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壹篇關於蒙古風俗、飲食和民間服飾的作文。

壹篇關於蒙古風俗、飲食和民間服飾的作文。

我會給妳信息。自己寫壹個。

在普通人眼中,蒙古族的服飾似乎很簡單,無非是壹件長袍和壹雙靴子。事實上,蒙古服飾非常復雜和豐富多彩。不僅各地的形狀不同,而且年齡、婚姻狀況以及著裝和制服也不同。蒙古族服飾主要包括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

首飾大致可分為五類:頭飾、項鏈、胸飾、腰飾和手飾。頭飾主要包括頭巾、帽子、頭帶、發箍、編織鉗、編織套、頭帶、發箍、耳環、耳飾等。它是蒙古珠寶中最美麗的部分。例如,“姑姑冠”是元代蒙古族已婚婦女流行的高冠,高約65,438+0英尺,頂部為四邊形。它覆蓋著五顏六色的綢緞,裝飾著各種裝飾品,如寶石,琥珀,珠子,玉片,孔雀羽毛,野雞尾毛等。它制作精美,色彩鮮艷。女人通常戴頭巾。頭巾約十英尺長,有各種顏色。材料有布、麻、絲、絹等。女孩喜歡把頭巾裹在頭上,然後在右邊打壹個結,把頭巾頭垂下來。已婚婦女用頭巾包住頭部,包在頭上不留耳朵。在莊嚴的場合,妳還應該戴上繡有馮丹朝陽珠和二龍戲珠等圖案的帽子。帽子上有紅色的流蘇和閃亮的珠寶。相傳這壹習俗始於成吉思汗時期。成吉思汗統壹蒙古部落後,他命令每個人都戴上頭巾,以表明頭上飄著壹個旌旗的角,希望國家力量的精神永遠存在。從她們結婚並告別少女生活的那壹天起,女性將開始穿著優雅的服裝。蒙古族服飾在鄂爾多斯最為典型。這種頭飾中文翻譯為“發箍”,主要由“垂”和“發套”組成。不僅制作工藝精湛,而且它還由數百只珊瑚、數十條銀鏈、珍珠串、許多銀戒指、銀片、瑪瑙和玉石制成。裝扮起來,可謂珠簾垂下,光彩奪目。壹副發箍壹般重三四公斤,有的可達十幾公斤。據說,壹對高檔發箍過去可以換幾匹好馬或幾百頭好駱駝。

蒙古袍,在內蒙古和新疆等牧區,男女老少壹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俗稱“蒙古袍”。春秋穿雙袍,夏穿單袍,冬穿皮袍、棉袍。男士禮服壹般比較肥大,而女士禮服則相對緊身,以展現女性苗條健美的身材。它的風格和顏色因地因人而異。蒙古袍壹般以寬袖、高領、右開衩為特征,大部分地區下端不開衩。長袍的下擺、袖口和領口大多是緞面蕾絲?quot“盤腸”和“雲卷”圖案或皮毛裝飾,如老虎、豹子、水獺和水貂。它不僅美觀大方,而且具有良好的實用功能。冬天防寒護膝,夏天防蚊蟲叮咬,防曬。走路可以當衣服,躺著可以當被子。鄂爾多斯等地的蒙古族還喜歡在長袍上穿長短不壹的背心。

腰帶是蒙古族服飾中不可缺少的壹部分。壹般來說,它由棉布和緞子制成,長度從三米到四米不等。顏色與長袍的顏色很協調。系上腰帶不僅可以防風禦寒,還可以在騎韁時保持腰部和肋骨的穩定和垂直,也是壹種美麗的裝飾。當壹個男人系上腰帶時,他會向上提起長袍,這使它非常短,方便騎行,看起來精幹而自然。腰帶上還要掛壹把蒙古刀、壹把火鐮和壹個煙袋。另壹方面,女性在系腰帶時應該拉下長袍,以展示她們的美麗身材。在鄂爾多斯和其他地區系腰帶有壹定的規則和規定。未婚女性系上腰帶,並在背後留下鞋釘。壹旦結婚,她們就是“Busguihun”(蒙古語,意思是“不系腰帶的人”),緊身馬甲被用來代替腰帶,以區分未婚女孩和已婚婦女。

蒙古靴是蒙古民族服裝的配套部分之壹。蒙古人喜歡穿靴子。蒙古靴分為靴子、皮靴和氈靴三種,根據季節選擇。布靴大多由厚布或帆布制成,因此穿著柔軟輕便。皮靴多由牛皮制成,耐用、防水、耐寒。它的款式壹般分為靴尖卷起、半卷起和平底不卷起三種,分別適合在沙漠、幹旱草原和濕潤草原上行走。氈靴是由羊毛制成的。蒙古靴做工精致,靴幫和靴筒上繡有精美圖案或剪貼有精美圖案。靴子是蒙古族人民在長期的勞動生產和日常生活中創造的,非常適合自然環境。騎馬時可以保護腳踝,踩馬鐙;行走時可防沙害,降低抵抗力,防寒防蛇。

蒙古大禮帽壹般由細花呢制成,這是壹種四周有寬帽檐的橢圓形帽子,多為黑色、棕色或灰色。帽筒前高後低,帽頂中心微凹。帽筒和帽檐的連接處用裝飾邊裝飾。穿著蒙古長袍或西裝,戴著帽子看起來優雅而美麗。

蒙古馬甲是蒙古民族服裝的配套服飾之壹,是蒙古袍的壹種外衣。蒙古馬甲始於元代。蒙古族婦女穿馬甲,壹般不系腰帶。這件馬甲是無領無袖的,前面沒有開衩,後背很長。前胸襯有兩排紐扣或用腰帶裝飾,周圍有邊框,前面有刺繡。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壹種房屋。建設和搬遷方便,適合畜牧業生產和遊牧生活。在古代,蒙古蒙古包被稱為金庫、“氈包”或“氈帳”。據《黑韃靼略記》記載:“圓頂有兩種:燕京造的那種,以柳葉為骨,可以卷起來,前面開門,像傘骨壹樣,叫天窗。它們都是由毛氈制成的,可以立即裝載。系統的草是由柳樹成壹個硬圓,直徑是由毛氈撻決定的。它不能卷起來放在車上。蒙古包是圓形的,或大或小,但其基本結構是相同的。它由壹個網狀的墻“Hana”,壹個木制的凝視“Wuni”,壹個圓形的天窗和壹扇門組成,上面覆蓋著毛氈,然後用鬃毛繩拉緊。蒙古包規格的大小由每個包中使用的編織壁的數量(壹般高壹米,長56米)決定,如4扇、6扇、8扇、10扇、12扇、18扇、24扇等。普通牧民壹般居住在6至8個圍墻內。蒙古包的搭建非常簡單。壹般先選擇地形,鋪設場地,然後安裝門、支撐墻、內圍、支撐木穹頂、椽子、內層毛氈、墻毛氈、頂襯毛氈、頂覆蓋毛氈、外帶、懸掛窗簾和圍墻的底圍毛氈,最後用毛繩固定。

蒙古包的門壹般面向東南。包的中心是壹個用於做飯、喝水和取暖的爐子,煙囪從天窗延伸出來。在爐子周圍鋪上牛皮、毛氈或地毯。前面和西側是長輩的生活區,東側是晚輩的生活區。周邊家具主要包括木櫃、櫥櫃、板條箱、方桌等。具有體積小、占地面積小、移動方便、不易損壞的特點。蒙古包外觀看起來很小,但包裏的可用面積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除天窗外,墻體底部有壹層毛氈,夏天打開通風,冬天放下保暖),采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雨。蒙古包最大的優點是易於拆卸和移動。當它建成時,Hana將被拉開形成壹個圓形圍欄,當它折疊起來時,它的體積將減小,它還可以用作牛和馬車的木板。壹個蒙古包只需用雙峰駱駝或壹輛樂樂車運輸,兩三個小時就能蓋好,非常適合經常移田放牧的遊牧民族。

現在遊牧生活逐漸被定居取代,草原上富裕的牧民建起了磚瓦房,蒙古包越來越少。

勒克萊爾在古代被稱為“滑輪車”、“羅洛車”和“牛車”,是蒙古牧民使用的傳統交通工具。壹般來說,它是由樺木或榆樹制成的。無鐵件,結構簡單,易於制造和維修。全車壹般分為下腳和上腳兩部分。這些廢物由車輪、輻條和車軸組成。壹般來說,車輪是用硬木切割12輪輞,然後將12輪輞連接並固定在壹起形成圓形車輪。壹般來說,大約有36根輻條支撐著車輪。上支腳由兩根軸和10個汽車支架組成。軸長約4米,中間可以固定10個汽車支架。壹只樂樂重約100公斤,特點是輪子大、身體小,載重可達幾百公斤甚至上千公斤。適合在草原、雪地、沼澤和沙漠中搬動和拉動東西。牛車和樂樂車排成長龍,緩緩行進,展現了牧區獨特的風情。

勒車樂輕便,駕駛成本低,適合在草原、雪地、沼澤和海灘上行走,可用於運送拉米、牛奶、蒙古包和木柴等貨物。開車時,壹輛車可以排成長長的車隊,首尾相連,像草原列車壹樣在廣闊的草原上行駛。壹個婦女或兒童可以駕駛七、八到幾十輛汽車,承擔她所有物品的運輸任務。

蒙古車是在樂樂車的基礎上制造的,專門為乘客服務。其特征是在樂樂車體上用柳條彎成半圓形車棚。羊毛氈包裹在棚子周圍,形成壹個帳篷,以遮風擋雨、雪和寒冷。這輛車主要用於外出走親訪友、接親戚、結婚等。現在富裕的牧民已經購買了汽車、摩托車等交通工具,而使用樂樂汽車和蒙古汽車也逐漸成為歷史。

蒙古包、人力車和配有精美馬鞍的馬是蒙古族人民最重要的傳統交通工具。蒙古包的建造和搬遷非常方便。勒克萊爾多由樺木或榆木制成,車輪大而車身小,適合在草原、雪地、沼澤和沙漠中運輸。過去,牛車和樂樂車排成長龍緩慢行進,展示了蒙古草原的獨特習俗。現在,許多牧民已經定居下來,住在寬敞的磚房裏,並購買了汽車和摩托車等交通工具。

婚俗蒙古族有兩種婚姻制度:搶婚和聘婚。搶婚是奴隸社會的壹種婚姻形式。在13世紀之前,蒙古社會的大部分是壹種婚姻搶劫制度。

公元13世紀後,蒙古人進入封建社會,即普遍實行婚姻訂婚制度。求婚是指在年輕男女訂婚之前,男方應該向女方求婚,如果女方家庭同意,他們就可以訂婚。

彩禮,也叫彩禮,是青年男女訂婚後,男方家庭送給女方的禮物。嫁妝的多少取決於男方家庭的經濟狀況。牧區常以牛、馬、羊等牲畜作為嫁妝。嫁妝,新娘陪伴女兒的結婚禮物。蒙古人很講究陪嫁,女方會根據男方送的嫁妝多少來陪嫁。

結婚時,新郎穿上華麗的蒙古長袍,在腰間系上絲帶,戴上圓頂紅色流蘇帽,高筒靴,手持弓箭,氣氛歡樂。到達新娘家後,新郎和伴郎手持哈達和酒,向新娘的父母和長期親屬逐壹敬酒,並跪拜。儀式結束後,已婚者坐下來吃飯。第二天早上,當新娘離開時,新娘被她的父親或叔叔抱上花車。新郎必須繞著新娘的花車騎三圈。然後,準新娘和準新娘壹起離開了。

祭火是蒙古族婚禮中的壹項重要儀式。雖然各地祭火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它是婚禮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新郎和新娘都經歷了兩堆火,受到了火的洗禮,這使他們的愛情更加純潔、堅定、幸福和快樂,並壹起變老。雖然不同地區和形式不同,但都非常隆重和熱鬧。壹般來說,牧區的婚禮習俗是:新郎和新娘結婚後回到男方家時,他們不下車和馬,首先他們順時針繞蒙古包三圈,然後新郎和新娘都穿過兩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歡迎,這表明愛情的純潔和新生活的繁榮。新郎新娘進入蒙古包後,先拜佛祭竈,然後拜見父母和親戚。儀式結束後,梳理新娘的頭發。穿好衣服換好衣服後,等待婚宴開始。婚宴通常用羊背或全羊墊裝飾,各種奶類食品和糖果都有。在婚宴上,新郎端著壹個銀鍋,新娘端著壹個銀碗,向長輩和親戚逐壹敬酒獻哈達。男孩們高高舉起銀杯,盡情暢飲;女孩們和馬頭琴壹起唱歌。婚宴往往持續兩三天,親朋好友陸續離開。而且女方的歡送會要和新娘壹起待壹到三天。有時,新娘的母親也會為她送行並停留十幾天。通常,在婚禮後的第三天,新娘的家人會來看望新娘,並會見新郎家的親戚。新來的大多是阿姨、妯娌等。他們各自帶著禮物或食物去新郎家舉行婚禮。新郎家設宴招待,男女雙方互相認識,互相問候,互相敬酒,熱情滿滿。

壹個男人同時娶幾個女人的婚姻形式現在已經過時了。在蒙古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奴隸主或封建王公貴族納妾是很常見的。壹男壹女結為夫妻的婚姻形式是蒙古族人民的傳統婚俗。舊社會遺留下來的搶婚或包辦買賣婚姻逐漸被消除,男女自由戀愛、自願結合的新婚俗蔚然成風。

喪葬天葬是牧區流行的壹種葬式,又稱野葬或棄葬。死亡後,脫下死者的舊衣服,穿上新衣服或用白布包裹全身,將屍體放在樂樂車上,並匆忙趕車。哪裏有屍體倒下,哪裏就有壹個吉祥的埋葬地。天葬後,死者的後代壹般在49天內不剃發,不飲酒,不自娛自樂,魯豫的行人也不互相問候以示哀悼。

火葬是喇嘛教傳入蒙古地區後的壹種葬式。它在王子、貴族、喇嘛、官員和其他人死後被他們采用。普通人死後,大多數人不實行火葬,只有在患有傳染病或產婦死亡後才實行。火化後的第二天,骨灰由死者家屬領取。他們有的散落在山川河流中,有的被埋在罐子裏以示永恒的哀悼。

土葬是蒙古族在農業地區廣泛實行的壹種埋葬方式。內蒙古西部農業區蒙古族的墓葬與漢族墓葬相似。死後(或死前),家人給死者換上新衣服,把屍體放在木板上,蓋上哈達,等待葬禮。在下葬的時候,屍體見不到陽光。壹般在黃昏時,屍體從窗口被擡出,放入棺材。停放在醫院,通常在三到七天內,東部地區的蒙古族通常在同壹天舉行葬禮。葬禮上,死者的長子擡著棺材的大頭,其余子孫擡著小頭,有的擡上靈車,有的壹路擡著去墓地。到達墓地後,用吊索將棺材放入墳墓。下葬時,死者的後代和近親在墳墓周圍轉了三圈,用手抓土撒在墳墓上,然後大家壹起鏟土埋葬棺材。當老人去世時,全村的年輕人通常會來哀悼並參加葬禮。

好客和真誠是蒙古人民的傳統美德。見到客人,我握手問好:“塔塞努!”妳好。客人進入蒙古包後,主婦將香濃的奶茶送到客人手中。同時,擺放黃油、奶皮、奶豆腐、奶酪、炒飯等食物供客人食用。客人需要留下來,晚餐是肉、酒、面條或蒙古包子。客人告別時,全家人都走出蒙古包為他們送行。祝客人壹路平安,歡迎再次光臨。現在的農業地區壹般和漢族壹樣,炒各種菜,加酒待客。

獻哈達是蒙古族的傳統禮儀。哈達是壹種禮儀用品。拜佛、祭祀、婚喪嫁娶、拜年、尊敬長輩和貴賓都需要哈達。哈達是由絲綢制成的,壹般為白色、淺藍色和黃色。長度通常約為五英尺,寬度各不相同。有的繡有“雲林”“八寶”等民俗圖案。向長輩敬獻哈達時,敬獻者身體微微前傾,雙手舉過頭頂,哈達對折,接縫面向長輩;對於同齡人,雙手水平舉起遞給對方;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哈達通常被戴在脖子上。

祭拜鼻煙壺是蒙古族牧民的日常禮物。鼻煙壺由玉、象牙、水晶、瑪瑙、翡翠、琥珀和陶瓷制成。當晚輩遇到長輩時,晚輩鞠躬,雙手捧著鼻煙壺,呈獻給長輩。長者用左手接受,聞了聞後歸還。同行見面時用右手交換鼻煙壺,雙方聞香後歸還。禁忌禮儀

火禁忌:蒙古人崇拜火,認為火神或竈神是辟邪的聖物。因此,人們進入蒙古包後禁止在爐子上烤腳,也不允許在爐子旁弄濕靴子和鞋子。他們不準跨爐或蹬爐,也不準敲煙袋、扔東西或往爐子上扔臟東西。妳不能用刀挑火,不能用刀插入火中,也不能用刀從鍋裏取肉。

避免踩門檻是蒙古族的禁忌之壹。參觀牧民家和進出蒙古包時,絕對不能踩門檻。農區、半農半牧區的蒙古族也有此禁忌。在古代,如果有人誤踩了蒙古汗宮李世民的門檻,就會被處死。這種禁忌習俗壹直延續至今。

水禁忌也是蒙古族禁忌之壹。蒙古人認為水是純潔的神。禁止洗臟衣服或把臟東西扔進河裏。這是因為草原幹旱缺水,牧民靠水草放牧。沒有水,它們就無法生存。因此,牧民習慣於節約用水,註意保持水的清潔,並將水視為生命之源。不要摸妳的頭,不要讓別人打妳的狗,不要讓外人參觀妳的產房。不-不,當牧民家裏有重病或生命垂危的人時,他們通常會在蒙古包的左側掛壹根繩子,並將繩子的壹端埋在東側,這表明家裏有嚴重的病人,他們不招待客人。

白色節日在蒙古語中稱為查幹薩日(白月,第壹個月),意思是新年和春節。古代蒙古人認為白色是純潔和吉祥的顏色,因此他們把春節稱為白色節。白色節日是在正月初壹。慶祝白色節日是從古代傳承下來的習俗。元世祖·忽必烈當政時,非常重視白色節日。農歷臘月三十晚上,全家人穿上節日盛裝,聚在壹起慶祝新年,徹夜不眠。通常全家老少先燒香拜佛,然後晚輩向長輩敬獻哈達或磕頭、敬酒、拜佛。在第壹天的清晨,家人和朋友開始互相拜年,直到15日或正月末才結束。

祭祀用火是蒙古族最古老的祭祀活動之壹。也就是火神和竈神。普通農牧民通常在農歷臘月二十三這天進行火祭。貴族和泰姬在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有壹些地方在秋天祭祀火,在婚禮上也祭祀火。

祭敖包是蒙古語,意思是做壹堆或壹面鼓。祭祀敖包是蒙古族盛大的祭祀活動之壹。敖包通常位於高山或丘陵上,它是壹個由石頭制成的錐形實心塔。頂部插有壹根長桿,桿頭綁有動物毛角和經文布,四面都有燃燒雪松香的墊石。在敖包旁邊,還種植了用於全羊、馬奶酒、黃油和奶酪的樹枝。在祭祀的時候,在古代,薩滿巫師敲鑼打鼓,吟誦咒語進行崇拜和祈禱;在現代,喇嘛們燒香、點火、念經。牧民們都圍著敖包,從左到右轉了三圈,祈求上帝的保佑。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和牧民觀念的更新,今天的敖包在內容和形式上都發生了變化。

蒙古人也有祭祀西方(意為神樹)的習俗。通常,在壹棵孤獨的神樹下,樹枝上裝飾著五顏六色的布條。壹位喬裝打扮的上溪老人盤腿坐在神樹下,男女老少圍在壹起朝拜上溪,並選出幾名牧師手持哈達、美酒和奶食獻給上溪老人。儀式結束後,開展了蒙古族群眾喜聞樂見的傳統文化體育活動。

祭祀成吉思汗陵是蒙古族人民最隆重、最莊嚴的祭祀活動,簡稱“祭陵”。成吉思汗是蒙古人民崇敬的民族英雄。13世紀初,他統壹蒙古諸部,建立了橫跨歐亞的蒙古汗國,震驚世界,成為“壹代驕子”。蒙古人祭祀成吉思汗的習俗最早始於窩闊臺時代,到忽必烈時代正式頒布,規定了各種祭祀成吉思汗的祭品,並日臻完善。如今,鄂爾多斯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節是壹種遵循古老傳說的儀式。祭祀儀式壹般分為日祭、月祭和季祭,都有固定的日期。祭品齊備,全為全羊、聖酒和各種奶食,並舉行隆重的祭奠儀式。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壹日是春節,是規模最大、最隆重的節日。各盟代表或個人派代表祭奠伊金霍洛旗烈士墓。

成吉思汗軍旗或軍徽《蘇魯丁祭》是蒙古人民最珍貴的古代文物之壹,珍藏在鄂爾多斯高原成吉思汗陵園。蘇魯丁是成吉思汗遠征時所向披靡的旗徽,也是沒事時的吉祥物。每年農歷三月十七日,蒙古族人民都會舉行隆重的祭祀蘇魯丁的儀式。在祭祀儀式中,整只羊被放在祭祀桌上,還有馬奶酒和奶食等供品。參加祭祀的蒙古族群眾絡繹不絕,每人帶著祭品,虔誠地朝拜蘇魯丁,表達對成吉思汗的敬仰和對其豐功偉績的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