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二:蒙古族吃的是什麽 蒙古族傳統的飲食習慣為壹日三餐。但家庭三餐的常用主食各異,大致分為茶食、奶食、肉食、糧食。 早餐 以茶食為主,輔以烙餅、油果子等。清晨起來,婦女們燒火熬茶並灑茶敬神,男子做些出牧前的準備工作。然後進房子沖酥油奶茶,全家人團坐***進早餐。 茶食,在蒙民生活中占據很重要的地位,非但早餐為主,終日不可少。夏秋季節,壹般多飲茶,少吃飯。 茶食主要分為鹽茶、奶茶、酥油茶和油茶。鹽茶,是用蒙古族最喜歡的磚茶熬制。熬好的茶水裏加點食鹽,稱為鹽茶,起消食化積的作用。奶茶,在熬好的茶水內加上牛羊奶和少量食鹽,稱為奶茶。在熬好的茶水內放入酪旦子、奶皮子和酥油少許,有條件時還加上幾塊冰糖或方糖、幾顆棗兒、葡萄幹之類,稱之為酥油茶。至於油茶,那是在炒面內放入少許羊油炒制而成,用茶時倒入鹽茶攪拌後,即可飲用。 午餐 蒙古人的午餐壹般比較簡單,放牧歸來大量飲茶,然後進食炒面、烙餅、餡兒餅、燒殼子、油果子、油餅子等。 青稞炒面為蒙古族傳統的糧食食品。其制做方法,是將淘洗後晾成半幹的青稞,置入鍋內加上專用沙粒炒,炒到多數青稞崩開口,取出簸篩幹凈,放到家用手推磨上磨成粗粉,即謂之炒面,保存備用。現在以麥面炒熟代替青稞制做的炒面。進餐時,炒面內拌上酥油、再加上蕨麻、葡萄幹、白砂糖等物,用手糌拌,捏成條狀或塊狀,謂之糌粑,又稱蒙式點心,味道鮮美,別具壹格。 至於烙餅、餡兒餅、燒克子、油餅子、油果子,多用小麥面粉做成。尤其是蒙古族的烙餅子,質軟而好吃。其制做方法是將酸 *** 或發面糊狀物倒入面粉內,和成面團,然後揪成小塊搟成薄片烙制而成。可疊放儲存,食用方便。 晚餐 蒙古族人民的晚餐做得豐盛。牧群歸場後,牧人先喝茶少進食,接著男人們忙碌牧活,女人們擠 *** , 活畢再做飯。晚餐多為肉食,面條或水餃等。 牛羊肉為蒙古人最喜愛的食品。羊肉的吃法種類較多,據不完全統計,不下二十種,壹般喜歡吃手扒羊肉,還有羊背子、全羊肉、燜羔肉、炒肉片、肉餡灌羊肥腸、酥油拌肉片、熏羊肉、羊血灌羊腸、羊雜碎灌羊腸等。牛肉,壹般也煮成手扒肉,冷拌牛肉,牛肉丸子,或以其它方法食用。駱駝肉,只做自食,不做待客用品。 面粉做成面條、揪片子、拉條子;小米,多做小米幹飯、小米稀飯。大米,多做大米幹飯、大米稀飯,稀飯內加蕨麻、葡萄、紅棗、酥油等物壹起煮成粘粥,很有營養價值。有時,在無小米和大米的情況下,用麥仁和青稞仁代之,其制法是將小麥或青稞置入臼內,稍加水,用杵杵去其皮留其仁,熬粥食用。 蒙古族人民普遍喜歡飲酒,傳統習慣在晚餐後多用奶酒,少用外購的燒酒。現在,大多飲得是外購的白酒(俗稱燒酒)、甜酒、啤酒,或者各種飲料之類。
采納哦
問題三:蒙古人喝什麽茶葉 奶茶,準確來說是黑茶類的,磚茶,煮好後加奶,有點像 *** 那個酥油茶
問題四:蒙古族不吃什麽呢不知道蒙古族有什麽忌口 在飲食上,蒙古族忌食蝦、蟹、魚、海味等。 還忌諱別人用煙袋、刀剪、筷子等指頭部。
其它方面,蒙古族厭惡黑色,認為黑色是不祥的顏色。忌諱別人(包括客人)騎著馬在蒙古包門口下馬和騎馬闖進羊群,忌諱手持馬鞭進入氈房。客人不經允許不可擅自進入包內,在蒙古包內不能隨便就坐,不能蹲、不能將腿伸向西北方或爐竈。不能從主人的衣帽、被褥、枕頭上跨過,不能在包房內吐痰,出包房不能踩門檻。
問題五:蒙古族人吃什麽 內蒙美食
“金杯、銀杯斟滿酒,雙手舉過頭;炒米、奶茶、手扒肉,請妳吃個夠。”這首祝酒歌,對蒙古族飲食文化作了精確的概括。
烤全羊:蒙古族傳統名菜,為招待貴賓或舉行重大慶典時的盛宴特制的佳肴。壹般選用草原上膘肥、體重40斤左右的綿羊宰殺後,去毛帶皮腹內加蔥、姜、椒、鹽等佐料整體烤制而成。此菜羊形完整,羊跪在方木盤內,色澤金紅,羊皮酥脆,羊肉嫩香。
涮羊肉: 起源於元代。內蒙古涮羊肉多選用大尾綿羊的外脊、後腿、羊尾等部位,切成薄片,放在火鍋沸湯中輕涮;再取備好的麻醬、腐乳、韭菜花、蔥花、姜絲、蝦油等作佐料,肉片鮮嫩可口,不膻不膩,邊涮邊吃。值得壹提的是現在流行的是以包頭“小肥羊”為代表不沾小料的新吃法。
烤羊腿 :以綿羊帶骨後腿肉配蔥頭、芹菜烤制而成。食時改刀切塊,保持原狀,配黃醬、蔥段、荷葉餅***食。此菜形美觀、色褐紅、肉酥爛、味香醇。
羊背子: 蒙古族民眾最喜歡的名貴菜肴,只有在祭祀、婚嫁、老人慶壽或歡迎親朋貴賓的宴席上才可見到。制法:把全羊卸成七大件(除去胸叉),帶尾入鍋,加鹽煮熟。用大鍋盤先擺四肢、羊背、頸胛,羊頭放羊背上,以類似羊的爬臥姿勢上桌。吃時,每人先用蒙古刀從羊尾巴上拉壹條肥肉吃掉,然後各取所需而食。
手扒肉:不吃手扒肉不算來過草原!手扒肉 是內蒙古大草原各族人民千百年來最喜歡、最常用的傳統食品,也成為內蒙古地方風味之壹。制作和吃法別具壹格:將羊按各關節帶骨分割成數塊,放入不加鹽和其它佐料的白水鍋內,用大火保持原汁原味,適當控制火侯。只要肉已變色,即可食用。肉鮮而不膻,肥而不膩,易於消化。
炸羊排:精選羊肋條骨油炸而成。熟後撒鹽等調料。市區裏的飯店多數都可吃到。
烤羊尾:以羊尾膘脂、雞蛋清、果脯、白糖為原料炸制而成。此菜外型美觀、香甜酥脆,帶水果味,多用在接待賓客宴席上。另外在涮羊肉時也可點盤羊尾片涮來吃。
烤羊方:以羊肉塊裹以雞蛋、面糊並加多種佐料放烤爐成熟。該菜香酥可口,壹般配以荷葉餅、大蔥、甜面醬食用。
烤牛鞭:以內蒙古草原公牛鮮牛鞭改刀作菊花形,配以枸杞燒制而成。此菜色澤鮮艷、口味鹹醇,食用、藥用價值兼備,具有滋腎潤肺、強筋壯骨之功效。(在夜市上的燒烤攤上可以品嘗到)
燒牛蹄筋:以牛蹄筋和大蔥加工燒制的佳肴。此菜用料講究,色白透明:油清底亮,口香筋軟,富含營養,常用於迎賓宴席。
馬奶酒: 蒙語稱作“乞戈”或“艾日戈”。用馬奶釀制的壹種酒精含量頗小的飲料,制法是將鮮馬奶裝入生皮囊中,掛在向陽處,用壹根特制的木棍每日攪拌數次,使馬奶逐漸發酵變酸。當馬奶變成清淡透明,味道酸辣時,即成為馬奶酒。
奶皮子: 把鮮牛奶倒入鍋中微火慢熬,待其表面凝結壹層臘狀脂肪,用筷子挑起掛在通風處晾幹,即為奶皮子。制法與制作腐竹相似。奶皮子屬奶食中精品。味道純香、營養豐富。
酥油:又稱奶油、黃色,鮮牛奶倒入桶中,發酵成酸奶,用杵杠攪和分離出白脂肪,濾去渣滓,放溫火上熬,水蒸發後,待顏色逐漸由白變黃,冷卻後,即成酥油。酥油味道獨特營養價值極高,中西餐均可飲用。
奶酪:將分離出酥油的酸奶,經微火煮熬後裝入布袋,擠出酸水,成碎塊狀晾幹即為奶酪,質硬而酸甜,是蒙古族民眾喜愛的奶食品之壹。
酸 *** :牧民壹般不愛喝鮮牛奶,而喜歡喝酸 *** 。制法有二:壹是將鮮牛奶倒入大鍋中燒開,再放在通風處景涼,使其發酵,產生酸味;另是將鮮牛奶置於陽光下或溫度高的地方,使其受熱發酵,產生酸味,便成酸 *** 。現代工藝的酸奶是隨處可見了,譬如伊利蒙牛,牧民自產的比較難見。
奶茶 :蒙古民族傳統的熱飲料......>>
問題六:蒙古人吃什麽?喝什麽?住什麽? 蒙古住蒙古包 喝的是牛奶或奶茶 穿的是用羊毛紡織的衣服,非常保溫 蒙古包內的家具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北魏這首千百年來吟頌的民歌,不知令多少人對廣闊無垠的草原產生無盡的暇思與向往。自古以來馬背上的民族在這塊神奇的上地上生息、繁衍,這裏是他們縱橫馳騁的歷史舞臺,他們不但譜寫出咤叱風雲震撼世界的傳奇歷史,也創造出獨具特色的遊牧文化。蒙古民族便是這―文化的集大成者。 奶豆腐模具 蒙古民族世代生活在草原上,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狩獵,飼養牛、馬、羊、駱駝。過著“逐水草遷徙”的遊牧生活。遊牧經濟使人與草原之間通過牲畜建立起壹種特殊的關系,牲畜既是生產資料,也是他們衣、食、住、行的來源,由此形成了他們獨特的生活方式及風俗習慣。傳統飲食以紅食、白食為主,紅食指肉食,有羊、牛、馬肉及其它肉類。羊肉是蒙古族最喜歡吃的食品,羊肉的烹制方法有很多種,最有特色的是手把肉,在食用時,用蒙古刀割、刮、卡、挖、剔。肉香味美,鮮嫩異常,是蒙古族牧民餐中佳品。牛活在寒冷地帶的遊牧民族為抵禦寒冷使身體保持足夠的熱量,需要攝入含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而畜肉及其它動物肉食正好提供這種需要。白食則指奶食品,大體包括飲料、食品兩種。用奶制作的傳統食品主要有:白油、黃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餑餑等。傳統飲料有奶茶、酸 *** 和奶酒。奶茶是蒙古族牧民最喜愛的不可缺少的飲料,有“寧可壹日無食,不可壹日無茶”之說。酸 *** 則由於其富有營養和滋補作用成為牧民喜愛的飲料。蒙古族牧人為了抵禦風寒,自古就有飲酒的習俗,而奶酒最受牧民的喜愛。在奶酒中,最負盛名的是馬奶酒,據史書記載,蒙古族從部落聯盟開始就釀造馬奶酒。馬奶酒醇香濃烈,營養豐富,在牧民心中是壹種聖潔的飲料。奶食品在蒙古族人民心中是上等的食品。在款待客人及逢年過節的喜慶宴會上,先端上各種奶食品請大家品嘗;在婚喪嫁娶各類儀式上,都要請老人端著鮮奶祝賀;在家人出門遠行時,要向其所走的方向拋灑聖潔的奶汁,祝福他壹路平安。 蒙古民族多從事畜牧經濟,過著“人隨畜遷”,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每年要遷徙兩次,夏擇水草暢旺之地,冬擇背風向日之區。為了便於遊牧,蒙古人多居住傳統的氈幕――蒙占包。蒙古包是遊牧民族獨創的適合遊牧生活的建築傑作。蒙古包由“哈納”(墻部)、“陶腦”(天窗)、“烏尼”(頂部竿)、門、柱、外包氈子、牛毛繩等構成。由於生活習俗、歷史文化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原因,蒙古民族在利用蒙古包包內空間和方位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規制。包中央為神聖的火位,不可侵犯。西面是男子坐位,東面為婦女坐位,東南放水、奶及餐具;弓箭、獵槍等狩獵式具則放在西北方向。蒙古包冬暖夏涼,搭拆迅速,搬遷輕便。它隨著四季的變換,隨著蒙古牧民的遷移,在茫茫草原戈壁上移動,這裏曾孕育出無數美妙的傳說和史詩。它是蒙古高原的命脈,它給這片遼闊的土地增添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 蒙古民族多從事畜牧經濟,過著“人隨畜遷”,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每年要遷徙兩次,夏擇水草暢旺之地,冬擇背風向日之區。為了便於遊牧,蒙古人多居住傳統的氈幕――蒙占包。蒙古包是遊牧民族獨創的適合遊牧生活的建築傑作。蒙古包由“哈納”(墻部)、“陶腦”(天窗)、“烏尼”(頂部竿)、門、柱、外包氈子、牛毛繩等構成。由於生活習俗、歷史文化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原因,蒙古民族在利用蒙古包包內空間和方位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規制。包中央為神聖的火位,不可侵犯。西面是男子坐位,東面為婦女坐位,東南放水、奶及餐具;弓箭、獵槍等狩獵式具則放在西北方向。蒙古包冬暖夏涼,搭拆迅速,搬遷輕便......>>
問題七:蒙古人經常飲用的茶是什麽茶? 肅北草原,氣候比較寒冷,是不產茶葉的地方。然而,茶卻與蒙古人的生活結下了不解之緣,草原上就有“以茶代飯”的風俗。牧人們說“寧可三日無糧,不可壹日無茶”。牧人們把飲茶叫喝茶,雖是壹字之別,卻道出了海北蒙古人喝茶量大的事實,壹日三餐都離不開茶。在牧區,妳壹走進牧民的蒙古包,壹碗熱騰騰、香噴噴的奶茶便有主婦捧獻於妳座前,並邊飲邊添,熱情十分。牧人還喜歡在奶茶裏給妳加上奶酪和酥油,香味誘人。喝茶、吃餅子以後,才端來手抓羊肉,款待客人。
草原上氣候寒冷幹燥,牧人平常以奶食品和牛肉為主,喝茶便有消膩助消化之功效,還可以消困解乏,滋潤咽喉。草原上當牧民吃完酥油糌粑或手抓肉後喝上幾碗釅釅的奶茶,壹天之內,很難出現饑渴的感覺。肉食引起的維生素C的缺乏也正靠這奶茶來彌補。
草原上的牧人喜歡喝茯茶,茯茶是緊壓茶,形似磚塊,俗稱“磚茶”。熬茶時,還習慣在茶水裏加點鹽,味道淡鹹,稱之“清茶”,當地有句俗語也是這樣說的:“茶沒鹽,水壹般”。如果在清茶裏加入牛奶熬煮,乳花翻滾,越煮越濃,這便是風味獨特的蒙古人常飲的醇香的奶茶。
茶葉被牧人視為極其珍貴的商品,於是茶葉便從人們單壹的飲食需要走向了日常交往,表現出多向的文化內涵。茶除接待客人的禮儀中成為主人誠懇厚道、熱情好客的表現外,還是牧人人情交往的上好禮品。逢年過節或喜慶婚嫁中,除贈送其他禮品,都喜歡帶上壹兩塊茶。
問題八:蒙古族人民吃什麽 喝什麽 穿什麽? 蒙古族有自己的傳統服飾,即右開斜襟、高領、長袖、肥大、鑲邊,下擺不開叉的長袍。平時多常穿布料衣服,年節或喜慶日,壹般都穿織錦鑲邊的綢緞衣服。他們喜歡用對比度強烈的、鮮艷奪目的紅、綠、藍等顏色。無論男女,均喜歡紮鮮艷的腰帶,也是上身重要的裝飾物。男子通常在腰帶兩邊佩掛蒙古刀,掛火鐮和鼻煙壺褡褳。不分男女都愛穿高筒皮靴,牧區喜歡穿香牛皮靴和高腰馬靴。農業區平時雖已 *** 靴子,但在年節穿靴幫和靴腰上繡有各種花紋圖案的、布面大絨靴的習慣保留下來。
蒙古族婦女的傳統穿著打扮,雖然各地都穿袍服,但是,過去由於居住地區和從事的生產不同,也就使不同地區的服裝式樣有了差異。如科爾沁、喀喇沁地區婦女的服裝,受滿族服裝影響較大,多穿寬大直筒到腳面的長袍,兩側開叉,袖口和領口多用各色套花貼邊,穿著時不紮腰帶,腳穿繡花鞋。錫林郭勒、呼倫貝爾壹帶的婦女們,身穿肥大、窄袖、鑲邊、不開叉的袍子,重紅綠濃顏色,穿著時紮腰帶,足登皮靴,以適應乘馬放牧的生活需要。布裏亞特婦女則穿束腰裙式起肩長袍,上身罩緊身坎肩,偏愛藍、黑、古銅等對比不太強的顏色,顯得樸素典雅。當然,作為結婚標誌服,穿坎肩的不單是布裏亞特婦女,其他地方的婦女也穿坎肩,只是款式有長短而已。因此,人們很容易從服飾上識別出婚嫁與否。 作為顯示自己民族氣質、個性和特征的民族服裝――蒙古袍,其傳承性仍很強,即使在城市和農村牧區,每逢喜慶大典,蒙古族人民大多喜歡穿民族服裝,以增添節日的氣氛。也有很多人在參加重要的社交活動時,也要作為禮服穿上民族服裝。
蒙古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創造了許多具有民族風格的花紋圖案。其中有以五畜和花鳥為內容的動植物圖案,以山、水、雲、火為內容的自然風景圖案,以吉祥如意為內容的‘烏力吉(吉祥)‘圖案等。這些富有草原生活氣息的民間圖案,其表現手法千姿百態,美不勝收。
蒙古民族服飾的很多部位均有各種圖案裝飾。例如帽子、耳套、長袍、坎肩、摔跤衣、賽馬服、靴、鞋、煙荷包、鼻煙壺褡褳、碗袋、針線包等,都有壹定格式的圖案裝飾。
從圖案的不同縫紉工藝方面,可分為驅針圖案、緝針圖案、盤針圖案、繡花圖案、貼花圖案、摳花圖案、編結圖案等。從圖案的不同風格方面,可分為哈南圖案、阿魯哈圖案、雲紋圖案、犄紋圖案、‘烏力吉(吉祥)‘圖案、花鳥圖案、龍鳳圖案、山水圖案、蝴蝶圖案、字形圖案、團花圖案等。
在服飾面料上描繪圖案時要分三個步驟進行。第壹步是把薄紙蒙在底樣上,用鉛筆把圖案如實地描下來;第二步是根據服飾裁片所處位置的對稱需要,在已描好的紙樣圖案的正面和反面用白粉漿重描壹遍,然後把它反扣在服飾裁片所描繪的位置上;第三步是在從紙樣上扣下來的不十分清楚的白粉圖案上,用白粉漿重描壹遍。除此之外,還有謄寫法和錐孔擦研法。無論用何種描繪方法,都要註意整潔,以免影響工藝質量。
蒙古族服飾華麗、美觀、別具壹格。首飾、長袍、腰帶、靴子、是蒙古服飾的四個主要部分。 首飾,是蒙古族婦女逢年過節,喜慶宴會,訪親探友時的裝飾,多以瑪瑙、珍珠、寶石、金銀等材料制成。袍子,是牧民男女老幼都喜歡的衣服。這種袍子長而寬大,鈕扣在右側,領子較高,領口袖口、衣邊,常用花邊鑲飾。男袍多為藍棕色;女袍多為綠、紅、紫色。夏季穿單夾袍;冬季穿羊皮掛黑袍。腰帶,是穿蒙古袍必配之物。其顏色與袍子的顏色相協調,牧民四季離不開靴。因為它既可擋風禦寒,又結實耐用。
問題九:蒙古族喝的蒙古奶茶是什麽味道 壹種腥味,反正怪難問的,咽不下去。
問題十:蒙古族用什麽吃飯啊? 蒙古族傳統的飲食習慣為壹日三餐。但家庭三餐的常用主食各異,大致分為茶食、奶食、肉食、糧食。 早餐 以茶食為主,輔以烙餅、油果子等。清晨起來,婦女們燒火熬茶並灑茶敬神,男子做些出牧前的準備工作。然後進房子沖酥油奶茶,全家人團坐***進早餐。 茶食,在蒙民生活中占據很重要的地位,非但早餐為主,終日不可少。夏秋季節,壹般多飲茶,少吃飯。 茶食主要分為鹽茶、奶茶、酥油茶和油茶。鹽茶,是用蒙古族最喜歡的磚茶熬制。熬好的茶水裏加點食鹽,稱為鹽茶,起消食化積的作用。奶茶,在熬好的茶水內加上牛羊奶和少量食鹽,稱為奶茶。在熬好的茶水內放入酪旦子、奶皮子和酥油少許,有條件時還加上幾塊冰糖或方糖、幾顆棗兒、葡萄幹之類,稱之為酥油茶。至於油茶,那是在炒面內放入少許羊油炒制而成,用茶時倒入鹽茶攪拌後,即可飲用。 午餐 蒙古人的午餐壹般比較簡單,放牧歸來大量飲茶,然後進食炒面、烙餅、餡兒餅、燒殼子、油果子、油餅子等。 青稞炒面為蒙古族傳統的糧食食品。其制做方法,是將淘洗後晾成半幹的青稞,置入鍋內加上專用沙粒炒,炒到多數青稞崩開口,取出簸篩幹凈,放到家用手推磨上磨成粗粉,即謂之炒面,保存備用。現在以麥面炒熟代替青稞制做的炒面。進餐時,炒面內拌上酥油、再加上蕨麻、葡萄幹、白砂糖等物,用手糌拌,捏成條狀或塊狀,謂之糌粑,又稱蒙式點心,味道鮮美,別具壹格。 至於烙餅、餡兒餅、燒克子、油餅子、油果子,多用小麥面粉做成。尤其是蒙古族的烙餅子,質軟而好吃。其制做方法是將酸 *** 或發面糊狀物倒入面粉內,和成面團,然後揪成小塊搟成薄片烙制而成。可疊放儲存,食用方便。 晚餐 蒙古族人民的晚餐做得豐盛。牧群歸場後,牧人先喝茶少進食,接著男人們忙碌牧活,女人們擠 *** , 活畢再做飯。晚餐多為肉食,面條或水餃等。 牛羊肉為蒙古人最喜愛的食品。羊肉的吃法種類較多,據不完全統計,不下二十種,壹般喜歡吃手扒羊肉,還有羊背子、全羊肉、燜羔肉、炒肉片、肉餡灌羊肥腸、酥油拌肉片、熏羊肉、羊血灌羊腸、羊雜碎灌羊腸等。牛肉,壹般也煮成手扒肉,冷拌牛肉,牛肉丸子,或以其它方法食用。駱駝肉,只做自食,不做待客用品。 面粉做成面條、揪片子、拉條子;小米,多做小米幹飯、小米稀飯。大米,多做大米幹飯、大米稀飯,稀飯內加蕨麻、葡萄、紅棗、酥油等物壹起煮成粘粥,很有營養價值。有時,在無小米和大米的情況下,用麥仁和青稞仁代之,其制法是將小麥或青稞置入臼內,稍加水,用杵杵去其皮留其仁,熬粥食用。 蒙古族人民普遍喜歡飲酒,傳統習慣在晚餐後多用奶酒,少用外購的燒酒。現在,大多飲得是外購的白酒(俗稱燒酒)、甜酒、啤酒,或者各種飲料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