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歷史悠久。和其他傳統節日壹樣,它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皇帝有春祭日月、秋祭日月的祭祀制度。據史料記載,“中秋節”壹詞早在《李周》壹書中就有記載。到了魏晉時期,就有了“告尚書鎮牛惑,中秋夕與左右微服過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壹個固定的節日。《唐太宗書》記載了8月15日的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到了明清時期,它和元旦壹樣有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壹。後來,貴族和學者紛紛效仿。中秋節期間,他們觀看並崇拜天上又亮又圓的月亮,表達他們的情感。這種習俗流傳到民間,形成了壹種傳統活動。直到唐代,人們更加重視這種祭月習俗,中秋節成為壹個固定的節日。《唐太宗書》記載了8月15日的中秋節,這在宋代很流行。中秋節的習俗和形式很多,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農歷八月十五是傳統的中秋節。這是秋天的中間,所以它被稱為中秋節。在中國農歷中,壹年分為四個季節,每個季節又分為三個部分:孟,仲和季,因此中秋節也稱為中秋節。8月15日的月亮比其他月份的滿月更圓更亮,因此也被稱為“月夜”和“八月節”。在這壹天晚上,人們仰望天空中的明月如玉,自然期待著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們也借此機會寄托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因此,中秋節也被稱為“團圓節”。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據史料記載,“中秋節”壹詞最早出現在《李周》壹書中。到了魏晉時期,就有了“告尚書鎮牛惑,中秋夕與左右微服過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壹個固定的節日。《唐太宗書》記載了8月15日的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到了明清時期,它和元旦壹樣有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壹。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根據中國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天的中間,秋天的第二個月被稱為“中秋節”,八月十五日在“中秋節”的中間,因此被稱為“中秋節”。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它被稱為“八月節”和“八月半”,因為它在8月15日;因為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著“月亮”進行的,所以它也被俗稱為“月亮節”和“月亮節”。中秋節的滿月象征著團圓,因此也被稱為“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也被稱為“校正月亮”。“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西湖遊記》說:“八月十五日是中秋節,人們送月餅以表團圓”。《地景略》也說:“八月十五日祭月,餅圓,瓜錯分,瓣刻蓮花。”.....有妻子回寧的人總有壹天會回到夫家,這壹天被稱為“團圓節”。中秋之夜,我國大部分地區有“團圓”的習俗,即烙壹個象征團圓、形似月餅的小餅,餅內有糖、芝麻、桂花和蔬菜,外面壓著月亮、桂花樹和兔子。中秋節後,家裏的長輩會根據人數把蛋糕分成幾塊,每人壹塊,如果有人不在家,就留壹份給他們,以示家人團聚。
中秋節時,雲少霧少,月色皎潔明亮。除了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許願團圓等壹系列活動外,壹些地方還有舞草龍、建寶塔等活動。除了月餅,各種時令鮮果和幹果也是中秋節的美味佳肴。
關於中秋節起源的另壹種解釋是,農歷八月十五恰好是水稻成熟的時刻,所有家庭都要祭拜土地神。中秋節可能是秋報的遺產。
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有著悠久的歷史,關於中秋節的傳說也非常豐富。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神話故事廣為流傳。
中秋節的傳說之壹——嫦娥奔月
據傳說,在古代,天空中同時出現了十天,農作物在陽光下死亡,人民生活貧困。壹個名叫後羿的英雄力量無窮。他同情苦難的人民,爬上昆侖山頂,充分利用自己的神力,開了弓,壹口氣射下了九個以上的太陽,並命令最後壹個太陽按時升起和落下,以造福人民。
後羿受到人民的尊敬和愛戴,他娶了壹位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除了打獵之外,後羿所有的時間都與妻子在壹起,人們羨慕這對美麗恩愛的夫婦。
許多仁人誌士來此求學,別有用心的孟鵬也混了進來。
壹天,後羿去昆侖山訪友求道。他碰巧遇到路過的王太後,向她要了壹包仙丹。據說吃了這種藥可以瞬間升天成仙。然而,後羿不忍離開妻子,只好暫時把長生不老藥交給嫦娥。嫦娥把藥藏在梳妝臺的寶盒裏,卻被反派孟鵬看到了。他想偷長生不老藥,讓自己長生不老。
三天後,後羿帶領他的隨從出去打獵,別有用心的孟鵬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後羿帶領眾人離開後不久,孟鵬拿著壹把劍闖進了內殿的後院,威脅嫦娥交出仙丹。嫦娥知道她不是孟鵬的對手。她臨危不亂,當機立斷,轉身打開寶盒,取出長生不老藥,壹口吞下。嫦娥吞下藥後立即飄離地面,沖出窗戶飛向天空。因為嫦娥關心她的丈夫,她飛到最近的月亮上變成了仙女。
晚上,當後羿回家時,女仆們哭著講述白天發生的事情。後羿又驚又怒,拔劍就殺。孟鵬很早就逃走了。後羿又氣又傷心,他仰望夜空,大聲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明亮皎潔,有壹個像嫦娥壹樣搖曳的身影,他拼命地追著月亮跑,可是他追了三步,月亮退了三步,他退了三步,月亮前進了三步,他卻怎麽也追不上。
後羿沒有辦法,只能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最喜歡的後花園,擺上香案,擺上她最喜歡的蜂蜜和新鮮水果,並在月宮向依附他的嫦娥遙祭。聽到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人們在月亮下擺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好運和平安。
從那時起,拜月中秋節的習俗就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節的第二個傳奇人物——吳剛摘得桂冠。
關於中秋節還有壹個傳說:據說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花樹生長茂盛,高度超過500英尺。下面有壹個人經常把它砍下來,但每次砍完後,砍的地方都會立即合上。幾千年來,這棵月桂樹永遠不會被砍伐。據說這位名叫吳剛的砍樹人是漢代西河人,曾經跟隨仙人去了天堂,但當他犯了壹個錯誤時,仙人將他貶到月宮,每天做這種徒勞的苦差事以示懲罰。在李白的詩中,有這樣壹段記載:“欲在月中,便自付寒。”
中秋傳奇之三——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據說中秋節吃月餅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地區的廣大人民群眾無法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來反抗元朝。朱元璋聯合各種抵抗力量為起義做準備。然而,法院的官兵搜查得非常仔細,很難傳遞消息。軍師劉伯溫想出了壹個計策,命令下屬把寫有“八月十五日晚起義”的紙條藏在餅中,然後派人分別送給各地的起義部隊,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響應起義。起義當天,所有叛軍壹起響應,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不久,徐達攻占元朝,起義成功。當消息傳來時,朱元璋非常高興,他很快給出壹個消息,即所有士兵將在即將到來的中秋節與人民壹起歡樂,他將把當年開始戰鬥時秘密送來的“月餅”作為時令糕點送給他的大臣們。從那時起,“月餅”的制作越來越精細,品種越來越多,如圓盤形,並已成為壹種很好的禮物。中秋節後,吃月餅的習俗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節的第四個傳說——後羿射日
傳說後羿和嫦娥都是瑤族人。根據神話,在堯時期,十個太陽同時出現在天空,使土地烤焦,莊稼幹枯,人們熱得喘不過氣來,昏倒在地上。由於天氣炎熱,壹些奇怪的鳥類和野獸也從幹涸的河流和湖泊以及燃燒的森林中跑出來,到處傷害人們。
人間的災難驚動了天上的神,天帝長郡命令擅長射箭的後羿下凡幫助堯擺脫人民的苦難。後羿帶著壹張紅弓、壹袋白箭和他美麗的妻子嫦娥來到人間。
後羿立即開始向太陽射擊。他從肩上取下紅色的弓,取出白色的箭,壹個接壹個地射向傲慢的太陽。壹瞬間,十個太陽中有九個被射落。只因為姚認為留下壹個太陽對人民有用,他阻止後羿繼續拍攝。這就是著名的後羿射日的故事。
然而,後羿的豐功偉績遭到了其他神的嫉妒,他們去天帝那裏進行誹謗,以至於天帝最終疏遠了後羿,並最終將他永遠地譴責到了世界上。被冤枉後,後羿和妻子嫦娥不得不隱居起來,靠後羿打獵為生。
嫦娥是如何飛向月球的?古籍中有不同的版本。據《淮南子》記載,後羿為自己因禍被貶到人間的妻子感到難過,便去找西王母求長生不老藥,讓夫妻二人在人間永遠和睦相處。然而,嫦娥並不習慣過貧窮的生活。當後羿不在家時,她偷走了所有的靈藥並逃到了月亮上。另壹種說法是屈原(約340封?78)根據《田文》的記載,後羿後來欺騙了嫦娥,並與河伯的妻子發生了曖昧關系,這引起了嫦娥的極大不滿,所以他離開後羿跑去了天堂。嫦娥奔月後,她很快就後悔了。她想起了丈夫平時對她的好,想起了世間的溫暖。與月亮中的孤獨相比,她感到淒涼。
關於後羿之死,戰國時期思想家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孟子(89)和劉安(公元前179?22)《淮南子》中說他是被壹個叫逢蒙的反間弟子刺殺的。關於伏擊的手段有不同的記錄,有人說他們是被紅木棍子打死的,有人說他們是被暗箭殺死的。簡而言之,地球的英雄死於陰謀家之手。
有些傳說還說,後羿死後,英雄的靈魂徘徊不去,變成了壹個鬼玩鐘馗神。這壹說法得到了我國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1893-1980)根據《淮南子》等古籍記載的考證。這種說法實際上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對這位不幸去世的英雄的無限懷念。
各地的中秋節習俗
農歷八月十五是傳統的中秋節。這是秋天的中間,所以它被稱為中秋節。在中國農歷中,壹年分為四個季節,每個季節又分為三個部分:孟,仲和季,因此中秋節也稱為中秋節。8月15日的月亮比其他月份的滿月更圓更亮,因此也被稱為“月夜”和“八月節”。在這壹天晚上,人們仰望天空中的明月如玉,自然期待著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們也借此機會寄托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因此,中秋節也被稱為“團圓節”。
在古代,我國人民有“秋暮夕月”的習俗。晚上的月亮是為了祭拜月神。在周朝,每年的中秋之夜都要舉行迎寒祭月活動。支起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必須切成蓮花形狀。在月亮下,將月亮雕像放在月亮的方向,紅色蠟燭高高燃燒,全家出動
依次拜月,然後主婦會切團圓月餅。砍的人要提前算好全家有幾口人,家裏的和外地的,都要算在壹起。它們不應該切得多或少,大小應該相同。
相傳古代齊國的醜女無鹽。她年輕時對拜月教非常虔誠。長大後,她以優越的品德進入皇宮,但她並不受寵。八月十五日看到月亮,天子在月光下看到了她,認為她美麗出眾。後來,他立她為皇後,中秋節拜月由此而來。在月亮的中間,嫦娥以她的美麗而聞名,所以拜月,壹個年輕的女孩,希望自己“像嫦娥壹樣,她的臉像明月”。
在唐朝,中秋節賞月玩月是相當流行的。在北宋時期。8月15日晚上,全市人民,無論貧富老少,都穿上成人服裝,焚香向拜月表達他們的願望,並祈求月神的保佑。在南宋,人們互相贈送月餅,這意味著團圓。在壹些地方有壹些活動,如舞草龍和建造寶塔。明清以來,中秋節的習俗更加流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香、種中秋樹、點塔燈、放天燈、走月、舞龍等特殊習俗。
如今,在月亮下玩耍的習俗遠非昔日盛行。然而,宴飲賞月仍然很受歡迎。人們喝酒祈求月亮來慶祝更好的生活,或者祝願他們的遠方親戚健康快樂,與家人“壹起過美好的生活”。
中秋節的習俗和形式很多,但都寄托了人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
中秋節期間,人們的主要活動是賞月和吃月餅。
享受明亮的滿月
每當中秋節到來時,中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賞月已成為人們談論的壹個經久不衰的話題。
追溯中秋節賞月的起源,據《長安戲月詩序》記載:“秋在時,則夏在冬;八月在秋天,季節在孟開始和結束;在月中的第十五天晚上。如果妳從天上取它,它會忽冷忽熱;如果妳從月數上取它,它會是圓的。”換句話說,8月15日是秋季的八月中旬,因此得名“中秋節”。為什麽人們喜歡中秋節賞月?有詩雲:“四時有明月,何必過中秋?瑤臺寶鑒應該是玉宇的最高負責人;釋白浩千尺,散入太虛色。萬象入我眼,星避光輝,風露助清靜。"
從季節上看,是“秋收節”,夏播春種的糧食要秋收。自古以來,人們壹直在這個季節飲酒跳舞,以慶祝豐收的喜悅,這在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有所描述。從起源上看,中秋節也是“祭月節”,起源於古代人類對自然的崇拜。在古代帝王的禮制中,春秋有兩個節日:對太陽的春節和對月亮的中秋節。最初,祭祀月亮的日子是在“秋分”,每年的八月都不壹樣,所以秋分不壹定有月亮。沒有月亮的祭月是壹大寵幸,人們逐漸約定俗成地將祭月日固定在8月15日。從科學觀測來看,秋季地球和太陽的傾角增大,中國上空的暖濕氣流逐漸消退,而西北風仍然很弱。這樣,當濕氣走了,灰塵還沒有開始時,空氣特別清新,天空特別幹凈,月亮看起來又圓又大,這是賞月的最佳時間。正如古詩所說:“輝煌燦爛,古今皆然,但賞中秋之月,不知是不是月色?”天空中壹片晴朗。"
《禮記》中有“秋暮夕月”的記載,即祭拜月神。在周朝,每年的中秋之夜都要舉行迎寒祭月活動。擺壹個大香桌,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少不了的。西瓜必須切成蓮花形狀。
民間中秋活動始於魏晉,盛於唐宋。在唐代,中秋節活動相當流行。據宋和朱彜的《舊聞》記載:“中秋節賞月是什麽時候開始的?”考古學家開始在杜子美創作詩歌。“瀏覽唐詩,的確有不少中秋賞月詩,如王建有詩:“月如圓,色漸凝成,玉盆盛水侵緣。讓家人晚上睡到天亮。許寧詩雲:“八月秋月圓,嫦娥校正鮮桂枝;“壹年也比不上今天的夜晚,十二峰前睡不著覺。”
到了宋代,民間的中秋節更加繁榮。據《東京夢》記載,對北宋京都賞月的盛況有這樣的描述。“中秋之夜,妳家裝飾亭臺樓閣,百姓爭搶食肆,玩月高歌,千裏之外皆聞,我坐在壹起到天明。”《新編醉翁筆記》記載:“青城人子弟,不分貧富,可自去十二三家,皆著大人服。”他們上樓或在中庭的拜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期:男人願意早早去蟾宮爬仙女的桂冠;女人願意長得像嫦娥,圓得像明月。“在這壹天,北京所有的商店和餐館都要重新裝飾門面,在牌樓上系上絲綢飾品,出售新鮮水果和精制食品,夜市非常熱鬧。許多人登上陽臺,壹些富裕的家庭在他們的涼亭上賞月,並安排食物或家庭宴會,讓孩子們團聚並壹起談論它。
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的習俗依然如故。每年中秋節,當滿月升起時,人們會在庭院和陽臺上擺放月餅、柚子、石榴、芋頭、核桃、花生、西爪等水果,壹邊賞月壹邊交談,直到明月當空,然後為月亮分享水果,這是幸福的。許多地方形成了燒香、種中秋樹、點塔燈、放天燈、走月、舞龍等特殊習俗。在中國少數民族地區,中秋節也有豐富多彩的活動,如“拜月”、“淘氣的月亮”、“行走的月亮”、“跳躍的月亮”和“偷月亮”。
藍天如洗,滿月如盤。當人們賞月時,他們會情不自禁地想念那些出國旅行並生活在異鄉的親人。因此,中秋節也被稱為“團圓節”。許多古詩表達了人們此時的思想。唐代詩人尹文圭作《八月十五夜》:“萬裏無雲九洲,最團圓夜是中秋。”王建《十五夜望明月寄杜朗》詩雲:“不知今夜秋思落誰家。”中國人壹直把家庭團聚、親友團聚、共享天倫之樂視為極其珍貴的事情,歷來被稱為“月月好,人團圓”。
賞月的十大去處
1.廬山賞月
廬山屹立在長江南岸和鄱陽湖之濱。在中秋節的晚上,在匡廬賞月可能是人生中壹次難忘的經歷。廬山被稱為“清涼世界”和“避暑勝地”,秋天是賞紅葉的好地方。山上空氣清新,森林、花鳥、溫泉、瀑布、懸崖、別墅壹應俱全,形成了壹個完美的休閑勝地。廬山之口是觀日出的最佳地點,但也是賞月的好地方。在王婆亭坐下。鄱陽湖充滿了碧波、漁火和微風。漸漸地,壹輪明月從湖對岸緩緩升起,中秋的月光在山上看起來越來越清澈,仿佛觸手可及,讓人想隨風而去。或者走在牯嶺鎮上,仰望如鏡的明月,月光散落在地上,看起來像壹層銀色的光澤。
2.黃山邀請月亮
黃山的美是壹種多彩而純粹的美。在中國南方,現在還是初秋的中秋節,但黃山已經完全被染成了紅色。漫山遍野的紅葉把著名的黃山迎客松映襯得越來越蒼翠。夜晚,鶯鶯嶽明輕輕地爬上樹梢和山脈,山霧像面紗壹樣覆蓋著它,使它更加朦朧和明亮。黃山的月亮如此純凈,黃山的夜晚如此寧靜。這時,無論妳是走在山路上,還是在山間賞月,都會不由自主地沈醉在這銀裝素裹的世界裏。
3.三峽陽月
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雄偉壯觀。這個峽谷到處都是山和巖石。晚上,江上有壹輪明月,聽著江濤的濤聲,看著遠山的夜景。夜色中的三峽景色獨特。受長江截流前“告別三峽遊”口號的影響,許多遊客誤以為截流後長江水位會上漲,景點會被淹沒,三峽不能遊泳。事實上,三峽截流後,景區不僅像以前壹樣美麗,還增添了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控制工程“三峽大壩”的壯麗景觀。在月明之夜,在豪華遊輪的大型觀景臺上與三五好友壹起喝茶聊天是壹件非常愉快的事情。
4.西湖賞月遊
杭州西湖的美景舉世聞名。中秋明月之夜,泛舟湖上,可以領略“煙籠·秋水·月籠紗”的詩意意境。三灘殷悅是西湖三島之壹,自古以來就是賞月勝地。三座石塔優雅地矗立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每到月明之夜,尤其是中秋節,塔內點燃蠟燭,洞外用薄紙覆蓋,燈光從裏面射出來,就像小月亮倒映在湖中壹樣。當皓月當空時,月光、燈光和湖泊相得益彰,月影、塔影和雲影匯成壹個“欲溶於秋色的金湖”。
5.石湖撞月
石湖,在蘇州城西南九公裏處。石湖東面有壹座九環洞橋,也叫興春橋,是石湖賞月的最佳地點。農歷八月十七日午夜,當月亮向西時,清澈的光線穿過九個圓孔,直接照射在北方的水面上。此時微波波光粼粼,妳可以在石湖湖面上看到壹串月亮的影子在波心蕩漾,這就是“石湖串月”的奇觀。在這兩三天裏,石湖裏的燈和船穿梭往來,絲竹的歌聲徹夜不絕。山上山下,明月當空,萬裏晴空,湖水和山嵐清清楚楚。
6.夜月香山
在廣西桂林象山。樹幹和樹幹之間有壹個隱藏的月亮洞,河流穿過它。中秋之夜,乘船到河上遊,駛入水月洞,妳會看到“水下有明月,明月浮水上;水不上月球,月球也不倒流。
7.船槳聲和燈光遮蔽了水鄉的月亮
在浙江,不僅西湖的秋月和三潭印月令人動容,紹興水鄉的月亮也別有壹番韻味。古城紹興,河流縱橫,曲水流淌,石橋相連,酒坊林立。它的水是醉人的,它的風景是醉人的,它的書法是醉人的,它的黃酒是醉人的,它的月光甚至是醉人的。《水鄉月夜》靈動飄逸如水墨畫。渡船夫坐在紹興特有的吳鵬船上,雙腳在船尾劃動,仿佛在騎自行車、品嘗米酒和茴香豆。淡淡的月光順著伊奈的劃槳聲流淌,江面上白墻青瓦的小樓裏倒映在水中的光影如夢似幻,讓人對月亮產生了好奇,對水的情節細細品讀。在紹興,您可以參觀魯迅故居,白草花園,三潭印月和蘭亭,參觀稷山和建水,鹹豐酒店,這是風景如畫和包含文化,每壹個都有自己的味道。離紹興不遠的寧波有在8月16日慶祝中秋節的傳統。在天壹閣上看月亮,月亮每年都像它壹樣。我想知道這是給誰的。奉化溪口依山傍水,美麗寧靜。從寧波乘船到海天佛國普陀山,可以看到海上明月的壯觀景象。在潮汐的聲音中觀看月亮有壹種非凡的味道。
8.峨眉山半月抱秋。
峨眉山被稱為“峨眉天下第壹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壹,它因其山峰而得名。整座山長寬有200多公裏,萬佛峰主峰海拔3099米。它宏偉而美麗,山上寺廟眾多,樹蔭茂密,雲霧繚繞。二十四座古剎各具特色。半山觀月,峰如峨眉,月如金盤,幽靜奇特。望池秋月,波滿影,水是用來洗玉的,浪是用來尋珠的。白水秋風,神聖的午夜鐘聲,雙橋的芬芳,靈巖疊翠的美景接連不斷,令人浮想聯翩。尤其是金頂的“峨眉四絕”——沿途可見的日出、雲海、佛光、聖燈和峨眉猴子更具看點。當妳從峨眉山下來時,妳可以參觀樂山大佛,參觀樂山以北23公裏的平羌三峽,並參觀長江三峽,感受三峽的壯麗。明月下“樹葉像瀑布的浪花壹樣落下來,而我看著長河總是滾滾向前”。
9.洞庭湖兩個月後就清澈了。
洞庭草近中秋,壹點風都沒有。壹望無際的蘆葦在金色的湖面上搖曳。八百裏洞庭的炊煙搖曳著藍天,枝繁葉茂的小船夕陽西下。1700年的風雨並沒有使嶽陽樓變老,它每天都爬上樓梯,很明顯,楚天在千裏之外的秋天,水隨天而逝。夜晚,當妳上樓時,妳可以看到月亮在發光,明河在陰影中,內外都很清晰。《洞庭秋月》《遠浦歸帆》《漁村落日》可見瀟湘八義。君山,湖中的壹個小島,有許多歷史古跡,如費翔廟,六壹景和川蜀亭,竹子如斑竹和李連竹正在跳舞。如果妳有足夠的時間,妳可以去3小時車程的長沙,參觀嶽麓山和嶽麓書院,看看橘子洲的金桔成熟了,天心閣古墻上的月光有壹種古雅而荒涼的味道。
10.天野蒼茫的月亮是寂靜的。
甘肅蘭州以南的美麗大草原貫穿夏河、碌曲、瑪曲、合作等7個省市。雖然這裏的秋天沒有夏天那麽絢麗,但格桑花、香柴、菊花和蒲公英點綴著色彩,營造出甘南遍地鮮花的意境。草原與山川湖泊息息相關。在藏傳佛教古寺的點綴期間,它增加了壹些神秘和誘惑。夏河是甘南之旅的第壹站。它被稱為“小西藏”,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藏傳佛教收藏地——格魯派寺院中的拉蔔楞寺。桑園草原、格桑花草原壹片又壹片。瑪曲的草原也很美,瑪曲的黃河也很壯觀。黃河從這裏流過,突然彎曲,形成了“天下黃河九彎十八灣”的第壹個美麗景觀。秋天的夜晚,半個月亮爬下來,月光灑在黃河岸邊連綿的山峰上。微風習習,草原變得越來越安靜,連牧羊犬也聽不到了,仿佛壹切都已入睡。明月之下,黃河幹凈寧靜,帶著嬌羞;月下的草原更加空曠寧靜。天空與荒野的情結凝聚在地平線上的草原月光中。碌曲郎木寺有很多寺廟。寺廟隱藏在郁郁蔥蔥的山谷中,寺廟金碧輝煌。佛邸、僧房和房屋都是木頂石墻,風情各異,藍天白山,綠草綠水的景色猶如瑞士風光。
吃月餅
中國城鄉居民都有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日滿,中秋月餅又甜又香”。月餅最初是用來祭祀月神的。“月餅”壹詞最早出現在南宋詩人吳的《梁璐夢》中。那時,它只是壹種像淩華蛋糕壹樣的蛋糕狀食物。後來,人們逐漸將中秋節與品嘗象征著家庭團聚的月餅結合起來。
月餅最初是在家中制作的,清代袁枚的《隨園食單》中記載了月餅的做法。到了現代,有了專門制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制作變得越來越精細,餡料精美,外觀精美。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和“三潭印月”。以圓月示人團圓,以圓月餅示人永生,寄托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祈求豐收幸福,已成為世界各地人民的心願。月餅還被用作饋贈親友和聯絡感情的禮物。
其他中秋節習俗
中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慶祝方式也多種多樣,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為了長壽,女性在中秋節期間必須穿過南浦大橋。在建寧,中秋節晚上掛燈籠是向月宮求子的好兆頭。上杭縣的人們慶祝中秋節,他們的大多數孩子在拜月時都會被邀請去看望他們的父母。龍巖人吃月餅時,父母會在中心挖出直徑兩三寸的圓餅給長輩吃,這意味著這個秘密不能告訴晚輩。這壹習俗源於月餅含有反元殺信息的傳說。在金門過中秋節之前,拜月應該祭拜上帝。
廣東潮汕有中秋節拜月的習俗,主要是針對婦女和兒童。有句俗話叫“男不滿月,女不祭竈”。晚上,當明月升起時,婦女們在院子裏和陽臺上設案祈禱。銀蠟燭燃燒得很高,香煙揮之不去,桌子上擺滿了好水果和蛋糕作為祭品。當地還有中秋節吃芋頭的習俗。潮汕有句俗話:“江對嘴,芋頭當飯吃。”8月,正是芋頭的收獲季節,農民習慣用芋頭祭祖。這當然與農耕有關,但民間還有壹個流傳很廣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南宋,建立元朝,殘酷統治漢人。瑪法抵禦元朝。城破後,百姓被屠殺。後人為了不忘胡人統治的苦難,便以芋頭與“胡頭”諧音,形似人頭,以此祭奠祖先,代代相傳至今。
中秋節晚上燒塔在壹些地方也很流行。塔的高度從1-3米不等,大多由碎瓦片制成。大型塔也是由磚塊制成,約占塔高的1/4,然後用瓦片堆疊,頂部留有塔口,用於輸送燃料。在中秋節晚上,它將被點燃並燃燒。燃料是木頭、竹子、谷殼等。火旺時會澆松香粉助威,十分壯觀。民間也有燒佛塔的規定。誰將寶塔燒成滿堂紅,誰就會獲勝,而那些在燃燒過程中失敗或倒塌的人就會失敗。獲勝者將由主人授予彩旗、獎金或獎品。據說,燒塔也是元末漢族人民反抗殘酷統治者和中秋起義的起源。
在中秋節期間,江南的民俗也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節愛吃月餅,壹定要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應該是在肉桂香的時候上市的,肥而不膩,味道鮮美。喝完酒後,必須吃壹小塊糖芋頭,並將其與肉桂果肉壹起倒入。美景不言而喻。“桂漿”因屈原《楚辭·少司命》和“扶北閉關飲桂漿”而得名。肉桂果肉是壹種桂花,在中秋節前後采摘,用糖和酸梅腌制。江南女子善於把詩詞歌賦變成餐桌上的佳肴。南京人與家人壹起賞月,這被稱為“慶祝團圓”,集體坐著喝酒被稱為“滿月”,在市場上旅行被稱為“漫步月球”。
明初,南京有壹座賞月樓和壹座戲月橋。清代在獅山下建了壹座觀月樓,都是供人們賞月的,玩賞月橋的人最多。當明月高掛時,人們壹起爬上月亮塔,玩月亮橋,壹起欣賞玉兔。“打月橋”位於秦淮河畔,夫子廟旁邊,是名妓馬湘蘭的府邸。這壹天晚上,學者們聚集在橋上吹笛唱歌,追憶牛渚與月亮玩耍並對著月亮寫詩,因此被稱為玩月橋。明朝滅亡後,逐漸衰落,後人有詩雲:“風流南宋已盡,留西風長板橋,但我記得坐在玉人橋上,在月光下教吹笛子。”長板橋,原月亮橋。近年來,南京夫子廟進行了修繕,修復了明清時期的壹些亭臺樓閣,並疏浚了河道。直到中秋節,妳可以壹起享受玩月亮的樂趣。
在江蘇省無錫縣,中秋節晚上燒香是必要的。香桶周圍貼有紗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