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年的第壹個節氣:春天
(每年的第壹個節氣是“立春”,人們通常稱之為“大春”。妳為什麽這麽叫它?我國歷史上有壹個習俗。在每年立春的這壹天,人們穿上節日服裝,背著壹只大紙牛,載歌載舞地在街上遊行。遊行結束後,用紙包著的牛被帶到縣政府的法庭上,由縣官員馨子鞭打三次,意思是:春回大地,趕緊去種地。因此,人們稱立春為“大春”。)
1月1日:元旦。
(“元旦”壹詞源於南朝阿良人蕭子雲的詩《節雅》:“元旦有四種精神,長壽從今天開始。”元是開始,第壹個意思;丹是壹個會意字,上面的“太陽”代表太陽,下面的“壹”代表地平線。太陽從地平線升起,象征著壹天的開始。元旦是壹年的第壹天。
公歷65438+10月1是當今世界公認的元旦。中國新年的日期並不壹致。比如夏朝是正月初壹;商朝是在十二月初壹;周朝是在十壹月的第壹天,以此類推。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壹次全體會議通過了“公元紀年法”,並將公歷1定為元旦。)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
(又稱“上元節”,即農歷正月十五。這是中國壹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在古籍中,這壹天被稱為上元,其夜晚被稱為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這個名字壹直沿用至今。因元宵節有張燈觀燈的習俗,故在民間又稱為“燈節”。此外,還有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等習俗。中國古代歷法與月相密切相關。在每個月的第十五天,人們迎接壹年中的第壹個月圓之夜,這自然被視為壹個吉祥的日子。早在漢代,正月十五就被用作祭祀上帝和祈福的日子。後來,古人稱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夏媛。最遲在南北朝初期,三原是舉行盛大儀式的日子。三要素中,上元最受重視。後來,中原和夏媛的慶祝活動逐漸被廢除,而上元卻經久不衰。)
3月8日:婦女節。
3月12日:植樹節
清明節前壹天:寒食
(舊俗中的壹個節日,清明節前壹天【清明前兩天】。春秋時期,被流放多年的晉國兒子重耳回到中國,即位(即晉文公),除引言外,對與他壹起死去的臣子都表示敬意。介之推隨後與母親隱居在綿山【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當晉文公得知此事後,他想提高懸賞金。他找到了綿山,但他找不到他,所以他想燒山來逼他出來。然而,傑誌堅持不下去,結果母子倆都被燒死了。因此,晉文公規定,每年的這壹天禁止人們在火上做飯,以冷食表達哀悼。後來就形成了寒食當天吃寒食、掃墓的習俗。)
4月5日:清明節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祭祖掃墓最重要的節日。掃墓俗稱上墳祭祖。大多數漢族人和壹些少數民族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把食物、酒、水果、紙錢等物品帶到墓地,向親人的墳墓獻上食物,然後將紙錢焚燒,為墳墓培育新土,折幾根綠色的樹枝插在墳墓裏,然後磕頭膜拜,最後吃喝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詩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問當地人哪裏買酒省心?牧童指著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根據陽歷,它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這是春光明媚、草木蔥蘢的季節,也是人們春遊的好時節,因此古人有在清明踏青並開展壹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五月壹日:勞動節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的真正名稱是“端午”,意思是開始。“五”和“午”諧音,通用。這是中國的壹個古老節日。中國古代最早的愛國詩人屈原。
被讒言流放後,他目睹楚國政治日益腐敗,卻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無力挽救垂死的祖國,於是投河自盡。從那以後,為了防止魚蝦吃它們的身體,人們把糯米和面粉揉成各種形狀的餅,放入河心,這成為端午節吃粽子和炸糕的來源。這種習俗已傳播到國外。)
六月壹日:兒童節。
7月1日:中國* * *建黨日。
7月7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日。
農歷七月初七:七夕情人節
(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被稱為“七夕”。根據中國民間傳說,牛郎和織女今晚在天河的鵲橋相會。後來,有壹些習俗,如婦女在這壹天晚上向維加求助。所謂討巧,就是在月光下用彩線在織女星穿針。如果能穿過七個大小不壹的針孔,那就“巧”了。農諺雲:“七月初七晴明,磨鐮割稻。”是時候磨好鐮刀準備收割早稻了。)
農歷七月十三:敬老節。
8月1日:中國建軍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也就是秋天的中間,被稱為“中秋節”。晚上,桂香月圓,被舊習俗視為團圓的象征。這是壹個準備各種水果和熟食賞月的節日。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元朝末年,為了推翻元朝的殘暴統治,廣大人民群眾把起義的日期寫在壹張紙上,放在月餅的餡料裏,以便互相秘密傳遞,號召大家在8月15日起義。終於在這壹天,全國範圍內爆發了農民起義,推翻了腐朽的元朝統治。從此,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流傳得更廣了。)
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在中國古代,九是太陽,九月九日是陰天月亮的太陽,因此得名“重陽”。據傳說,東漢時期,汝南人處於陰影之中,他們聽到費長房告訴他,9月9日汝南將有壹場大災難,於是他們迅速要求家人縫壹個小代,把山茱萸放在裏面,綁在手臂上,爬山喝菊花酒,以便避難。這壹天,全家人爬了山,晚上回家。果然,家裏的雞、狗、羊都死了。從那時起,就有了在重陽節制作山茱萸、喝菊花酒、舉行廟會和爬山等民間習俗。因為“糕”和“高”同音,所以重陽節有吃“重陽糕”的習俗。唐代詩人王維右寫了壹首詩“山中佳節倍思親”:“身在異鄉,每逢佳節倍思親。”我遠遠地就知道哥哥爬上了哪裏,山茱萸裏又少了壹個人。”記錄了當時的風俗習慣。由於感情真摯,這首詩至今膾炙人口。)
9月10日:教師節
十月壹日:國慶節。
(1949 10 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紀念日。這裏需要指出的是,在許多人的印象中,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大典是在1949的L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的,有數十萬軍民參加。事實上,人們心中的這種印象並不準確。因為6月1949 10 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儀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的開國大典,而不是開國大典。事實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也就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早在那壹年的10+0之前壹周就宣布了。當時不叫“開國大典”,叫“開國大典”。時間是1949年9月21日。這壹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委員會主任毛澤東在CPPCC第壹屆會議的開幕詞中宣布了新中國的誕生。)
農歷11月22日:冬季至日
在古代中國,人們非常重視冬季至日,認為這是壹個重大的節日。有壹種說法是冬天的至日像壹年壹樣大,並且有慶祝它的習俗。《韓曙》中說:“冬日的至日艷陽高照,國君正長,可喜可賀。”人們認為冬季至日過後,白天變得越來越長,太陽升起,這是太陽周期的開始,也是壹個吉祥的日子,應該慶祝。《晉書》記載:“魏、晉之冬至日,萬國百姓家賀...它的外觀不如鄭丹。”解釋古代對冬季至日的重視。
現在,壹些地方仍然把冬季至日作為壹個節日來慶祝。北方地區有在冬季至日宰羊、吃餃子和餛飩的習俗,而南方地區有在這壹天在冬季至日吃飯團和長面條的習慣。各地區還有在冬季至日祭天祭祖的習俗。)
農歷十二月初八:臘八節
在古代,十二月祭祀“神靈”被稱為臘月,因此農歷十二月被稱為臘月。農歷臘月初八,舊習俗是喝臘八粥。傳說釋迦牟尼在這壹天成佛,所以每次寺廟在這壹天為佛陀煮粥,民間都紛紛效仿,成為壹種習俗,直到今天。)
12月農歷除夕:除夕
(除夕夜叫除夕。另外,本義為“去”,引申為“變”【交替】;“傍晚”壹詞的原意是“日落”,後引申為“夜晚”。因此,在除夕之夜,它意味著“舊的壹年將在這裏被刪除,新的壹年將在明天被取代”。“除”的意思是扔掉舊布,做新布。除夕起源於先秦時期的“驅逐”。根據《呂氏春秋》和《董紀紀》的記載,在新年的前壹天,古人會敲鼓驅趕“瘟疫之鬼”,這樣來年就會無病無災。這就是“除夕”節的由來。在古代,“除夕夜”有很多別稱,比如“除夜”、“除夕夜”、“除夕夜”、“除夕夜”等等。雖然有很多名字,但它們總是意味著送舊迎新,並消除疾病和災難。)
農歷正月初壹:春節
(它是農歷的第壹年,俗稱“過年”。春節的起源在中國大約有4000年的歷史。它是中國人最熱鬧、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古代的春節是指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時節。直到南北朝時期,春節才改為歲末,壹般指整個春天。這時,春回大地,萬象更新,人們把它作為新的壹年的開始。辛亥革命後的民國初年,農歷改為公歷後,將正月初壹定為春節。直到9月27日,1949,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才正式將正月初壹的新年定為“春節”,因此許多人仍稱之為春節。)
年份:
大家經常把春節稱為“中國新年”,而“年”的原始含義與今天有根本不同。據說在古代,有壹種世界上最兇猛的野獸叫“年”。它長得比駱駝還大。跑得比風快,吼得比雷響。當它出來時,人吃人和動物受傷,人們的生命受到嚴重威脅。為了懲罰年,神把它鎖在深山裏,每年只允許它出來壹次。在長期的實踐中,人們發現“年”有三怕——怕紅、怕鬧、怕火。於是,有壹年的臘月三十晚上,每個人都在門口貼紅紙,不停地敲鑼打鼓放鞭炮,晚上還在屋裏通宵點燈。“年”來看壹看晚上,家家戶戶燈火通明;壹聽,到處都是開槍的聲音,把它嚇進了村子。白天,它又偷偷下山,卻發現家家戶戶的門還是紅彤彤的,到處咚咚作響,嚇得它掉頭往回跑。從那以後,“年”再也不敢來了。據說他餓死在深山老林中。後來,人們把對“年”和“開車年”的預防變成了安全和穩定的新年。“年”沒了,但過年的習俗還在。鮮紅的春聯,燦爛的燈火,清脆的鞭炮,響亮的鑼鼓,年復壹年。)
傳統節日餐桌
除非另有說明,以下節日均按農歷(又稱夏歷、陰歷)計算:
正月初壹的春節在古代有30多個名字,如元日、元旦、鄭源、陳元、元朔、三元、三正、鄭丹和正朔。
2.正月十五是上元節(元宵節)。
3、正月初壹五神生日
4.在二月的第二天,“春龍節”也被稱為龍擡頭和青龍節。
5、2月15日,花節
6、寒食節:清明節前壹天。
7.三月初三,傳說中的王太後舉辦了壹場蟠桃會。
8.清明節:春分後的第15天現在壹般定在陽歷的4月5日。
9.四月初八是佛陀的生日,這壹天也被稱為牛節。之後,牛會去田裏。
10,五月初五端午節。
11,夏季至日節
12、六月六:日光浴節“六月六,曬紅曬綠。”“阿姨節”和“六月六日,請妳的阿姨”是古代的另壹個節日,它被稱為“天日”,六月。
六也是佛教寺廟的節日,稱為轉經節。
13,七月七日,俗稱七夕,七月七日,乞丐節。
14、7月15日是中秋節,又稱鬼節和三笠節。
15,七月三十日“地藏節”
16,八月十五日是中秋節。
17,九月初九是重陽節。
18,十月的第壹天,被稱為“十月王朝”,也被稱為“祭祖節”
19,10月15日是下元節。
20、冬天的至日
21,12月8日是臘八節。
22.祭竈節:農歷臘月二十三是祭竈日,俗稱“小年”,又稱小年、小年、小年節。
23、壹年中的除日,臘月的最後壹天是除日,除夜稱為除夕、除夕、大節夜、大慶典等。,人們稱之為除夕和新年。
有幾個聖人的生日:
關帝生日:6月24日。
至聖先師孔子的生日:8月27日。
聖賢大師誕生日:3月28日。
魯班生日:六月十三日(五月初七);
伏羲的生日:5月13日(傳說中的龍的生日)
炎帝神農誕辰:4月26日。
黃帝的生日:二月初二
諸葛孔明的生日:7月23日。
孟子的生日:四月初二
嶽飛的生日;2月15日
老子生日:2月15日。
釋迦牟尼誕辰:四月初八。
屈原的生日:正月二十壹。
六祖慧能的生日:二月初八
附件1:
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竈
臘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澡
29日農歷除夕。
正月初二祭祀財神
燒門神紙/小米生日/小年朝正月初三。
正月初五,是民間俗稱的破五習俗。
正月初七,人們又稱為“人民勝利日”“人民慶祝日”“人口日”“人民七日”。
正月初八,沿線星辰下界,也叫“祭星”“接星”
正月初十,石頭生日“石頭不動”和“十不動”老鼠嫁女
附件2:其他節日:
“半年節”包括6月15日、6月14日、6月6日、6月5日和6月的第壹天!
觀音生日: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十壹月十九日觀音菩薩的信仰已經超出了佛教的範疇。它是壹種文化,壹種願望!!!!
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是媽祖的生日!
在七月的第壹天,它通常被稱為利息門。
農歷正月二十五是中國漢族傳統的祭祀節日。又稱天蒼節、天蒼節,是祭拜蒼神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