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傳統特色小吃有:魚丸,肉燕,線面,鍋邊糊,春卷,花生湯,芋粿,撈化,年糕,蠣餅,光餅,千頁糕,菜頭餅,扁肉等。
魚丸,嫩滑筋道。跟別的地方魚丸做法有些不同,它的外面是魚肉和澱粉,鋅是豬肉,有點像杭州的小籠包。福州魚丸壹般是用鰻魚肉或者鯊魚肉剁成蓉,再加澱粉攪拌均勻,再包以豬瘦肉餡制成丸子,口感筋道Q彈,煮熟後會松脹變大,潔白玲瓏,嫩滑清脆,味道鮮美,有海鮮味,也有肉味。
肉燕,口感軟嫩。“無燕不成宴,無燕不成年”,又稱太平燕,皮薄如紙,色如玉,口感軟嫩,福州人逢年過節,婚喪喜慶,親友聚別,喜歡吃“太平燕”,主要取其“太平”、“平安”之意,圖個吉利。人們喜歡在各種宴席上,以及逢年過節的時候吃,寓意平安的意思。
線面,香爽可口。福州線面潔白綿長,像棉線壹樣細長均勻,質地柔潤,落湯不糊,香爽可口。燉壹些排骨湯、老鴨湯或者雞湯等等,再將用開水撈過的線面放入高湯中,不需要加其他作料,風味獨特,營養而美味。線面拉好後最長的有7米,是面條中最長的,而在福州長面和長命的發音是壹樣的,所以當地人都喜歡叫線面為長命。
鍋邊糊,光滑爽口。用福建的方言發音,鍋邊糊也叫“鼎邊糊”。在街頭小巷或是飯店裏都能見到的壹款小吃。制作鼎邊糊要先用蜆子煮湯,然後把米漿慢慢澆在鍋邊,等幹了之後用鏟子鏟到湯裏,最後再加上芹菜、小腸等多種食材壹起煮著吃,湯清不糊,光滑爽口。壹般與海蠣餅、蝦酥、芋粿、油條、生煎包等配食,為當地的早點佳品。
春卷,酥香美味。俗稱春餅,薄如蟬翼的春卷皮,然後再卷入炒熟的韭菜、筍碎、肉絲、豆腐幹、豆芽等餡料,再油炸而成,酥香美味,早餐搭配壹碗鍋邊糊,就成了福州人的早餐標配之壹了。
花生湯,甘甜爽口。福州花生湯中的花生仁酥爛不碎,入口即化,湯色乳白,甘甜爽口。看似是很容易的小甜品,但熬制的火候和時間的把握上可真的是個技術活的,壹般湯有熱湯和冰湯兩種,夏天喝冰鎮的,清甜爽口,冬天喝溫熱的,暖心暖胃。
芋粿,外酥裏嫩。芋粿也叫芋頭粿或三角糕,是以早米、白芋為主料,將早米浸泡後磨成米漿,白芋刨成細絲,調和攪勻加花生、芝麻、鹽巴等配料上蒸籠蒸熟,然後再切成三角形的小塊,下鍋油炸而成。皮呈金黃色,外皮酥香,裏面軟嫩。
撈化,壹撈就熟。享譽中外,是大眾化的美食之壹,做法也簡單,就是撈米粉,加壹些配料,比如:牛肉、黃喉、大小腸、豬血、牛百葉、花蛤、魷魚、海蠣、蝦等等,鮮撈種類繁多,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選擇,豐儉由人了,而米粉是很細很細的,壹撈就熟。
年糕,軟糯爽滑。年糕是福州漢族的傳統小吃之壹,香甜可口,軟糯爽滑。年糕有紅、黃、白三色,象征金銀,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小孩身高壹年比壹年高。
蠣餅,酥脆甜美。用大米和黃豆粉將海蠣肉、豬瘦肉餡包起來入鍋炸至金黃色撈起即可。圓形,輕輕隆起,色澤金黃,外殼酥脆,內餡堅實甜美。
光餅,香脆可口。光餅直徑約6cm,如手掌般大小的圓形餅類小吃,兩頭有壹小孔,用面粉加少許食鹽烘制而成。光餅是在福州麻餅的基礎上改良過來的壹種烤餅。在福州的大街小巷裏隨處可見賣光餅的小攤。剛出爐的光餅看起來色澤金黃,吃起來十分酥脆,越嚼越香。
千頁糕,香而軟糯。是用豬肉和面粉等調料壹起制作而成的,豬肉要選用肥膘肉,先用水煮熟,然後加入白糖壹起拌勻,再用面粉搟皮,包上豬肥膘肉,包壹層疊壹層,正常要包8到12層,最後用搟面杖搟皮,放在蒸籠裏蒸熟即可。吃起來香而軟糯,味道清甜。
菜頭餅,清甜爽口。所謂菜頭其實就是我們說的白蘿蔔,以白蘿蔔為餡料,用水油面皮包裹,然後用油炸制而成,吃起來清甜爽口,表皮酥脆,裏面的餡料鮮香,吃過的人都贊不絕口。
扁肉,口味甜美。樣子和餛飩類似,但工序很麻煩,選豬肉後腿肉,用棒拼命捶打,直打到糊狀再加入鹽做餡,吃在嘴裏絕對想不到是豬肉,勁道,口味甜美,像新鮮的蝦肉。
每個地區都有其獨特的小吃,每壹種地方小吃都是壹種地方文化,溫暖著城市裏每個人的胃和心靈,福州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