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那些年吃過的涼粉

那些年吃過的涼粉

下午接到謝小登的時候,他已經在幼兒園裏吃飽喝足了。因此,他壹路走壹路玩,足足玩了四個小時,天已經黑透,才興盡回家。

尷尬的是,他玩興剛盡,我開始饑餓難耐。原以為會被遺忘的壹頓晚飯,因為超額的活動量,不得不補回來。忍到了家門口,實在忍不下去,掉頭找吃的去了。深夜的街頭,流動的小吃車,不知道用了多久的炸油,制作了美味的高熱量油炸燒餅夾炸串,茄夾,豆腐皮卷青菜,雞柳,拯救了我的胃。

也許在夜裏,人更容易動情。簡單的街頭小吃,勾起我的回憶……

開封河南大學西門的小吃街裏,有很多久負盛名的小吃,比如燜雞腿,比如臭幹子,比如玫瑰雪梨,比如華僑卷粉。我吃的最多的,卻是壹種名為油炸燒餅夾涼粉的小吃。燒餅進油鍋過了油,加入炒好的涼粉,土豆絲,涼拌千張絲,撒上炒好的芝麻鹽和調味料即成。晚上有課的日子,壹個油炸燒餅夾涼粉,夏天壹杯免費續杯的冰赤豆或者冰鎮綠豆湯,冬天壹杯無限暢飲玫瑰熟梨,就成了壹頓營養豐富,價格公道量又足的晚餐。

南門東京大市場小吃街的壹個攤位,只做兩種吃食——炒涼粉和吊爐火燒。他家炒涼粉蒜味十足,吊爐火燒焦酥鹹香,用他家火燒夾他家的炒涼粉,不用額外調料,就足夠好吃。

當年這樣的小吃,在西門大街,壹個被炒涼粉塞得鼓鼓的油炸燒餅,不過壹塊錢,無限暢飲的冰赤豆綠豆湯玫瑰熟梨也是壹塊錢,不管妳喝壹小盅還是提個兩升的大飲杯,都是壹塊。兩塊錢,吃的肚子鼓鼓漲漲。就算在小吃街,吊爐火燒壹塊錢,炒涼粉兩三塊,冷飲湯水兩三塊,三五塊錢也足夠壹頓。再加三五塊,烤羊肉串也夠吃飽的了。

畢業之後,到了洛陽,下意識的尋找記憶中的味道,以滿足被汴京美食養刁了的口舌。尋找許久,並不滿意,那些炒的敷衍的涼粉,根本不能稱得上美食。兜兜轉轉,回到老城居業家園小吃街,壹家叫“十梨香”的門店,炒涼粉和冰糖玫瑰熟梨,頗有幾分開封的味道。連著吃了幾次,熱情也漸漸減了。太過濃香的玫瑰香味兒,僅能蓋上盤底的份量,高昂的價格,不是記憶中的感覺。

喜歡吃炒涼粉,大約是有來頭的。小時候食物貧乏,出門逛街,僅有的幾樣小吃:粽子,糖葫蘆,涼粉涼皮,冰糕雪糕。媽媽很愛吃涼粉涼皮,連帶的,我也深愛了。

在我的故鄉,詩聖杜甫的出生地——鞏義,最老舊的壹個市場邊上,有家數十年的老店。自我記事,店門口就支著壹個大鐵爐,鐵爐上放著壹個大平底鍋,鍋的壹邊堆著小山壹樣的切成塊兒狀的紅薯涼粉,另壹邊空置。每有人點炒涼粉,店家就拿起鍋邊放的油壺往平底鍋空著的地方“呲啦”澆上油,又拿壹個碩大的黃色帶花搪瓷碗,和手裏的鏟子合作,從小山上扒下壹小堆涼粉。豆瓣醬蒜末蔥花調味兒汁,不停翻炒,時不時再用搪瓷碗蓋上壹下(這個動作我始終琢磨不透緣由[捂臉])。過壹會兒,壹碗香噴噴撒著綠瑩瑩蔥花蓋著焦脆脆鍋巴的炒涼粉就端上來。我最愛吃焦焦的鍋巴,又焦又脆又鹹又香,實在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小時候的美味,貫穿壹生。我自小的習慣是炒涼粉要炒碎,炒碎容易入味兒。看著壹攤糊糊,入口的感覺不是能言說的。口腔的每壹個部位,都是豆瓣醬蒜末蔥花調味兒汁的味道……偏偏嫁了婆家,婆家人愛吃炒整塊兒的,據說好用筷子夾。吃炒涼粉用筷子幹什麽,我壹直都是用的勺子好嗎!整塊的涼粉外面是調味兒的味道,裏面白花花的沒味道,好敗興。好在我和登爸壹起,點菜的權利壹直都在我身上,所以登爸只能委屈的用筷子夾炒的稀碎的涼粉。幸好登爸不計較,也不特別愛吃炒涼粉,總是我吃的不好意思了,意思意思剩壹些給他嘗個味道。不然,我倆絕不可能多處壹天。吃炒涼粉不搗碎的人,對生活要求實在沒品質[奸笑]。

剛交往的時候,專門帶了登爸去品嘗老店的炒涼粉和其他小吃。登爸大為贊賞的,還有這家的綠豆涼粉。炒涼粉壹般是用的紅薯涼粉,家鄉小吃攤的綠豆涼粉是用作涼調的。紅薯涼粉黑,綠豆涼粉青白透亮,用壹種跟笊籬相似的器具沾水壹道壹道刮下來,盤在瓷碗裏,淋上芝麻醬,辣椒油,加蒜末芥末和其他繁多的調汁,終成壹道爽口美食。吃的時候連粉帶汁呼嚕嚕扒進嘴裏,不用嚼,就那麽順爽的入腹。

家鄉的涼拌涼皮涼粉會加少許芥末,少少許,不刺鼻不嗆嗓,味道剛剛好,爽口的感覺,完美[強]!

唐代另壹位傑出文學家——韓愈,他的家鄉——孟州,也有壹種綠豆涼粉。相貌卻和我家鄉的綠豆涼粉渾然不同,色澤深許多,並不通透,很是濁重,稱作“渾漿涼粉”。當地涼拌炒制都有,涼拌也用芥末,量相對較大,再加上芝麻醬鹽水醋之類,吃著別有風味。炒制的容易成糊,方法和家鄉炒紅薯涼粉差不多,口感不太壹樣,略帶豆類口感。特別的是,這種涼粉很耐放,又極有當地特色。走親訪友當做送禮,相當有意義。送的人,端的是有情有義。

在米皮的故鄉——漢中[偷笑]。有另壹種用豆子做的涼粉——檳豆涼粉。這檳豆是個什麽東西,我沒見過,這個字還是剛剛百度的[呲牙]。初到漢中,大早上的,看到老老少少吃涼粉,那個驚訝啊。大早上熱米皮就算了,早有耳聞,況且還是熱的,補充久睡的熱量也算合理。吃涼粉算個什麽說法。忍不住要了嘗嘗。當時登寶尚幼,我口味還清淡,不吃辛辣,就跟老板要求不要辣椒。老板說,不要辣椒沒法吃,我們只有壹種調料——?。放眼望去,臺上數種調料,偏偏為涼粉準備的只有壹種?細問才知道,人家的辣椒油裏有幾十種調味兒料。十裏不同香,百裏不同味。尊重人家的習俗,小嘗壹口。不得不說,漢中的辣子油,滋味繁復的很吶。

當初吃漢中檳豆涼粉,請教當地老鄉這個飯的名字。壹位牙齒漏風的當地阿婆告訴我“檳粉”,我壹耳朵聽成了“冰粉”。如今才知道,確實是我聽錯理解錯,老阿婆的地方普通話發音也有點錯[偷笑]。據說漢中,能想到的豆子都能做涼粉,其中檳豆豌豆最出名。以後過漢中,得壹樣壹樣嘗嘗[色]。

漢中的檳豆涼粉不是冰粉,真正的“冰粉”如今已成享譽全國的美食[偷笑]。原材料也特別,來自冰粉樹,學名假酸漿,又名珍珠蓮。從來沒見過把壹個天然食材叫的這麽像化工原料合成材料的[偷笑]。冰粉與涼粉壹字之差,冰與涼又近意。兩種食物,實在不同。冰粉就是南方甜品,涼粉卻是“鹹”食。冰粉盛出後,澆上糖水,再加堅果碎果脯碎,成為消暑佳品。涼粉卻是用來飽腹用的,功能大不同。

全國連鎖的冰粉是南方甜品,北方膠東沿海,有另壹個也被稱為“冰粉”的涼粉。這種涼粉和冰粉外觀幾乎壹模壹樣,壹樣晶瑩剔透,宛若凝脂,吃起來爽滑可口。然而原材料又更特別——用的是海菜。

海菜涼粉的食材是長在礁石的海藻類植物,主要有石花菜、鹿角、海毛草等。制作過程很復雜啦,成品是很美觀的,如琉璃制品。吃的時候用蔥蒜醋料調味,特別的是——加芝麻粒和香菜。生生把個小吃做的端上了宴席。不在海邊生活的人,絕想不出這是海菜制作,在海邊土生土長的家庭主婦,也未必做的出這種美食。總之,吃著海菜涼粉,聽到原材料,實在是讓人想不到,內心的波動也大大刺激了味蕾。

這麽壹道菜,在今年的青島——煙臺沿海行中,頗受好評。初次吃,只是在煙臺壹家有名的快餐連鎖——藍白,櫃臺裏剩了最後的壹份海菜涼粉,孤零零的怪可憐,索性放進托盤,正好也讓同行夥伴們嘗個特別。沒想到,許是當天遊玩時間太長,餓了太久,平時無肉不歡的半大小子,吃飯慢慢吞吞的小淑女,為這碗涼粉的最後幾口爭了起來。最後,不甘心的拿勺子筷子把碗扒拉的幹幹凈凈。可惜第二天轉戰他處,早上特地去了餐廳,這個涼粉不在展架上。

後來到龍灣,漁家大嫂上了壹大盤的涼粉,大家才過了癮,又得知了這海菜涼粉的原材料,都驚訝不已。

我對這個海菜涼粉的驚訝,早了十數年。當年哥嫂初到煙臺打拼,每日驅車輾轉數百裏開拓疆場,偶有歇息時間,老哥愛提上壹袋子散裝啤酒,嫂子喜歡這麽壹份爽口開胃的涼粉。當年,我就多次吃到這種異鄉味道的涼粉,和家鄉味道大有不同,原材料又特別。如今想想,當年吃的是對異鄉的征服感覺。今年再去,哥家餐桌上多的是家鄉味道,這道海菜涼粉始終沒出現,想來,這吃的又是另壹種滋味兒了。

小時候愛吃炒涼粉,那是媽媽推薦。老媽自己也在家做紅薯涼粉,做成了用蒜泥醬醋涼拌著吃,因為不是商用不講比例,全看手感,經常或軟或硬,不如街上小吃攤的口感好,如今想來,家裏每壹份涼粉,都有壹種“想吃不壹定能吃到”的傲嬌感。

長大了吃涼粉,多的是對校園時光的懷念。帶著家人再去吃,又是壹份家的傳承。

吃什麽,也許並不那麽重要,重要的是壹起吃的人,重要的是吃飯時的那種感覺。就如旅行看景,如果有壹位能夠鳴應***賞的旅伴,旅途會增色不少。

想起第壹次上白雲山(洛陽嵩縣境內),登爸特意帶我吃了黑黢黢的“橡子涼粉”。略澀,據說處理不好還有微量毒素。山裏調料也簡單,實在稱不上美味。但我依舊覺得妙不可言,無非是為的登爸當年願與我分享“童年私藏”的那份心。我再帶別人去吃,他們也確實吃不出那種美妙來。

至於漢中的檳豆涼粉,川北的傷心涼粉,賣的都是當地特色,外人去吃,未必就喜歡。當然,真正的吃貨,從來不拒絕任何壹種可以入口的新奇感[呲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