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馬宋餅的史記

馬宋餅的史記

馬宋餅是三千多年前流傳下來的壹種民間面食,其制作技藝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不斷演進成熟,據可查的史料記載,至清乾隆年間馬宋餅制作技藝已成熟完善,成為地方名吃,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主要產地在昌樂縣馬宋村及周邊村鎮。馬宋餅的制作技藝獨特,制品美味可口,樣式美觀,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作為壹種古老的民間技藝和美食,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壹是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起源早,傳承著齊國古都的飲食文化和風俗歷史;二是有著深厚的文化價值,蘊涵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和人生觀念,具有齊文化的典型特征;三是有較高的實用價值,是人們生活的主食;四是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

由於年代久遠,創始人已不可考,據在世老人回憶及馬宋唐氏家譜記載,馬宋餅的傳承從清乾隆年間馬宋唐氏十三世開始較有名。至民國前期,濰(縣)—徐(州)大道通經馬宋,過往客商很多,馬宋街常年車水馬龍,路邊店多以烙餅賣餅為業,當時馬宋街120多戶人家,賣餅者竟達70多戶。有的烙餅戶除供應本地店鋪、客商外,還用毛驢馱往濰縣城發賣,常年不輟,生意紅火。當地人世代以此為主要面食之壹,並且作為幹重體力活和招待貴客的佳品,謂食之不但有力氣,而且特充饑,抗消化,若是再卷上雞蛋和芝麻鹽,那更是人間美妙的美食享受。當地人至今還流傳著過清明節吃餅卷雞蛋的習俗。

20世紀50年代中期,馬宋曾有壹烙餅高手吳俊三(唐氏家族的女婿),在濰縣的大柳樹集上表演,在烙餅者和晾繩間掛壹布簾,烙餅者看不見晾繩,將烙好的餅用翻餅杖挑起,用力壹抖圓餅即飛旋而起,越過布簾穩穩地掛在晾繩上,而且張張圓餅懸掛正中,相隔間隙均勻有致,令人驚嘆不已。當時惹得觀者如潮,幾乎擠塌了餅棚,轟動壹時。1997年湖南電視臺曾專門來拍攝這壹絕技,可惜後繼乏人,已無有再能者,只作了飛餅上繩的表演。

馬宋餅以其獨特的技藝、樣式、口味、色澤傳承著齊國古都的飲食文化和風俗歷史,深為廣大民眾所喜愛,是具有特殊歷史價值的民間美食,不但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和文化內涵,寄托著人們美好的生活向往,具有深厚的文化價值,而且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須品,是待客送禮饋贈親友的理想佳品,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現已被評為“濰坊名吃”、“山東省名小吃”、“中華名小吃”,中央電視臺、山東電視臺等都作過專題報道。目前,這壹民間美食不但在濰坊市被普遍認同,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也都有人開始學習制作和銷售,但原始加工工藝喪失殆盡,假冒偽劣充斥市場。所以馬宋餅極具開發前景,其傳統技藝亟需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