳家鄉的味道作文家鄉的味道時間像水壹般從眼前流過,可家鄉的風景依然那麽優美、秀麗、迷人,從來沒有變過。
我不與家鄉朝夕相處也已有兩年多了,家鄉的美麗風景和朋友們的歡聲笑語浮現在腦海裏。家鄉的景色,可是天然的背景。
我和朋友們在那藍天碧水,五彩的鮮花中,拍下了我們與家鄉的第壹張合影。看到那合影,我總是情不自禁地想起過去那美好的時光。
而記憶最最深刻的,莫過於秋天。秋天的景色是那麽地美。
每當秋天壹到,金黃的葉子漫天飛舞,地上也滿滿的是它們。輕輕地壹腳踩上去,軟綿綿的,感覺奇妙極了。
我走在壹望無際的田野小徑上,看著遠遠地連綿起伏的山巒,上上下下壹片金色,好像置身在金色的海洋裏,心情多愜意,人生就有多愜意。秋天也是我們孩子們遊戲的天堂。
剛剛豐收了的稻田現在得閑了,而我們,槍戰遊戲也開始了,妳挑戰來我掩護,妳潛伏來我保衛,我們開展了激烈的“戰爭”!妳來我往,不亦樂乎。當然,有時候也有“中彈”或“犧牲”的可能,但那算什麽,過程才是王道!對了,秋天還是我們這些饞嘴貓愉快的節日。
果子大把大把的熟了,今天上東家敲幾顆棗,明天到西家摘幾個桔。剛把紅薯片塞到嘴裏,山棗又嘩啦啦地落入口袋裏了。
呵呵,想到這裏,我的口水快要流出來了。記得偷西瓜的事了。
那時多饞啊!家鄉水美土好,香瓜又甜又大。初秋的香瓜誘人極了!我們這群小兔崽子,總是裝出壹副不在意的樣子,貌似不所謂,卻像小泥鰍似的轉進香瓜田,三下五除二,壹下子抱它三四個,跑到大樹底下,分享著這無與倫比的美味。
現在看來,我再也沒有吃過那麽好的瓜了。懷念家鄉,懷念親愛的家鄉的味道。
3. 家鄉的美食,這篇作文怎麽寫打馬而過的青蔥歲月裏,回憶多數褪色淡去,唯有那縈留於口的些許味道,和著歲月的甘醇,摻著徽府的氣韻,終究化出夢中故鄉的桑藍竹綠。
——題記
若非從課堂上習得汪曾祺先生的《故鄉的野菜》,我是斷不會細細回味我心念的家鄉又是因著哪幾樣美食讓背井離鄉的遊子們魂牽夢縈的。我的家鄉山水環繞,因山成名,以茶為靈,所以像黃山毛峰,祁門紅茶之流的茗茶才算是家鄉的代表,亦或是浸潤著徽州靈韻的根本。要說美食,也鮮有特別的。倒是有那麽兩樣算不得美食的“美食”,交織在我年少的時光裏,凝化成我所有對家鄉味道的回憶。
說起這第壹樣,倒真不算是正經的美食,而是解悶的零嘴,就是那隨處可見的板栗。只是我家鄉的板栗,從來不會做成糖炒栗子,而是山裏人直接將毛栗胚從栗樹上打下來,再用簡單的類似扁擔石頭之類的農具將胚打破,便可直接吃裏頭新鮮的栗子了。我還記得童年之時我們這群孩子總會三五成群結隊往那滿是栗樹的山溝子裏跑,膽大的男孩便會三兩下竄上不高的栗樹將壹個個圓鼓鼓的毛栗胚打下,我們這些呆在樹下的孩子便直接拿石頭將它敲破。總是不消壹會兒工夫,各人便都得了壹大捧栗子。剛出胚的栗子是我們最喜歡的,烏黑發亮的硬殼透著水樣的清爽氣息,又極幹凈,壹口咬碎再將外殼除去,入眼便是烏棕色的栗衣。那栗衣是極不好剝的,這便是我們小孩喜歡新鮮栗子的又壹原因了。新鮮栗子的栗衣比放過壹段時間的好剝多了,壹揭就下,小孩子們沒什麽耐性自是不願細細去剝的。除去栗衣露出的便是飽滿嫩黃的栗肉了,壹口咬下,滿嘴清脆甘甜,實是清冽可口。不過往往我們囫圇吞棗的後果就是鬧肚子,然而這是後話了。這些年遠離家鄉,吃到的都是炒好的栗子,那清脆的山栗子自是吃的少了,兩相對比,總覺得不如家鄉的山栗子自然甘甜。許是家鄉的水土清靈吧,又或是我竟是也抱著迅哥兒那般與小夥伴們同樂方覺得青豆美味的心思,些許年了,我也無從知曉了。
如果說這第壹樣我興許還抱著幾分私心,因著童年視角的緣故而做不得數,這第二樣卻是真正的家鄉特色了。說它特別,卻也是借著壹方水土,說它的來歷,倒是頗有趣味的。早在宋年間,它便被大家蘇軾頌以“徽州四炒”之首了,又有古文雲“問政山勢如翔鸞舞鳳,其竹亦蔥郁靈秀,其筍也,清冽甘甜,別處更無”。可巧的是,我高中校園即落址於問政山前,問政山茂林修竹,枝條斜逸,當真寧靜致遠,頗有意境。俗話說靠山吃山也不無道理,因著地勢之利,我有幸嘗過問政山竹筍之味。那竹筍表面粗大,無壹處透著翠竹那碧綠通透的靈氣,其韻味卻只在煮熟之後才透出來。在我們徽州,做這道菜卻是有講究的,掬幾捧清水放於鍋中,再將剝完皮的筍塊輕輕放入清水中,加三文火,其間再續壹碗水,無需任何調料,煮壹個時辰便好了。將熟透的筍塊撈起,夾壹塊嘗嘗,甘甜入味,自然天成,就連煮筍的清水都比那山泉來的甘甜。我想全天下恐怕也只這壹處有這樣別致的竹筍了。我想不透個中緣由也只有大嘆此番鐘靈毓秀了。後來還真有人考證出問政山是龍脈所在,還與徽商氣數相關,我自是不懂這些的,壹笑而過。唯有這特別的滋味讓我深深銘記,每到壹處吃筍自然都會比較壹番,比來比去終究是曾經滄海難為水,用家鄉話來說,便是其味入魂了。
要說我的家鄉,倒真是極好的。偏居江南壹隅,有著“江南可采蓮,荷葉何田田”般的碧野青天,又借著黃山之名,渾然天成靈秀之實,而徽墨歙硯的締造,則更給這座千年古城描蒙上了壹層亙古的書卷氣。生於斯,長於斯,自然樂於斯。如今遠離家鄉,也只有憑借這幾樣吃食才能不致遺忘家鄉的味道。許是只身在外很難吃到那兩樣記憶中的美食了,又或是那清甜的山栗和竹筍早已交織在我生命的長河裏如同那入味的紅酒般越發沈澱醇厚,但更是因著壹份悠悠的鄉情e69da5e887aae79fa5e9819331333335313135吧,如今再嘗那兩樣,終究覺得少了壹份甘甜,多了壹份苦澀。
4. 寫南京美食的作文南京人和鴨子的淵源很深,三兩朋友小聚,或是尋常家宴,都會斬盤鴨子,配些素菜,燉個葷湯,就成席了。鴨子視季節而定,烤鴨豐腴多脂,宜秋冬,鹽水鴨清瘦適口,宜春夏。江南地下水位高,水網密布,鴨禽多,加之南京是亞熱帶氣候,夏季酷熱,地氣燥,鴨子性涼,可以調理體質,補體液。這麽說來,嗜鴨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南京人是從什麽時候開始嗜鴨的呢?據說起於朱元璋時代。本地產鴨以湖熟種為上,湖熟隸屬江寧,明初成為貢鴨產地,趕鴨人從湖熟放鴨子入水,鴨子沿途壹路覓食小魚小蝦,抵寧時已經膘肥體壯,又因為每日堅持運動,不至於肥膘過度。讀過汪曾祺的《雞鴨名家》,裏面有趕鴨的盛景,趕鴨人在每只鴨子嘴巴上都作了記號,這樣,即使在蘆葦蕩裏混養,也不會弄錯主人。鴨子上岸的次日,開始去內臟,腌制,抹鹽以後用石板壓制,是為板鴨。南京的名物桂花鴨,說是因為八月桂花飄香,又正是鴨肉最細嫩時而得名,我看這純屬附會,頂多是夏日食用鴨子比較解暑罷了。南京鴨子的動人處,恰恰在於它沒有詩情,只有市井味。
南京鴨子久負盛名,口味好,身材棒,常常有人問我南京姑娘的樣子,我說:“桂花鴨妳見過嗎?身長玉立,不肥不瘦。”我不愛吃北京烤鴨,廚師肅立在旁,飛刀切肉,極有儀式感,可是鴨子偏肥,過於油膩。不過嗜之者愛不釋手,梁實秋說吃烤鴨就是要吃那層油,廣式烤鴨為了省掉“填鴨”的程序,直接吹鼓了皮烤,吃起來沒有油分,讓梁老先生大失所望。
口味這種事,真是很微妙和私己的經驗,我不喜歡吃鵝,覺得纖維粗——鵝食草,鴨食雜糧,當然後者肉細,口感滑潤。
5. 寫美食做法的作文怎麽寫我的家鄉最著名的小吃非美味的雲吞莫屬了。每當品嘗這令人垂涎三尺的美食時,我就心曠神怡。
吃雲吞時要有耐心,妳如果心急,想壹口吃掉壹個,雲吞非把妳燙的滿嘴是泡。吃雲吞也很有講究,妳既可以把皮和陷分開來吃;也可以紮破了皮再漫漫吃。喜歡吃辣的客人可以放些胡椒粉再吃。
國慶長假的壹天,媽媽特意帶我去黃師傅雲吞店品嘗那美味的雲吞。開始吃雲吞了。只見這雲吞皮包肉厚,色澤誘人,各個長的鼓鼓的,讓人看了真想壹口猛吃壹個。這時。我先拿起胡椒瓶往雲吞湯裏撒胡椒粉,再挑壹個最大的,小心翼翼地用筷子紮破皮,頓時壹陣香氣裊裊地鉆進我的鼻孔裏,我忍不住流下了口水。我先咬了壹口皮,真是嚼勁十足。接著壹團紅色的肉從雲吞皮中頑皮地跑了出來。它似乎在調皮地看著我。這時,我再也抵擋不住肉陷的誘惑了迫不及待地咬上壹口,那嫩嫩的、滑滑的感覺油然而生,讓我不忍心把那美味多汁的雲吞咽下去,只想讓雲吞在口中漫漫回味。我壹連吃了七個,吃得我的肚皮漲得鼓鼓囊囊的。媽媽見我吃得這麽香,說我是個貪吃鬼。誒,誰讓雲吞這麽好吃呢!我寧願是貪吃鬼,也要品嘗這人間美食。回到家,雲吞的香氣還溢滿在口中呢!
怎麽樣,聽了我的介紹,大家壹定流口水了吧!大家快來品嘗這令人回味無窮的美食 雲吞吧!
6. 寫美食的作文開頭怎麽寫美食的範圍是無邊無際的,在別人眼裏,可能只有山珍海味,鮑魚海參才屬於美食,其實有的時候臭豆腐也是壹種令人回味的美食。
在路邊的小攤上隨處可見到賣臭豆腐的灘子,壹元錢三塊。以前爸爸總對我說:“路邊小攤上的東西不衛生,妳看那種油多臟啊?”“妳看,那麽多的人都在買,他們吃了就不生病嗎?我也要吃嘛?”我反駁道。爸爸拿我沒有辦法,給了我壹元錢,我高興得壹蹦三尺高,來到買臭豆腐的小灘上,“小朋友,是不是想買臭豆腐啊,壹元錢三塊,很好吃的。”老板和藹地對我說。我把壹元錢給了他。
只見老板把三塊豆腐放進鍋裏,用筷子把他們分開,隨即鍋裏奏起了“劈裏啪啦”的樂曲聲,不壹會兒,就全熟透了,我看得直流口水,恨不得立刻撈起來就吃。老板放進盤子裏,遞給了我,我迫不及待的吃了起來,由於剛從鍋裏拿起來,太燙,我的嘴都快燙出了泡,爸爸見我這番模樣,對我說:“很好吃嗎?瞧妳的樣子,像幾百年沒吃飯壹樣。”“真的很好吃。”我對爸爸說。吃完豆腐,我連汁帶湯全吃了下去,味道真是不錯。
聽了“我”自己這樣的吃豆腐經歷,妳是不是也心動了,趕快去嘗嘗吧 ,保證讓妳回味無窮!
7. 關於美食的作文怎麽寫家鄉的美食
我的家鄉徐州是壹座歷史名城,美味的食品更是數不勝數:顏 *** 人的紅富士蘋果、香甜可口的小孩酥、風味獨特的沛縣狗肉………但在眾多的食品中,有壹種看似極平常卻又獨特,也是徐州人民 *** 不厭的食品——烙饃.
烙饃及不同於北方的單餅,也不同於很多地方的煎餅.它作為徐州特有的食品,已經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了.
相傳在楚漢相爭時,劉邦率兵與項羽作戰,路過徐州.因為劉邦的軍隊紀律嚴明而深受徐州老百姓的擁戴.為了能讓行軍中的劉邦軍隊吃上壹頓飽飯,徐州的老百姓急中生智,發明了壹種既簡捷又實惠的面食——烙饃.後來烙饃這種食品就這樣壹直流傳下來.
烙饃的做法很簡單,做烙饃的地方幾乎隨處可見.幾個老人圍在壹起,支起壹個鏊子,將和好的面團切成小塊,他們扞的扞,揉的揉,攤的攤,幾個面團在這些老人手下飛舞著.不壹會兒,壹張又薄又圓的烙饃就做好了.
烙饃做好了,單是看著這又薄又圓的烙饃就會引起妳強烈的食欲.烙饃吃起來很勁道並且富有韌性.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也象征了徐州人不怕吃苦、勇於面對現實的品質.烙饃的吃法也很多:可以泡在湯裏吃;可以卷油條吃;還可以在兩三個烙饃之間放上油、鹽、蔥花、雞蛋煎的黃黃脆脆的吃……..還有壹家很出名的餐館用別出心裁的推出壹道“烙饃卷烙饃絲”的菜式,深受顧客們的喜愛.妳壹定很好奇何為“烙饃卷烙饃絲”吧?所謂的“烙饃卷烙饃絲”就是:把烙的烙饃切成絲,然後放到油鍋裏炸,炸的酥脆的烙饃絲再配上辣辣的海帶絲、土豆絲,然後外面再用軟嫩的烙饃卷起來,真是獨特美味.
如果妳有機會來徐州,可不要忘記品嘗徐州獨特的食品烙饃,保證妳百吃不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