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莫利燉活魚
這種小吃因為出產地是得莫利而得名,得莫利位於哈爾濱的郊外,最早是因為村民為了招待過路人才想出做這種小吃。得莫利燉活魚做法很簡單,只需要把豆腐、寬粉條和新打撈上來的鯉魚放在鍋裏慢燉幾十分鐘。原來的本意是為了在壹塊吃飯吃的高興,吃的暖和,讓人感覺很親切,後來菜的做法就從哈爾濱地區流傳開來,家家戶戶都會做。遊客們去哈爾濱時莫利燉活魚是壹個很不錯的選擇,在寒冷的東北地區吃著得莫利燉活魚非常溫馨,肉香味濃。
2. 狗肉湯
要說東北特色小吃,吉林朝鮮飯店的狗肉湯不得不提,狗肉湯采用的都狗肉都是新宰出來的,所以遊客喝到的狗肉湯都是清湯,比那些老湯做出來的要鮮嫩的多。吉林人吃狗肉有很多種方式,像諸如狗肉燉豆腐、狗肉幹白菜、狗肉火鍋都是極具代表性的狗肉特色小吃。在吃狗肉時狗肉湯是必不可少的,壹口狗肉湯下肚就覺得香氣滿肚,回味無窮。
3. 酸菜豬肉燉粉條
有誰不知道豬肉燉粉條,燉菜是東北人最愛的壹種吃法,像大鵝燉土豆、小雞燉蘑菇等的都是東北名吃,豬肉燉粉條自然也不在話下,大家可以從它的名字就能看出它的做法,東北因為天氣的原因,在很多小吃上都體現著增加人體熱量的作用。香噴噴的豬肉,清新潤滑的東北高棵大白菜,再加上粉條,在寒冷的東北簡直就是極品美味,禦寒的同時滿足了味蕾的需要。?
4. 地三鮮
根據傳統,民間總是喜歡在立夏那天吃地三鮮,之所以是三鮮,是指莧菜、元麥和蠶豆三種蔬菜,把這些菜放在壹塊炒,不用太分菜的品種。在長春,地三鮮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因此慢慢的就成了當地的名菜。也有很多地方把土豆、茄子、辣椒放在壹塊炒,也叫做三鮮,是正宗的東北特色小吃。東北特色小吃還有很多,這裏就不壹壹贅余,像殺豬菜、東北冷菜、鍋包肉等都很具特色。想不想壹品東北特色小吃?那去東北旅遊時壹定要記得了。
5. 紅腸
紅腸原本來自俄羅斯,最普通的,也是最著名最傳統的紅腸風味是“力道斯”風味(就是大蒜味的,下酒極佳,配上“戈瓦斯”,味道那叫壹個棒!)。可以夾在列巴裏裏,是很主要的肉食品種。紅腸是可以直接吃的。妳拿在手上的話卻肯定會抓了壹手黑的!不要驚慌,這並不是臟,而是在紅腸表面薄薄的壹層炭灰。紅腸是用長在大興安嶺的老果木熏制而成。熏的好的紅腸,表面會粘附壹層肉眼看不見的果木炭灰。吃的時候要把表皮也壹塊吃掉,這才是真正的紅腸風味——就是要吃那個帶點山野的焦炭味!
6. 列巴
(漢語拼音:lie(三聲)ba(輕聲))就是俄語裏面的大面包,最著名的是秋林公司生產的,它是極富特色的歐式食品。列巴之大實屬罕見,重達三四千克。直徑最大時可達1尺(33厘米)。其味道是甜中有酸,外焦裏軟。傳統的加工方法是將發酵好的面團放在很大的立式烤爐裏采用東北森林裏的硬雜木進行烘烤,所以壹天的生產量是很有限的,常常在秋林公司的樓下會看到排很長的隊,那就是買列巴的人。來哈爾濱旅遊作客的人們不僅要壹品它的風味,離開時,還要買上壹二個大列巴,帶給親友品嘗壹番。
7. 齊齊哈爾:殺豬菜
過年了,村裏壹戶人家殺了頭豬,這後腰腿的都是好東西,剩下的肥肉下水怎麽吃?這就有了殺豬菜了:自家腌的酸菜做的血腸再加上肥肉原料就齊了。要好吃大肥肉不能膩,要切成片放進過鍋裏煮了過油,然後和酸菜、血腸壹起燉。農村裏竈膛火映著大娘的臉,鍋裏放了姜蒜的燉菜煮得咕嘟,咕嘟響。等這殺豬菜傳到了城市,城裏飯店加多了工序,用足了料,吃起來味道更顯鮮美。
8. 鍋包肉
鍋包肉是壹道東北風味菜,即將豬裏脊肉切片腌入味,裹上炸漿下鍋炸至金黃色撈起,再下鍋拌炒勾芡即成。成菜色澤金黃,外酥裏嫩,酸甜可口,加上吃多不油膩的特點,很適合夏天食用以達到開胃增食欲的目的。
9. 腸粉
腸粉,即是拉腸粉,是壹種使用米漿作成的中國廣東食品,以布拉成的稱布拉腸粉,沒有布拉的稱手拉腸粉,但不如布拉那樣薄。腸粉由廣州西關泮塘荷仙館創制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腸粉傳統以碎肉、魚片、鮮蝦仁為餡,也是廣州、香港酒樓常見的點心,壹般常見的以鮮蝦腸粉、牛肉腸粉和叉燒腸粉等等。不過,也有壹些完全沒有饀,不過會在腸粉加上甜醬及麻油,亦會灑上芝麻。壹般在街頭小店能售賣的,就是這種典型的腸粉。
10. 魚蛋
香港的街頭熟食,始於1950年代的流動小販。這種魚蛋(即是魚丸)用油炸過的,外層金黃色,由較便宜的鯊魚肉制作。通常用竹簽串起數粒出售、也有用紙杯盛裝。小食檔中每串/每杯不定,價格視乎食檔所在地點(約4至10元壹串/杯,約有6粒)。有部分小食檔專售魚蛋,類似西方的熱狗攤。吃時常伴以辣椒醬或甜醬。壹般的魚蛋檔有辣味與原味兩款魚蛋以供選擇,辣味魚蛋通常泡在咖喱汁或沙爹汁中加熱,原味的魚蛋則會泡在清湯中加熱。不過,咖喱魚蛋可是經典哦。
11. 碗仔翅
酒樓的碗仔翅:最初食翅都以壹大窩上桌,後來為遷就個別單身或少量客人的需求而提供小碗的碗仔翅,香港人吃時大多數會加入浙醋,或芥黃醬,甚或加上壹點正在席上喝的拔蘭地酒;如果碰上主人家豪請的排翅的話,都會加上席上配有的金華火腿絲和生綠豆芽了。
12. 蛋撻
香港引入蛋撻的時代,現未有準確年份,有說自1940年起,香港餅店已出現蛋撻,1950年至1980年打入多數茶餐廳。初時茶餐廳的蛋撻都比較大,壹個蛋撻便可以成為壹份下午茶餐。1990年起,兼營包餅之茶餐廳逐漸減少,故現只在舊式茶餐廳方有自家烤制的蛋撻,其他茶餐廳則從面包工場訂購蛋撻饗客。而大部分的面包店都會供應蛋撻。
13. 雞蛋仔
雞蛋仔是壹種香港獨有的傳統街頭小吃,呈金黃色,有蛋糕的香味,加上中間是半空的,咬下時口感特別彈牙,外脆內軟。臺灣有壹種類似食品稱為雞蛋糕。
制法:以雞蛋、砂糖、面粉、淡奶等攪成蛋漿,倒在兩塊特制蜂巢狀鐵制模版的中間,傳統上會放在炭火上烤成,但近年為節省成本及安全,大多會改用電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