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餅是中秋節的主要食品,月餅象征著團圓。關於吃月餅的由來,民間也有不同的說法,壹說唐太宗八月十五出征北方突厥,凱旋而歸,得壹圓餅,太宗大喜,指著懸在天空中的明月笑道:「應將胡餅邀蟾蜍」,與文武百官***食,從此就有了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壹說是唐明皇遊月宮時,吃了嫦娥款待的仙餅後,回宮命人制成。還有壹說是元末農民起義,利用月餅內夾的紙條傳遞起義信息。
可是根據文獻記載,月餅最早出現於南宋時候,不過當時的月餅與中秋節毫不相幹,只是作為壹種蒸作食品(周密《武林舊事》卷六〈蒸作從食〉下羅列了許多「蒸食」的食品,如「荷葉餅」、「羊肉饅頭」、「菜餅」及「月餅」等,但相信所說的「月餅」大約是壹種月形的普通食品,而非指後世那種與中秋節不可分割的月餅。),在飲食市場出現而已。月餅真正與中秋節有聯系是在明代。當時,北京城市裏出現了壹種以果做餡的月餅(真正提到中秋月餅的是明代的文獻,如沈榜《宛署雜記·民風》〈八月饋月餅〉下說:「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月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壹餅值數百錢者。」又如田汝成《西湖遊覽誌余》卷20〈熙朝樂事〉:「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由此看來,月餅作為中秋節的節日食品被人們普遍認同是在明代開始的。)。人們在中秋節這壹天會自己制作月餅,用於自食和贈於良朋親友,以表達團圓和祝賀之意。那時的月餅大小和形狀很不規範,差別甚大,其制作的名堂亦多且有趣,如有專供男人食用的月牙月餅,有只限於女子享用的葫蘆月餅,還有特別為少年準備的「孫悟空」、「兔兒爺」之類的月餅等,名目繁多,不壹而足。到了近代,月餅不僅制作精良,品種也日益豐富。
團圓餅
中秋節之夜,在中國的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餅」的習俗。那是類似月餅的大小餅子,壹個蒸籠只蒸壹個,餅內包有糖、芝麻、桂花和蔬菜之類,餅子外型壓有各色圖案。中秋節之夜祭月後,由長者分切成塊,家庭成員分食壹塊,謂之「團圓」。
食芋頭
中秋節在中國的許多地方還有食芋頭的習俗。節日這天家家戶戶烹煮壹鍋蕃薯芋頭,供家人食用。據說是感謝土地公公賜給窮人蕃薯芋頭以解困之恩德。東南沿海群眾還把吃芋頭同元末漢人推翻元朝暴政(中秋節吃芋頭盛行於南方,據說是紀念元末漢人殺韃子(指元朝統治者韃靼人)的歷史故事。當初漢人起義,推翻元朝蒙古人暴虐的統治,是在八月十五夜晚,漢人在殺韃子起義後,便以其頭祭月,後來當然不可能在每年中秋節用人頭祭月,便用芋頭來代替,至今還有些地方在中秋節吃芋頭時把剝芋皮叫做「剝鬼皮」,據說中秋節吃芋頭的習俗就由此保留下來。)聯系起來。「芋艿」和「遇難」的諧音,吃芋艿不忘國家和民族的危難。
其他國家中秋節應節食品:
日本稱中秋為“月圓節”,晚上,全家聚在院子裏拜月,用瓜果、米團子等供奉,然後分食。
朝鮮的中秋節叫“秋夕節”,也有賞月,吃月餅的習慣。吃的餅是用豆粉和糖做餡的蒸餅、煎餅,供品還有類似“八寶粥”的“藥粥”,是用糯米、紅棗、栗子、糖熬成,香甜可口。
泰國中秋節稱為“祁月節”。節日之夜各家各戶用甘蔗紮成拱門,在拜月方桌上供奉觀音菩薩和八仙的畫像或塑像,供品主要是壽桃。據泰國的傳說,飛升月亮的是觀音,中秋時八仙帶著壽桃到月宮給觀音祝壽。
伊郎稱中秋為“麥赫爾節”這天是伊郎太陰歷七月十六日。節日期間,人們都以品嘗各種豐收果實為樂。
非洲的麻加爾各答島,居民稱中秋節為“月圓節”。過“月圓節”時,要在海灘上舉行盛大的“吹螺會”,在歡樂中飲酒吃魚飯。
美國稱中秋節為“秋月節”。節日裏,每戶人家都要吃葡萄、栗子、豆子等時鮮果品和新制作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