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食品
居住在城市的回族,早餐大多都是在家烹制牛羊肉泡饃,或烙饦饦饃配炒鹹菜吃,或配臘牛羊肉吃,還有的老人喜歡配炒花生米吃。午餐吃牛羊肉泡饃的人也較多,還有很多家庭喜歡吃饦饦饃配炒菜。炒菜壹般也較簡單的家常菜,如蓮花白炒肉、芹菜炒肉、醋溜土豆絲、醋溜西葫蘆、辣子炒鹹菜、炒辣子醬等。晚餐大多數都吃面條,面條的種類很多,有碎面、長面、撈面、籠面等,也吃餃子、蒸包子、烙包子、韭餅等。
散居在各地農村、山區、牧區的回族,其飲食習俗多受居住地的影響。例如寧夏南部山區的回民,以土豆、蕎麥、蓧麥、糜子、豌豆為主食,新疆阿爾泰地區回民吃馬肉和奶食品,米面食品退居次要地位,這顯然是受哈薩克飲食習俗的影響,居住在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和西藏壹帶的回民,主食與藏民壹樣,吃青稞、豌豆、三餐離不開糌粑和酥油茶。西北地區農村的回族飲食,最有特色者當屬民間宴席。“九碗三行”就是回族的正宗宴席,壹般在舉辦婚喪禮儀活動中,多用這種宴席招待眾多的客人及親屬。
從總體上看,回族的日常食品有如下鮮明的特點:
壹是主食中面食多於米食。面食是回族人民的傳統主食,其品種之多,花樣之新,味道之香,技術之精,都是無與倫比的,顯示回族人民的聰明才智。據統計,回族飲食中,面食品種達60%多,而其他品種中,也或多或少地運用到面粉。拉面、饊子、饸饹、長面、麻食、餛飩、油茶、餛饃等等,經過回族人的制作,都會成為待客的美味佳品,甚至外國人也是壹吃為快,好不留戀。
二是甜食占有壹定的地位。這和阿拉伯穆斯林喜歡吃甜食有壹定的淵源關系。阿拉伯穆斯林婦女生下小孩後,用蜜汁或椰棗抹入嬰兒口中,才開始哺乳;寧夏回族嬰兒出生後,也有用紅糖開口之俗。回族著名菜肴中,有不少是甜菜,如它似蜜、炸羊尾、糖醋裏脊等。米面中的甜食就更多了,如涼糕、切糕、八寶甜盤子、甜麻花、甜饊子、糍糕、江米糕、柿子餅、糊托等,寧夏回族還把穆斯林的傳統美食油香做成了甜食,調制面團時,給裏邊加入蜂蜜、紅糖等。
三是在菜肴中牛羊肉菜比重很大。回族特別喜愛吃牛羊肉,這和伊斯蘭教的飲食思想有關。伊斯蘭教倡導食用牛羊雞鴨魚等肉,禁戒豬驢騾及兇禽猛獸之肉。劉智在《天方典禮》中說“飲食,所以養性情也”,“凡禽之食谷者,獸之食芻者,性皆良,可食”,又說“惟駝、牛、羊獨具純德,補益誠多,可以供食”。伊斯蘭教所倡導的食物,都是佳美的食物。所謂“佳美的食物”,馬堅先生解釋說,就是純潔的、可口的、富於營養的食物,更具體地說就是要有良好的外觀形象、鮮香的嗅覺口感和豐富的營養價值。以羊為例,性情溫順,自身潔凈,其肉美味可口,同時還對身體有滋補食療作用。羊肉成份中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及鈣、磷、鐵等礦物質。經常食用羊肉,可以開胃健力,散寒助陽,益腎補虛。
日常飲品
回民最喜愛的傳統飲料是茶。茶既是回族的日常飲料,又是設席待客最珍貴的飲料。茶是回族人民飲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無論西北東北或西南,也無論是城市鄉鎮或農村,只要到回族家做客,熱情的主人都會首先端上壹碗熱騰騰的釅茶。回族很講究茶具,不少回族家庭都備有成套的各式各樣的茶具。過去煮茶或沏茶所用的壺,壹般都是銀和銅制做的,形式多樣,別具壹格,有長嘴銅茶壺、銀鴨壺、銅火壺等。現在沏茶壹般都用瓷壺、蓋碗或帶蓋瓷杯,煮茶多用錫鐵壺,夏天講究用紫砂壺。
蓋碗茶是西北回族壹種獨特的飲茶方式,相傳始於唐代,相傳至今,頗受回族人民喜愛。蓋碗茶由托盤、茶碗和茶蓋三部分組成,故稱“三炮臺”。每到炎熱的夏季,蓋碗茶便成為回族最佳的消渴飲料;到了嚴寒的冬天,農閑的回族人早晨起來,圍坐在火爐旁,或烤上幾片饃饃,或吃點饊子,總忘不了刮幾盅蓋碗茶。
回族人還把蓋碗茶作為待客的佳品,每逢古爾邦節、開齋節或舉行婚禮等喜慶活動,家裏來了客人時,熱情的主人都會給您遞上壹盅蓋碗茶,端上饊子、幹果等,讓您下茶。敬茶時還有許多禮節,即當著客人的面將碗蓋打開,放入茶料,沖水加蓋,雙手捧送。這樣做表示這盅茶是專門為客人泡的,以示尊敬。如果家裏來的客人較多,主人根據客人的年齡、輩份和身份,分出主次,先把茶奉送給主客。
喝蓋碗茶時,不能拿掉上面的蓋子,也不能用嘴吹漂在上面的茶葉,而是左手拿起茶碗托盤,右手抓起蓋子,輕輕地“刮”幾下,其作用是壹則可潷去浮起的茶葉等物,二則是促使冰糖融解。刮蓋子很有些講究,壹刮甜,二刮香,三刮茶露變清湯。每刮壹次後,將茶蓋呈傾斜狀,用嘴吸著喝,不能端起茶盅接連吞飲,也不能對著茶碗喘氣飲吮,要壹口壹口地慢慢飲。主人敬茶時,客人壹般不要客氣,更不能對端上來的茶壹口不飲,那樣會被認為是對主人不禮貌、不尊重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