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的學生,無論在學校,家庭還是社會, 相當部分學生在學習、生活上表現出明顯的依賴、等待等惰性,生存意識淡薄,生存的能力較差,我認為造成這壹現象的原因有三個:
第壹是學校教育方面的失誤。長期以來,重智輕德,重應試教育輕素質教育的現象較普通。
第二是學生認識上的偏差。學習方面,有的學生認為按時上課、按時完成作業就行了;有的學生認為自己學習好就行了,沒有時間去管別人;有的學生認為學習不好不要緊,只要聽老師的話就行了。生活方面,有的學生認為自己還小,大人照顧自己是應該的;有的學生認為自己只要學習好就行了,家務活不必管;有的則認為這些事情實在太簡單了,長大了就自然會。
第三是家庭教育的誤區。許多家長望子成龍心切,總認為孩子好好讀書,將來考上大學就行了,在家裏包辦所有的家務甚至孩子力所能及的簡單家務勞動,從而造成了學生的依賴心理。
針對以上原因,我們要結合學科特點,采用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生存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二、探索教學中培養學生生存能力的路途
1、制定各年級的教育內容,明確目標。
要求低年級要學會洗手、洗腳、洗臉、刷牙、剪指甲、能穿衣服、脫衣服、洗紅領巾等,初步搞好個人衛生,會整理保管自己的學習用品,盡量做到上學不用家長接送;中年級學生能自己洗澡、洗頭、梳頭,學會洗小件衣服,學會使用針線釘鈕扣等,能註意保持學習用品整齊、美觀,能主動幫助學習、生活有困難的同學;高年級學生能幫父母做壹些簡單的家務,在學習上互幫互學,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2、加強勞動課課堂教學。
我們的勞動課以《綜合實踐》教材為主,同時根據學生特點,增加培養學生自理能力和家務勞動能力的內容。例如:洗衣機、電視機、電飯煲等現代生活用品已進入千家萬戶,我們要利用勞動課教學生正確使用這些電器的方法,要求學生回家試做。
為了激發學生對勞動的興趣,我們可以舉行勞動技能比賽,如:我有壹雙靈巧的手、我是媽媽的好幫手、小廚師等,還可以舉辦手工作品的展覽,並邀請學生家長來學校觀看孩子們的比賽、作品。
3、充分利用各科教材對學生進行生存教育。
生存教育不僅僅要培養學生的生存意識,還要培養學生怎樣去生存。我們學校把社會與品德課本中《小小壹粒米》,語文課本中《最佳路徑》、《走,我們去植樹》、《大自然中的指南針》等課文制成課件,組織學生觀看,使他們懂得,無論從事何種職業,都是為人民服務,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壹滴水,壹粒米,壹分錢雖不起眼,可積少成多也能辦大事,從而懂得珍惜勞動成果,如果在生活中,遇到迷路這壹情況,可借助課文中的方法去求生存。
4、在興趣活動和公益服務中對學生進行生存教育。
學校可以成立壹些興趣小組,如美術小組、電腦小組、書法小組等,這些興趣小組定期開展活動,不僅使學生掌握了壹些簡單的現代工具的使用方法,也初步領略到只有科技進步,才能提高勞動生產力,進而樹立壹定要好好學習,長大成為壹名現代化的人才的理想。學校還可以經常組織中高年級學生幫助烈軍屬及孤寡老人幹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和各項公益活動。
實踐證明,學生進行上述社會的長期訓練和教育,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素質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加強生存教育,對於學生學會生存實在是十分必要,為了孩子成人、成才,我們必須加強生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