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壹詞最早見《後漢書·揚震傳》:“冬無宿雪,春節未雨,百僚心焦”,是對立春節氣的簡稱,作為節日則又稱為上日、元日、朔日、元正、正日、正旦、正朝、三元、三朔、三朝等。
天水自古民風純樸,過年習俗特色濃郁,從臘月八吃迷心飯開始,殺豬、宰羊、磨豆腐、煮酒(自釀甜酒),辦年貨、掃房、搞衛生、二十三送竈,接著蒸饃做菜制新衣。三十日上午趕搶集,下午家家戶戶貼春聯、貼窗花、掛年畫、貼門神、裝飾庭堂。接紙、續香、守歲、迎喜神、拜年、粘五福、朝觀、倒燈、朝人宗廟、遊百病,五花八門,風格獨具。穿插其中的文化活動如高臺、高蹺、馬秧歌、黑社火、跑旱船,舞獅子等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但是,這些年來,其中的壹些習俗卻正在瀕臨消亡的困境。
臘月八
過臘八節最早源於秦惠文王(公元前326年)創設的“臘祭”,天水俗諺:“臘月八,啪沓沓。有米飯的吃米飯,沒米飯的掐娃娃”。其中包含著天水獨具的習俗。是日,天水習俗有三項:
1、迷心飯:迷心飯為米飯或撒飯,傳言吃了它就可以迷(糊)住心,不再考慮任何事情,而壹門心思地辦年過年了。迷心飯亦即風靡全國的吃臘八粥。吃臘八粥的起源有兩種說法,壹說釋迦牟尼當年苦修時,瘦如枯柴,某牧女盛了壹碗乳粥給他喝,他因此恢復了精力,並得道成佛。後世佛徒因了這個故事,便稱臘八為“成道節”。宋吳自牧《夢梁錄》雲:“自冬至後戍日,數至第三戍,便是臘日,謂之君王臘。此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亦設紅糟,以麩乳諸果芋為之供。僧或饋、送檀施貴宅等家。”壹說朱元璋幼年貧困,在饑腸轆轆時,與夥伴們拼湊了壹些大米、粟米、紅棗熬粥,後來當了皇帝便命禦廚在臘八日為他熬這種粥喝,民間便稱此為臘八粥。至今天水鄉下吃臘八粥時,還要舀出壹碗,置在正屋供桌下,直到正月初壹早上迎來喜神後,給牲畜拌草。
2、掐娃娃:
在過去,人們生活困難,吃不上臘八粥,就“掐娃娃”,此俗今已無存。但是,它是不是秦漢大蠟大儺驅鬼的孑遺呢?《玄中記》雲:“顓頊氏三子俱亡,處人宮室,善驚小兒。”《後漢書·禮儀誌》註引《漢舊儀》亦雲:“顓頊氏有三子,生而亡去為疫鬼,壹居江水……,壹居人宮室區隅,善驚小兒”。大儺是壹種很盛大的節日驅邪活動,應是公眾性活動,作為家庭,可能就是“掐娃娃”。
3、打臘疙瘩:天水鄉下在臘月八這壹天清晨,人們早早起床,奔向山泉處挖冰塊,俗稱挖臘疙瘩。相傳在挖來的臘疙瘩上就可以預測來年莊稼的豐歉。如果冰塊上凍結成的圖像像小麥、預示來年小麥豐收;像玉米,預示玉米豐收,像哪種作物預示哪種作物來年必然大豐收,在安排新春的農事時便多播種此種作物。臘疙瘩壹部分放置在正堂裏供桌下,壹部分埋在廁所的幹灰裏。此俗源起極為古老,它緣於冬季祭水神和汲新水淋浴祓禊的儀式。
臘月二十三
1、殺獻竈雞:這壹天,天水習俗必得殺雞獻竈,這跟全國各地壹樣。如《中華全國風俗誌》下篇卷二載:“舊歷臘月二十三日,俗謂小年節。是晚各村各戶,無不祀竈神者,名曰祭竈。主祭之人,必為家長。禮拜時身後跪壹幼童,雙手抱壹雄雞,名曰竈馬。家長叩頭畢,向竈神禱祝數語。祝畢,壹手握雄雞之頸,將雞頭向草料內推三次,壹手將涼水向雞頭傾灑。雞若驚戰,便謂竈神將馬接受”。
2、烙竈餅:竈神又稱為本家司命,天水直呼為竈爺,屬於五祀之壹。祭竈節當日晚飯後,女主人要烙竈餅十二張,寓壹年十二月。若逢閏年,則為十三張。竈餅薄厚若韭葉,大若碗口。烙好後先疊置竈頭,之後點蠟焚香,磕頭祭祀。接下來將每張掰出壹點,拋於廚房頂上,意味恭獻竈君受用,剩余分給孩子們食用。
3、獻竈糖:天水祭竈習俗中獻竈糖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把竈神的嘴塗甜,黏住竈神的嘴,讓竈神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天水俗諺:“臘月二十三,打發竈爺上青天;臘月二十四,打發竈爺上柳樹。”天水習俗中祭竈神時間壹般為臘月二十三,但因這天過於忙亂,沒有顧上,就可以是二十四。而臘月二十四祭竈其實古已有之。例如宋範成大《祭竈詞》雲:
古傳臘月二十四,
竈君朝天欲言事。
雲車風馬小留連,
家有杯盤豐典祀。
豬頭爛熟雙魚獻,
豆沙甘松粉餌圓。
男兒酌獻女兒避,
酹酒燒錢竈君喜。
天水把祭竈之日稱為小年,從此,年已正式開始,壹切避忌皆除,如掃舍、殺豬等便不再擇日。
大年三十
除夕又稱除夜,俗指年終的最後壹夜,大月為臘月三十日夜,小月為臘月二十九日夜,天水民間稱當日為大年三十,當夜為三十晚上。其主要習俗有如下幾項:
1、搶集:大年三十這壹天,不管是不是鄉鎮的逢集日,但這天必須是壹年中的最後壹個集日。凡年事年貨未備齊者,便早早地動身,趕往集鎮,置辦年貨。因是置辦年貨的最後壹次機會,人們急急忙忙搶購,於是叫搶集。這天的貨物價格波動極大,貴則可貴成天價,賤則可賤成垃圾。搶集最遲要在當天晌午後結束。
2、供天爺:解放前,天水城鄉還要置天爺樹,秦州城內從臘月二十四日開始,在城壕或北關購買松樹壹株,也可在山上挖來松樹壹株,栽在當院,稱為天爺樹,大年三十這天在天爺樹下擺上香案,獻豬頭壹只,大盤兩只(盤為大蒸饃,大若八寸碟子),供香、茶點時果,三扣九拜,行拜天爺禮。現在則簽天爺神牌,行祭拜禮。天爺神牌內容為“天地君親師”;或詳為“天地君親師;本宅水火五祀”;“牛馬二明王菩薩”。五祀指對門、戶、井、竈、中 的祭祀。
3、貼春聯:大年三十晚飯前,城鄉家家戶戶要貼春聯,專用紅紙書寫,家有喪事未滿三周年者用藍紙或黃紙。據載,春聯最早見後蜀主孟昶在桃符上所書的“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之句。《燕京歲時記·春聯》載:“春聯者,即桃符也。自入臘以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竈之後,即漸次粘掛,千門萬戶燃然壹新。”現如今在臘月下旬,天水城壕、城隍廟等處,書寫春聯者到處都是。
4、貼門神:和貼春聯同時,天水城鄉至今還有貼門神的習俗。《荊楚歲時記》載:“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郁壘,俗謂之門神”。今天水門神已不再是神荼和郁壘,而前門是秦瓊和尉遲恭,後門是魏徵或鐘馗。並且,今天水城內門上還有貼福祿壽星、金童玉女或“福”字倒貼等吉祥圖畫的。
5、接先人:天黑後,家家戶戶主人和兒孫壹道,挑壹盞燈籠,端香馬盤,香蠟紙裱,前去祖墳接先人,祖墳太遠則在朝祖墳的方面某處。燒香點蠟,行跪拜禮,並鳴放鞭炮,寓接請先人。之後將點燃的香帶兩爐返回。到家後,家內自有接應人鳴炮迎接。所帶之香壹爐插正堂裏供桌上,壹爐插廚房竈頭。燈籠懸掛大門之上。“先人”又叫“紙”,由冥資包就,上簽本府先遠之神,三代宗親,列祖列宗姓氏,由後世子孫謹備冥資壹封,在此春節佳時奉申至考妣之神位,並以此時起供奉到正月初三午後,送到墳園焚燒。包制冥資叫包紙,簽寫牌位叫服紙,接送叫接紙、送紙。接來先人後,重供香蠟紙裱,先人按照先中間,後壹左壹右的順序排列供奉,致祀三天三夜,至初三日叩送火化。
6、續香守歲:大年除夕夜守歲習俗在全國極為普遍。晉周處《風土記》載:“(除夕)各相與贈送,稱曰饋歲,酒食相邀,稱曰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曰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今天水守歲習俗主要有以下幾項內容:①吃年夜飯,多為餃子或扁食。扁食又名角子,與餃子均取更歲交子之義。②拜年,父輩給先人磕頭,接下來子孫給上輩磕頭。例如給父母拜年,則道:“爹(娘),我給您磕頭了!”之後磕頭作揖,父母則道:“快起來!”接著給孩子們給壓歲錢。③飲酒品茗,續香話舊。
7、觀天色:天水俗諺:“三十晚上沒月亮,壹時和壹時不壹樣”。大約在除夕夜宿時(今晚九點)左右,農人要觀天色,預蔔來年莊稼的長勢。根據天色的晦明分四面八方,天黑則來年五谷豐收:較明清則歉收。 8、扌屯 個頭:除夕夜,有些孩子個子不高,就在門上往高扌屯 。孩子騎門檻站立,門內壹人牽,門外壹人推,門外者問:“長高了沒有?”門內者不急於回答,而是打笑取樂,直到門內者答:“長高了!”才結束。此預示孩子在新的壹年裏能長高個頭。
正月初壹
“正月壹日,是三元之日也,謂之端月”。所謂三元,即歲之元,時之元,月之元,因此正月初壹具有非常特殊的意義。這壹時刻,天水至今有非常濃郁的習俗。
1、燒頭爐香:除夕夜歲交子時,男女老少爭相去本村神廟、或宗廟燒頭爐香,人們認為奪冠者來年必交好運,全家會康泰平安。
2、點火動土:天水俗諺:“有吃沒喝,三十晚夕壹盆大火。”除夕夜歲交子時,家家當院點燃大火,鳴放鞭炮。家長並從東西南北四方各挖壹鐝頭,之後將鐝頭插在火爐之中。其寓意壹是驅除年鬼,壹是預示來年必紅紅火火,壹是酬祭太歲,從此四處可以動土。人們認為年是個兇猛的動物,每年的這時要出來作祟。如《荊楚歲時記》所載:“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爆竹就是將竹子放在火中燒烤,竹節內蓄的空氣受熱膨脹而爆炸,發出震耳的響聲,從而驚退“年”這個怪物。或在火內放壹把粗鹽,以受熱爆響。現在則全是點放鞭炮。
3、搶快:初壹早晨天麻麻亮,家家戶戶的孩子們聚在壹起,東家進,西家出,奔向鋪面門店,口內高喊:“快!”“快!”,主人則端出核桃、棗、糖果、硬幣等相贈,謂之搶快。搶快是壹種祝願活動,快則為快點發財的意思。
4、摸牛角:初壹早上天麻麻亮,家中老人摸牛角、牛頭上過去的壹年中剩存下的作物籽。因過去的壹年中在碾場等農事活動中會有壹些作物粘在上面,如小麥,豌豆等。摸出哪種作物預示殘留作物來年必大豐收,安排農事時便多播種該作物。
5、摔擔:初壹早上壹開大門,家長即開始摔大門擔。把大門擔拋在地上,邊摔邊念,如“第壹摔擔,余糧萬石;第二摔擔,黃金萬貫;第三摔擔,牛牛滿圈;第四摔擔,合家平安”等。其實是壹種祈禱祈福活動。之後,在大門口貼出門見喜;槽頭貼六畜興旺;箱櫃貼黃金萬兩;書櫃貼學好孔孟;廁門貼出恭入敬;騾馬鞍上貼日行千裏,夜行八百等祝辭。
6、食蒜:正月初壹早飯時,每人要吃壹些蒜,並要朝屋前院後各處潑灑蒜泥,意謂可發真氣和避疫氣。此俗起源頗早,似乎在魏晉時就已有之。《風土記》載:“元旦造五辛盤。”註:“五辛,所以發‘五藏之氣’。即“大蒜、小蒜、韭菜、蕓苔、胡荽是也”,當為淵藪。
7、占半耗:《問禮俗》載:“正月初壹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羊、四日為豬,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因此在正月初壹日至初七日,使以陰晴占豐耗。具體地說,就是若初壹為晴天,那麽這壹年的雞便長得好,下的蛋便多;若初四為陰天,初四為豬日,那麽這壹年豬就特別容易死。
8、忌梳洗:如今在鄉下某些村莊初壹早上忌梳洗和灑掃屋子,梳洗和打掃屋子都要在迎來喜神後進行。相傳初壹早上梳洗和打掃屋子就會打掉豌豆花,來年豌豆就不結籽。
9、迎喜神:正月初壹早飯壹過,婦女抱上孩子,孫子扶著爺爺,男人牽著騾馬,娃娃提著花炮,全家出動,熱熱鬧鬧,喜氣洋洋,開始迎喜神。此為大年中最熱鬧喜慶的活動之壹。據老人們回憶,解放前秦州城內迎喜神時各家各戶給毛驢披紅掛彩,人們騎上後朝喜神的方向奔跑。如今鄉下迎喜神時壹要通過喜鵲安巢的方位定喜神的方位。若巢門朝東則喜神在東,朝西則喜神在西邊。二要馱土。迎喜神返回時由騾馬馱壹些土,寓意金土銀土,來年必然大富。三是家有喪事未滿三周年者給死去的親人承服戴孝。四要進行賽馬等娛樂活動。
10、送紙、拜年:喜神迎來後,人們便給本村有“新靈紙”(家有喪事未滿三周年的人家送紙),“紙”即冥資,同先人紙,可簽神牌,也可不簽,邊送紙邊拜年。給沒有新靈紙的人家拜年。如《清嘉錄》中所言:“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 11、蕩秋千:給鄰居親戚拜年的同時,有條件的人家要拴秋千,孩子們便開始蕩秋千遊戲。秋千根據《古今藝術圖》載:“本北方山戎之戲,以習輕者。後中國女子學之,乃以彩繩懸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秋千”。
12、燒紙秧歌:正月初三下午送先人(送紙),將紙燒在祖墳後,壹回來就開始耍秧歌,叫燒紙秧歌。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是新年的第壹個五,五金魁首,天水至今有等路神、送五窮和粘五福的習俗。
1、等路神:清汝秋士詩雲:“雲何年初五,相傳路頭至?神或臨其室,獲得億萬計。拜始肅衣冠,饋獻羅酒食。”此詩所述是正月初五這天祭路神和財神的習俗。天水習俗則是此日早早起來,背壹只糞鬥,在村頭路口等路神,相傳路神往糞鬥中投壹塊石頭,返回後石頭就變成了金子。此俗今已衍化成了是日早上的撿糞。
2、送五窮:是日揭起席墊,將土炕上四角各掃壹笤帚,中間掃壹笤帚,***五笤帚,之後將炕土倒掉,叫送五窮。窮即窮鬼,窮神。據《金谷園記》載:“高陽氏子瘦約,好衣敝食糜。人作新衣與之,即裂破,以火燒穿著之,宮中號曰窮子。”天水民間相傳的窮神則是姜太公的妻子。
3、然(粘)五福:是日早飯家家吃攪團,用粉面、白菜、細蘿蔔絲等臊子澆頭。吃飯前從門、窗、櫃、囤等處粘(天水方言叫然)點飯粒,叫然五福。五福壹曰福,二曰壽,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所好者德),五曰考終命(謂善終不橫夭)。
正月初九
《秦城區誌》載:“初九日,即上九,家家早上敬獻貢品。城區玉泉觀是日過上九會(廟會),男女老幼競相朝觀”朝觀者人人頭上插壹束冬青草,謂之吉祥草。相傳是日為玉皇大帝(俗謂之天爺)的誕辰,全國大多數地方有祭拜玉皇的風俗。如西安朝八仙庵,寶雞朝金臺觀等。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元夕、元夜、上元和燈節。自古民間即有“月半大如年”的說法。《秦城區誌》載:“是日,家家團聚煮元宵(湯圓)吃。城鄉都要張燈結彩,入夜,花燈齊放,人們雲集街頭,觀燈展、看焰火,盡歡達旦”。元宵夜晚,農村各家用蕎面捏成十二生肖燈,根據自己的相數各操相應的壹盞,點上油撚在屋內各個角落繞燈,口念:“繞燈繞燈,繞瞎老鼠的眼睛”或:“尋啥呢?尋蛐蜒、壁虱、跳蚤呢。尋著了沒有?尋著了。打死了沒有?打死了。妳的呢?沒打死。咋辦呢?張天師的花馬踏死了。”據說可使家藏糧食衣物不遭受蟲蛀鼠害。此之謂繞燈。次日將點過的面燈切片炒食,叫倒燈,又稱為搗燈。至今天水方言罵人話蕎面相數即源於此。同時,此日還有禳星相的習俗。
正月十六
正月十六日的朝人宗廟和遊百病是天水過年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1、紅紙人炙病:正月十六日晨,天水城內伏羲廟舉行上元廟會,附近民眾扶老攜幼朝伏羲廟。相傳是日伏羲派遣喜神蒞臨伏羲廟賜福,廟內伏羲卦拍按六十花甲排序,每年有壹株樹為喜神樹,在此樹上貼上紅紙人,用點燃的香頭燒紅紙人炙病,腿疼燒紅紙的腿,腳疼燒腳,即會除病驅災。
2、遊百病:正月十六日,人們成群結對出門,或遊山玩水,或逛廟燒香,謂之“遊百病”,相傳就可免災消疾,四季平安。
“十五壹過沒年了,娃娃大漢安然了”天水的過年習俗豐富多彩,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從臘月八開始壹直要延續到二月二。過年期間,正月十二、十三兩天的社火匯演,十五晚上的燈展、焰火晚會等大型春節文化活動又為濃郁的過年風俗錦上添花,***同營造出祥和、喜慶、紅火的天水過年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