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鍋有洞,可找壹破砂鍋片,磨成細粉面,和雞蛋清調成稠泥狀,做成略大於鍋眼的沙泥餅補在洞眼處,再放在火上燒兩分鐘左右,沙泥便和鐵鍋結成壹體了。或用生豬油粘土,搗成泥狀,補在漏洞處抹平。越燒越牢。
講個故事,裏面有補鐵鍋的形象過程,祝愉快^_^~!
從現代社會生活裏消失的行道——補鐵鍋
“獨具匠心”是褒義的,但是,被稱之為“匠”的行道,卻多少有下苦力的含義,比如,石匠、木匠、泥水匠,彈花匠等等,醫生,教師,則被稱為先生。雖然有時候有的老師會自謔為“教書匠”,但那畢竟有自貶降格用意,不會有人當著老師的面這樣稱呼的。人們即使背地裏,也只會說這個哪個老師或者先生怎麽怎麽。
在這些行道中,專門補鍋的“鍋兒匠”似乎還要“低賤”壹些,成天與煤煙碳火小錘打交道,鼻子眉毛上沾滿煙塵。
補鍋是我最愛看的行道,那時候沒有現在這麽沈重的學業,父母爺爺奶奶也不會每天侯在學校門口接送。從幼兒園開始,壹直到二年級學校搬遷為止,每天放學回家,我都會在補鍋的地方看上壹會,除了好奇之外,冬天也貪戀那竄著火苗的爐火。我覺得,從補鍋師傅那裏受到的啟發,比我若幹年以後在金屬材料學課堂上得到的似乎還要重要。
在現代大部分人的家庭中,壹只鍋實在算不了什麽,可是,在上世紀初乃至於後來的相當壹段時期,鍋在家庭財產中的比重都遠遠高於現在,傾家蕩產之際的砸鍋賣鐵壹說,也多少印證了鍋的重要性。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期,舉國在為年產多少多少萬噸鋼鐵而奮鬥,甚至不少家具上的金屬手柄也被撬下來送進了土高爐,鐵鍋當然就更重要了。在最緊張的年代,買鍋曾經需要特殊的批示票,所以,補鍋是那個時代很普及的壹個行道。
由於經常看補鍋,也增長了壹些的見識,我看見過壹只不知道用了多少年的鍋,最薄的地方差不多可以用薄如蟬翼來形容,從熱傳遞效率的角度看,這應該是很有利。我還見過壹只補過無數次的鍋,重重疊疊的補丁有百十來個,那鍋說不定比原來的還重呢。
補鍋分為“冷補”和“熱補”。“冷補”是補鍋師傅根據鍋的大小、弧度,選用對應的、小蘑菇狀的鐵釘,從裏往外,穿過小洞,再穿過壹枚方形墊圈的小孔,掰開鐵釘的兩腳,固定在漏水的地方,然後用小錘極富韻律的輕輕敲打鐵釘和方形墊圈,使它們貼實。有趣的是,補鍋師傅從嘴上叼著的補鍋鐵釘中選取壹枚固定在漏鍋上以前,都會在小蘑菇形狀的鐵釘腳周圍仔細的抹上壹圈黃泥。至今為止,我仍然想不出補鍋師傅是怎樣做出那小蘑菇形、帶著兩只腳的鐵釘的。
“冷補”方便快捷,缺點是使用的時候有可能妨礙鍋鏟在鍋裏翻動食物。
“熱補”最好看。補鍋師傅把壹些碎鐵鍋片放進壹只小小的坩堝,還會在坩堝裏加進另外壹些小鐵塊,現在我猜測,這應該是用來調整鐵水的含碳量和膨脹收縮率的吧。準備好以後,補鍋師傅把坩堝埋進碳火,然後有節奏的、噗噗的拉動風箱,火苗隨著拉動風箱的節奏歡快的竄動,夏天,不停的在補鍋師傅的汗珠上跳躍。
等到碳火發白的時候,補鍋師傅會撥開碳火,用壹只小勺仔細的撇去漂浮在鐵水上面的爐渣。這是壹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小時候我納悶,把爐渣扔進水裏,它會很快就沈到水底。我曾有過這樣的問題,為什麽不象做飯壹樣把坩堝放爐火上面燒呢?補鍋師傅笑了:“瓜娃子,那樣鐵是不會化的”。從此以後,我在燒鐵鉗烙豬蹄的時候,總是會把鐵鉗捅進碳火裏而不是把它架在火焰上。
熱補開始了,這時,補鍋師傅的動作就象表演。只見他用小勺從坩堝裏舀出壹小勺鐵水,飛快的倒在壹塊柔軟的,圓圓的,窩在手心的、有些象撲爽身粉用的氈子上,迅速的晃幾下,鐵水就變成了壹粒橘黃色的小圓球。與此同時,右手放下小勺,拿起另外壹塊氈子,在細灰裏蹭兩蹭,然後,把那粒橘黃色的小圓球對準需要補的地方,從下往上從外往裏輕輕的壹擠,鐵水就從漏洞處冒了上來,另外壹塊氈子迅速的對壓下去,飄出壹小股淡煙、氈子拿開後,出現的是由已經凝固的鐵水形成的,宛如豌豆大小的疤痕。在補長縫以後,這些豌豆大小的疤痕緊緊的疊在壹起,有點象養到半大不小的蠶。
真正的熱補過程並不長,大量的時間是用在融化鐵水,對漏鍋打磨這樣的準備工作上。我也曾經對補鍋師傅的行為產生過懷疑:壹些漏洞原來並不大,為什麽他卻把漏處貼緊鐵帖上,小心翼翼的用尖嘴小錘敲得更大些,或者敲成壹道道窄長的細縫呢?
如果鐵鍋有個大洞,熱補的過程就更吸引人了。這時候,補鍋師傅會選擇形狀、厚薄與漏洞基本吻合的碎鐵鍋片,如果沒有現成的,他會選擇壹個差不多大的碎片仔細敲打加工,敲完以後,放在漏洞處,往往是八九不離十,然後用薄薄的竹片把碎片固定在洞口,接著三點式的用鐵水固定,再檢查平齊與否,如果不滿意,則敲掉重來。壹圈補完了,補鍋師傅會把補好的鍋靠近爐火烘烤,以消除應力。熱補無須黃泥,補完後用砂石著力打磨熱補處即可。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逢重大慶典,在晚上的燃放焰火時,常常可以看見壹種從類似於坩堝的器物中舀出的溶液,不知道用什麽壹擊打,光焰四散,呼呼著響,蔚為壯觀。當時,我的第壹印象是它頗象補鍋師傅舀出的鐵水。
隨著我國鋼鐵產量的增長,隨著那種燃燒時產生大量腐蝕性氣體、對鍋損害嚴重的蜂窩煤逐漸退出家庭廚房、隨著社會的逐漸變遷,補鍋這個行道幾乎絕跡。雖然在有的地方還有少數為鋁鍋換底,打補丁的小攤,但是這已經不是傳統的補鍋行道了。鍋壞了,人們更多的是選擇把它交給回收廢品的,取而代之的是壹個嶄新的鍋出現在家庭廚房。
盡管這樣,盡管不知道補鍋師傅是否還在人世?我還是依稀記得補鍋師傅把我拾到的小紅薯放進爐灰裏烘烤時,那和善的笑容和那雙不怕燙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