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幹是眾所周知的大溪特產,黑豆幹尤具代表,其源於四代相傳、迄今已逾70年的黃日香,其開業始祖黃屋監於豆幹易餿壞,遂發明以焦糖染色的黑豆幹,延長其保存期限。黑豆幹好吃的秘訣,在於研磨豆漿時即混入香料,使豆幹內外皆香氣十足,尤其鹵後放涼再食用,滋味更佳。
除歷史悠久的黃日香外,制作豆幹的老店尚有系出同門的黃大目,與具有60余年歷史的萬裏香等;而林立的豆幹店已成為大溪鎮上主要的街景。除了黑豆幹,蒜蓉、沙茶、鹵汁等各種口味的包裝豆幹外,現鹵的黑豆幹、素雞、素肚,香噴噴、熱騰騰,加壹點蒜汁、辣椒,灑上壹把香菜,滋味令人久久不忘。
地瓜餅為大溪的另壹項土產,昔日大溪人以地瓜蒸熟後搗成泥狀,與紅糖、糯米粉拌勻,裹上薄薄的面皮,烘焙成顏色與形狀都像滿月的地瓜餅,既是大溪人中秋節少不了的應景食品,亦是平日生活的可口小點。好吃的地瓜餅內餡Q軟、甜而不膩、皮薄而不硬,但因地瓜餡不耐久放,得每日現做,故新鮮是品賞地瓜餅的第壹要素。大溪鎮上的大小糕餅鋪幾乎都有販售地瓜餅,惟以百年老店的合珍香及永珍香、振馨軒較知名;此外,以檳榔心芋頭所做的芋頭餅、白豆沙餅、咖哩餅也值得壹試。
除了豆幹與地瓜餅,傳承四代的百年油飯、人情味十足的裏長嬤碗粿、野味大全的腹中補食班,和喚起童年美味的正豐米麩、賴媽媽豆花等,都是兜遊大溪時,令人難忘的好滋味。
桃園開發歷史不算久遠,因此較缺乏“歷史性”的美食特色,然而各鄉鎮間有著頗大的地理差異,這種山海平原間的差異反而影響桃園人的飲食習慣,例如沿海地區的海鮮與陂塘中飼養的鵝鴨,中壢與龍潭因地貧而盛產花生,石門水庫、北橫、大漢溪等靠山濱水之地,亦提供了源源不絕的豐盛食材,形成今日桃園美食山海各異的地理特色。
桃園小吃雖未能在浩瀚的臺灣美食名錄中闖出名號,但業者憑借著數十年的經驗累計,倒也開創了地區小吃的壹片天空,如老牌新明牛肉面、金河冬粉丸等。而信宏鵝肉店則占盡新屋盛產鵝肉的地利之便,奠定鵝肉專賣的權威地位,此外,地方族群色彩融入滇緬風味,造就了雲南村美食。而龍潭的花生糖、石門的活魚、大溪山溪產等,皆能充分發揮當地特色,豐富了桃園美食的多樣性,也給予食客更多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