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在北京春節的廟會上,廠甸裏,還時常看到串得長長的糖葫蘆,最頂上貼著壹面小彩旗,壹串上足有百十來個山植果,被紅紅的果實壓彎了的竹簽子,拿在手中壹顫壹顫的,更增添了節日的熱鬧氣氛。提起冰糖葫蘆的來歷,還得說說南宋的宋光宗皇帝呢。
宋光宗,名趙停(公元1147—1200年),是宋孝宗趙慎的第三個兒子。公元11對年,孝宗立他為皇太子,任臨安府尹。公元1187年10月受孝宗內禪而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紹熙”。
趙伸長期生活於深宮,不達世務。即位時,他43歲,卻已滿頭白發了。臣下獻上何首烏,說服後能使頭發轉黑,但他不肯服用,說:“我頭發已白,可叫天下人知道我是老成的。”即位後,他為李皇後所左右,罷免周必大、辛棄疾等主戰派大臣,起用留正為宰相,朝政為主和派所操縱。
趙倍和大上皇孝宗的關系長期不和,孝宗死後,他不去服喪,至使喪禮無法進行,滿朝大為騷動。知樞密院事趙汝愚和知閣門事韓化胄上奏,建議太皇太後下詔令趙停退位,傳位於其子趙擴,由趙擴主持孝宗喪禮。太皇太後同意趙停禪位,稱大上皇,閑居壽康宮。他每回憶在位時的事情,總要自言自語地咒罵,有時還會痛哭。
公元1200年春,皇帝趙擴從郊外祭禮回來,鼓樂之聲傳入深宮。趙停問是什麽事,左右回答說是街上百姓在奏樂遊戲。趙悼大怒道:“妳們這些奴才也如此欺騙我!”壹拳擊去,因收制不住而跌倒在地,從此不起,8月辛卯日,病死於;陽安壽康宮。葬於永崇陵(今浙江省紹興縣東南35裏處寶山)。那是紹熙年間,趙停最寵愛的黃貴妃有病了。她面黃肌瘦,不思飲食。禦醫用了許多貴重藥品,皆不見什麽效果。皇帝見愛妃日見誰淬,也整日愁眉不展。最後無奈只好張榜求醫。壹位江湖郎中揭榜進宮,為黃貴妃診脈後說:“只要用冰糖與紅果(即山楂)煎熬,每頓飯前吃五至十枚,不出半月病準見好。”開始大家還將信將疑,好在這種吃法還合貴妃口味,貴妃按此辦法服後,果然如期病愈了。皇帝自然大喜,展開了愁眉。
後來這種做法傳到民間,老百姓又把它串起來賣,就成了冰糖葫蘆。原來,山楂的藥用功效很多,它能夠消食積、散淤血,驅絳蟲,止痢疾,特別是助消化,自古為消食積之要藥,尤長於消肉積。也許是黃貴妃所食山珍海味積住了食,做下的病,小小山楂解除了病痛。明代傑出的醫藥學家李時珍也曾經說過:“煮老雞硬肉,入山植數顆即易爛,則其消向積之功,蓋可推矣。”老百姓把山摣串起來,經過多年制作,逐漸積累經驗,形成以下這種傳統的做法。制作冰糖葫蘆既簡單又不簡單,關鍵技術是熬糖。冰糖其實是砂糖,放在紅銅或黃銅的大勺裏熬。熬的時候壹要註意火候,火候不到容易發粘,吃時會沾牙;而火候太大,不僅顏色重且吃起來發苦。二要把握稠度,稠了蘸不起來,稀了掛不住。另外要將山楂去核,去核不能將山楂壹切兩半,要用小刀在山楂的中間壹轉。將核取出後用竹簽穿上,然後放到熬好的熱糖裏滾壹下。熱糖冷卻後,便成為晶瑩透明的糖葫蘆了。由於糖的品質、熬的技術和山楂的品質等有高下之分,糖葫蘆的品質自然也就有高下之分。過去,壹般老百姓認為冰糖葫蘆做的最好的是兩家,壹家在東安市場,壹家是北京琉璃廠的信遠齋。壹到農歷十月,這兩家的冰糖葫蘆就開始上市了。逛了東安市場的人如果沒吃那裏的冰糖葫蘆,不免有些遺憾。信遠齋的冰糖葫蘆當時可稱糖葫蘆中的精品。梁實秋先生在《雅舍談吃》壹文中記述道:冰糖葫蘆“以信遠齋所制為最精,不用竹簽,每壹顆山裏紅或海棠均單個獨立,所用之果皆碩大無比,而且幹凈,放在墊了油紙的紙盒中由客攜去。”壹到冬季,老北京的街巷胡同裏就會傳來“冰糖葫蘆,冰糖葫蘆…..”的叫賣聲。春節更是冰糖葫蘆大賣的時候。從正月初壹到十五,在北京和平門外琉璃廠廠甸廟會上人山人海,人潮間四處穿梭著冰糖葫蘆的身影。廠甸廟會上的糖葫蘆個頭特別大。它是用長長的荊條做芯,在山裏紅(山楂)外刷上飴糖,通體呈白色。小的三尺壹條,大的五、六尺,頂上還插有用紅紙、綠紙做成的小三角旗。廠甸廟會起源於明朝嘉靖年間,除其間少數幾年停頓外,壹直延續不斷,如今已然四百年有余了。它與南京夫子廟,上海城隍廟,成都青羊宮並稱為中國四大廟會。《京華春夢錄》壹書中記載:“歲朝之遊,向集廠甸”。“迫興闌遊倦,買步偕返,則必購相生紙花,乃大串糖葫蘆,插於車旁,疾駛過市,途人見之,成知為廠甸遊歸也。”糖葫蘆成為北京入歲時逛廠甸的標誌,也成為北京人過春節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