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大豆2500克(5千克)
冷開水(或礦泉水)10千克(20千克)
小罐子(陶瓷罐子)
750克粗鹽(1公斤半)
壹塊醬杵
工作方法
選擇優質大豆
將挑好的黃豆下鍋翻炒,註意黃豆有裂紋,這是炒菜的標準。香脆的口感,(如果妳喜歡顏色更深的醬料,稍微翻炒壹下)然後沖洗炸好的黃豆。
大約需要1-2小時將豆子煮至軟爛(根據您煮的量而定)。水量應該塗抹在豆子上。如果水太多,妳應該在制作醬胚時放棄它。扔掉含有大豆的汁液是很可惜的。加水時不要放太多水。(水的量不在配方中)用自己的方式粉碎煮熟的豆子。我喜歡把它攪拌成泥,所以我用攪拌刀攪拌它。不要有太多的水,太多的醬不會形成。
將壓碎的豆子堆成大約25ⅹ15ⅹ8的糊狀物。每個醬塊都需要扔壹會兒,這樣才牢固,容易發酵。壹份醬不應超過三公斤豆子。太大的醬容易燒焦,太小的醬容易失去水分並使其不透明。不透明就沒有油,醬也不香。將醬汁放在陰涼通風的地方3-5天,經常翻面,等待3-5天讓它在周圍開裂。用食品包裝紙包好,放在陰涼通風處。紙縫不需要太嚴,自然透氣即可。如果妳用烘焙紙,烘焙紙是不透氣的,所以妳必須切開它。
不管妳是臘月還是二月制醬,發酵後的黃綠色曲都是米曲黴特制的曲(業內學名醬油曲精)。米曲黴是使醬油後期發酵的魔術師,它主要產生蛋白酶、糖化酶等。在醬油發酵過程中,可利用各種酶系統分解蛋白質、澱粉等。並將其轉化為我們可以吸收的小分子物質(氨基酸、葡萄糖)。米曲黴,也就是表面黃綠色的菌絲體比較旺盛,放在醬缸裏才會發酵。有了這個家夥,它將成功地制造100%醬油。
農歷八月初八、十八、二十八各選壹天制作醬料。去掉包裝,將醬塊放在流水下洗掉表面的毛毛,切成小塊,在陽光下曬幹,制成醬杵。
洗幹凈罐子(陶瓷罐子)並在陽光下晾幹。不要流水,防止雜菌。將醬幹放入罐中,加水至750克鹽煮沸融化,取出臟狗,冷卻後倒入罐中,繼續加水至10千克(20千克),這是配方中的水量。用白棉布覆蓋並系緊。按照老傳統,我系了壹根紅繩(民間傳統),放在陽臺上能曬到太陽的地方,以便發酵。住在樓房裏的人不必擔心被雨淋。那些住在磚房和露天陽臺的人在下雨時不得不加壹個防雨蓋。註意不要讓雨水進入醬缸,因為會有雜菌。
用醬杵從下往上,從外到內劃壹個圓糊,每天兩次,每次不少於200下,撇去浮沫,過程中不要帶生水。如果是熱的,3-4天就會開始冒泡發酵,醬塊會越來越碎。經過壹個月的發酵,就不用天天搗鼓了。
技巧
1隨著數量的減少,我將所有醬油轉移到壹個小容器(陶瓷罐或小罐)中。重要的事情說三遍,註意不要帶生水,生水,生水...
食物的味道是否正宗和良好的草稿非常重要,從洗醬胚到每次灌醬,不要用淡水帶進來,否則會引起昆蟲。
3醬料食用前必須徹底發酵;
4陶瓷容器不能用洗滌劑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