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著名的寫美食的書

著名的寫美食的書

寫美食的書

舌尖上的中國 3》,原本是我在春節就最期待的節目,沒有想到,這壹部質量下滑的如此慘烈。

豆瓣評分已經跌到了 4.0,這個分數慘到什麽程度呢?這麽說吧,春節檔上映的所有電影,評分最低的也不過 4.7。

看電視很像是吃飯,把饞勁兒逗上來了,又告訴妳說沒有飯吃,那種感覺真的是特別難受。

好在,我還有書,照樣可以對著美食流口水。

下邊這八本關於美食的書,都是我強烈推薦的,唯壹的建議,就是千萬不要在深夜裏讀。

因為太容易把妳的饞蟲勾上來,那時妳就只能做出兩難的選擇,要麽是抓心撓肝壹般忍受著心中的火,要麽只能沖進廚房懷著罪惡感去煮面。

這套書的作者,是著名的文物專家王世襄先生。王世襄先生在我心目中是壹個妙人,他應該是民國壹代文化人中,最會「玩」的壹個。從琴棋書畫、文物鑒賞,到蛐蛐、鴿子、訓鷹、訓狗,他是無壹不精。

王世襄先生還是壹位大美食家,他的手藝在整個北京都是有名的,甚至於還流傳的幾則近乎傳奇色彩的故事。

王世襄先生喜歡美食,也熱愛做菜,有時朋友會邀請他來家裏壹展廚藝,主菜、配料、黃酒、醬油,他都是自帶。據說最誇張的壹回,幹脆拿自行車推了壹張八仙桌子來。

話說有壹次幾個朋友聚會,每人做壹個菜,王先生提了壹捆大蔥來,做了壹道「燜蔥」,結果這壹盤蔥,成為了最受歡迎的菜。

這部《錦灰堆》是王世襄先生的文集,大多寫的就是王世襄先生「玩」出來的心得。關於飲食的部分,尤其寫的精彩,王世襄先生會吃、會做、會寫,所以隔著紙張仿佛妳就能聞到香氣。

這部《錦灰堆》不只是飲食,幾乎可是說是雅趣的百科全書,每壹部分都會讓妳讀來感覺新鮮有趣。我記得我第壹次讀這本書,是在大學的壹個夏夜,本想隨便翻兩篇就睡覺,沒有想到壹看就入了迷,壹篇篇看下去,不知不覺竟然讀了壹個通宵。

這部書就是這樣的魅力。

對了,那道傳奇般的燜蔥,書中也有做法。妳如果有興趣,不妨找來學做。

這本書的作者王敦煌先生,是王世襄先生的公子。自幼繼承了家學淵源,所以和王世襄先生壹樣會吃、會做、會寫,就讓這本書也格外精彩。

所謂「吃主兒」,是北京話,講的就是喜愛美食又善於下廚的人,比起「美食家」,「吃主兒」更多了壹分煙火氣,這本書裏包括王世襄先生,壹***寫了四位吃主兒,作者記錄的,就是他們如何做菜的竅門和對於生活的情趣。

這本書通篇都是用口語壹樣的北京話寫成,妳在讀的時候,仿佛就是作者在和妳閑聊壹樣,壹道道細數他記憶中的菜,從簡單的麻醬面,到宴席裏的大菜,聊到了上百道菜,每壹道背後都有故事,每壹道背後也都有吃主兒的態度。

這本書後來又出了續集,叫做《吃主兒二編》

我在讀的時候,就沒有看第壹本的時候流的口水多,倒不是寫得不好,主要是第二部專講蔬菜瓜果,太素。

前兩部《舌尖上的中國》之所以打動人,在於他們敘述的不只是美食,更是自然、時間和人之間的關系。

喜愛美食的人,往往有壹種執念,吃,要因時制宜,要因地制宜,壹方水土有與別處不同的佳肴,壹段時間也有的不可錯過的時鮮。

這本《京味兒》,介紹的就是北京四九城中,壹年四季人們飯桌上的吃食。目錄編排就是四章,春夏秋冬,從立春的春餅講起,到除夕的餃子結束,周而復始。當食物和日子關聯起來,就有了多壹分的溫度。

梁實秋先生是著名的散文家,文筆平實又淡雅,字裏行間還往往透著詼諧幽默,他自嘲「嘴饞」,據說在清華大學讀書的時候,曾創下壹頓飯吃十二個饅頭,三大碗炸醬面的記錄,十足是個吃主兒。

梁實秋先生壹生寫了無數有關吃的散文,他的散文裏,既有文人的風雅,也有市井的情趣,他既能從《禮記》裏考證中國人是什麽時候開始吃熊掌,也能寫自己小時候用手抓炸丸子吃的囧相。雅俗之間,只有壹心不變,那就是對吃的熱愛。他描寫食物,往往篇幅都不長,可是三言兩語,就能將色香味都寫出來,連制作工藝、來龍去脈都能寫透,下筆的精準,不服不行。

這本《雅舍談吃》,我至今沒有讀完,因為只要讀了兩三篇,必然肚子就開始叫,口水就往外淌,非得吃點東西,才能把饞蟲壓下去。人都說「每逢佳節胖三斤」,其實,妳要能讀完這本書,妳就肯定胖了三斤。

汪曾祺先生也是善於吃又善於寫吃的人,前邊提到的王世襄先生燜蔥的故事,就是汪曾祺先生寫出來登在報紙上,才流傳起來的。

這本《五味》收錄的就是汪曾祺先生談吃的文章。他不僅善於寫食物的色香味,尤其擅長描寫食客的吃相,以人的百態,對照食物的百態,描寫中還往往透出冷雋的幽默,讓妳看完之後會心壹笑。

從汪曾祺先生的文字中,還能看出來,他是壹個自己特別愛下廚的人,所以他寫的菜,也往往是家常菜,他會忍不住在書中給妳介紹各種他研究出來的烹飪技巧,這本書放在廚房當烹飪指導書,也是夠格的。

蔡瀾寫美食,更偏向於技術派,簡單直接,不會像梁實秋、汪曾祺先生壹樣,文字中含著故人故地的思念。但是看他信手點評世界各地的美食,也是壹種樂趣。

這壹本的作者,顧村言先生,可能名氣不是很大,但是這本書卻寫得極美極好。

人間有味是清歡,這本書就透著壹個「清」字,作者在蘇北長大,故鄉依山傍水,所以寫記憶中的美食,也都是江畔或山中的鮮貨。

看《舌尖上的中國》時,就偏愛那些山水之間的鏡頭,城市中的煎炒烹炸固然精妙,可是接近自然的食材才更讓我們讓人心馳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