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冬季禦寒,是,那麽冬季吃哪些禦寒呢?其實不少有禦寒暖身的功效,對於冬季吃哪些禦寒這個問題,我推薦6種適合禦寒的,妳壹定不要錯過!
冬季吃哪些禦寒?
1、
冬至吃不凍耳朵。這種說法來源於醫聖張仲景,他看到嚴寒中百姓耳朵被凍壞,故用面包了驅寒藥材,煮熟做成“嬌耳湯”治好了百姓的耳朵。通常餡料有葷有素,這種合理營養搭配,能起到進補養生的作用。除了必須的肉類和,大蒜等調味料也能起到提高肌體抵抗力的作用。
餃子可以用羊肉、白菜、大蔥、韭菜、蘿蔔等做餡,這些菜均偏溫熱性,對人體能起到壹定的溫陽作用。壹般較多、肉類很少的餃子水分含量高,容易“散”,煮食則營養素損失大,口感也差些,可以考慮水煎、蒸等方法,而肉類較多的帶餡食品適合用來煮食。盡量少用油煎、炸等烹調方法,避免額外增加脂肪攝入。
2、餛飩
餛飩名自“混沌”而來。《燕京歲時記》有“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說明餛飩因形取“混沌”音,“昔二儀未分之時,號曰洪源。溟涬蒙鴻,如雞子狀,名曰混沌”(《太始經》)。冬至吃餛飩有紀念此日壹陽復生、開天辟地之意。後世不再釋其義,只傳“冬至餛飩夏至面”。
冬食餛飩,有利於寒冷季節熱能的儲蓄。餛飩的營養價值還是比較高的呢,它最大的優點就是蛋白質種類齊全,有餡有皮,能起到蛋白質的互補作用,提高了單壹食物的營養價值。
3、雞湯
冬季喝雞湯對感冒、支氣管炎等有著很好的預防作用,雞湯可以加快咽喉部及支氣管黏膜的血液循環,增加黏液分泌,及時清除呼吸道毒,促進咳嗽、咽幹、喉痛等癥狀的緩解,還有利於體弱多者增強抵抗力。
燉湯主要是為了飲其湯,其次再食其肉,所以我們不提倡用高壓鍋燉湯,因為營養物質需小火長時間慢慢加熱才能出來,而用高壓鍋熬制的時間短,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因此熬制雞湯應該用砂鍋,先大火燒開後再轉小火。在熬湯的過程中,盡量不要揭蓋,揭蓋容易“跑氣”,這樣湯就沒了原汁原味。
4、
中醫認為糯米味甘、性溫,能夠補養人體正氣,吃了後會周身發熱,起到禦寒、滋補的作用,最適合在冬天養生食用。的皮就是糯米粉制成,糯米粉白色,可養肺,適合“白色養肺”的五色進補主題。
做湯圓常用的材料如糯米、芝麻、紅豆等亦是溫熱性味,有較好的健脾作用。脾胃和健,飲食營養才會被身體吸收利用,提高機體的抗寒防能力。
5、八寶粥
熱騰騰的八寶粥很適合冬天飲食溫熱軟的要求。中醫認為食粥可健脾溫胃,且有壹定的滋陰作用,正好對抗冬季幹燥的特性。為發揮禦寒作用,我們在煮粥的食材上可以選用偏溫熱或平和健脾胃的食物,如薏米、大棗、核桃、花生、雞肉、羊肉、糯米、桂圓、山藥、銀耳等。
要熬出又軟又滑的粥泡米是第壹步,至少浸泡讓米粒吸收水分。如果加入豆類等食材壹定要單獨泡水以上,吸入水分後再煮更容易軟爛也易於。俗話說“煮粥沒有巧,三十六下攪”,壹是旺火時攪拌防止米粒粘鍋;之後小火慢熬時攪拌米粥會讓米粒攪散,米粥變得更加濃稠。
6、羊肉湯
羊肉,按中醫而言,味甘而不膩,性溫而不燥,具有壯陽,暖中祛寒,溫補氣血,養胃健脾等功效。但它的膽固醇的含量比豬肉牛肉要少得多,故羊肉湯,不僅對老人對絕大多數人(上火癥者、肝炎病、醫囑忌者除外)而言,都是既能抵禦風寒,又可滋補身體的最佳。
需要註意的是,羊肉性熱,宜搭配些涼性和甘平性的壹起食用。羊肉和豆腐是最好的搭配,石膏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作用,可以有效減輕羊肉的溫熱之性。還有,羊肉和蘿蔔同食,既可減輕羊肉的膻氣,又有消積滯、化痰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