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徐州家常菜

徐州家常菜

徐州的飲食資源內容廣博、底蘊深厚。

漢宮禦宴

徐州以兩漢文化名揚海內外,除了漢墓、漢畫像石、漢兵馬俑等大量寶貴的物質文物遺存外,兩漢菜系也具有鮮明的漢代風貌。劉邦崛起於徐州,成為壹代帝王,他於鄉梓常食的黿汁狗肉也成為名菜。徐州的廚師們,經過對史料的潛心研究,充分挖掘兩漢菜系的精髓和傳統烹飪手法,形成了壹套文化底蘊深厚,色、香、味、形、品兼備的特色大餐——漢宮禦宴。“牡雞抱蛋”、“芒碭斬蛇”、“十面埋伏”、“鹿牛肝炙”、“金枝玉葉”等極具漢代飲食特色,又充分迎合現代人口味,壹經推出,即受到了食客們的壹致好評。南郊賓館不僅在菜肴果點的制作上匠心獨運,在宴席的整體策劃上更是體現出濃郁的楚風漢韻,典雅古樸的餐廳裝飾、身著漢裝的服務人員、精巧別致的餐具酒器、悠揚動聽的漢樂,令人恍然穿越歷史時空,置身於兩千多年前的漢宮盛宴之中。

饣它 湯

原名雉羹,是由我國著名的烹飪鼻祖彭祖創制的,迄今已有4000余年的歷史,相傳正是彭祖晉獻的“雉羹”令當時身染沈屙的堯帝胃口大開,重病祛除,彭祖則得賞在徐州壹帶封地稱王,因而徐州歷史上又名“彭城”,屈原的《楚辭·天問》有這樣的描述:“彭鏗斟雉帝何饗(享)?”。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到過徐州,品嘗過此湯,因味道醇厚,鮮香爽口,賜名 “天下第壹羹”。

百饌之宗——羊方藏魚

因將魚置於割開的大塊羊肉中文火同燉而得名。相傳,彭祖的小兒子夕丁喜捕魚,彭祖恐其溺水堅決不允。壹日,夕丁捕魚回家,正巧彭祖不在,夕丁讓其母剖開正在燉著的羊肉,將魚藏在其中。彭祖回來吃羊肉,感覺異常鮮美,於是問明原由,如法炮制,便產生了“羊方藏魚”這道菜。據傳漢字中的“鮮”字即源於此。

羊方藏魚,從湯堯時代起,經歷了4000多年的演變以及歷代名廚的改進制作,在徐州壹帶廣為流傳,被尊之為“百饌之宗”。在取材用料上十分講究,夏秋季節用羯羊配鯽魚,冬春季用牦羊配魚,食之異鮮且具滋補功效。

地鍋

源自徐州農家傳統烹飪方法,深受人們歡迎。將雞、魚等置於鐵鍋之中,在土坯制成的鍋竈上用木柴燒煮,待到沸鍋時將面餅貼於鍋沿同煮。食之湯濃餅酥,口感極佳。

烙饃

用未發酵的面烙成,厚約0.1厘米,直徑約30厘米,可卷食菜點或副食品。吃到口裏柔韌、筋軟、有嚼頭、口感好。有民諺贊曰:“壹斤面能烙三十三(張),薄如紙,輕如煙,火種能點著,吹口氣兒飛上天”

壯饃

壯饃又稱“鍋盔”、“鍋拍”,用未發酵的面做成。將面團放在石板或石案板上,另用壹根搟面杖,壹頭固定,壹頭坐在身下,用身體的重量壓搟面杖,用來揉面團,俗稱此法為“腚踹面”。做成厚約1-2厘米,直徑約50厘米的圓形厚餅,放在平鍋上炕,炕熟後兩面呈黃色,外皮酥脆。

黿汁狗肉

相傳秦末時,樊噲以屠狗為主。劉邦喜食其所售狗肉,手頭不寬裕時,常拖欠樊噲的狗肉錢。樊噲為免受賒欠之苦,渡河另徙它處。不料劉邦得壹大黿相助,也渡河追蹤而至。樊噲知原委後大怒,跑到河邊,將那大黿捉來殺了,與狗肉壹同烹煮。不料狗肉爛熟後,鮮香十倍於初時。黿汁狗肉由此得名。

魚汁羊肉

為漢高祖劉邦青壯年時所愛吃菜肴之壹。豐縣流傳著這樣壹首打油詩:“豐生豐長漢高祖,魚汁羊肉飽口福。東征西戰探故鄉,樂吃魚汁羊肉方。”這道菜源於彭祖的“羊方藏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