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畬鄉煙火氣溫州平陽青街驚艷妳的假日時光

畬鄉煙火氣溫州平陽青街驚艷妳的假日時光

這個季節的平陽每壹處都是風景,特別是在暄氣已無、秋意漸濃的時節,想要出遊的心已經按捺不住了如果妳還沒有選好目的地,那麽,和我們壹起走壹趟青街吧!

“青街竹,順溪屋”走進平陽青街身處在綿延的竹海中,感受被綠色包圍的感覺;聽著潺潺的溪流,可以盡量放慢腳步安安靜靜地呼吸~

雙合殿

青街的雙合殿,原是鄉紳李世南修建,自道光以來已名聞遐邇,雙合殿面對月山,背倚筆架山,門臨睦源水,仿明清七彩鬥拱,重檐歇山頂琉璃作二層石柱木架,飛檐翹角,金龍蟠柱,精雕細琢

廊橋

夜裏的青街有溫柔也有璀璨,就像穿越了千年的唐宋,廊橋流水、亭臺樓閣都映襯著絢麗的霓虹、鐘靈毓秀、流光溢彩,處處風景如畫

睦源橋

睦源橋位於青街畬族鄉青街村東北角,跨睦源溪而得名。此地系三溪匯合之口,壹溪來自東南的南網山;壹溪來自正南的騰_山;壹溪來自西北的睦源嶺。三溪匯集橋下,向東北出青街溪,睦源橋也因此成為青街通往外界的交通樞紐:過橋往南可達蒼南,西去是泰順,向東走則是平陽縣城的方向。

李氏大屋

李氏大屋,坐西北朝東南,前後兩進,並設廂房,均二層重檐,為合院式木構建築。通面闊40米,通進深36米,兩廳均為九間,兩廳與廂房以回廊貫通,二層回廊設美人靠,梁架均為擡梁穿鬥混合,懸山頂。

畬族婚假

畬族婚俗實行壹夫壹妻制,初時實行族內遠房成婚,對歌找戀人,自許終身,後來逐漸演變為經媒人介紹,雙方同意後聘禮成婚,嫁妝是犁、耙、鋤、棕衣等帶動工具和工藝精制的竹木制品、日用家俱。婚禮儀式有攔路(門)、舉禮、喝寶塔茶、脫草鞋、借鑊、殺雞、撬蛙、對歌、對盞、留箸、留風水、行嫁、拜堂、傳代、回門等環節。

畬族竹竿舞

在有節奏、有規律的碰擊聲裏,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間,不但要敏捷地進退跳躍,而且要瀟灑自然地做各種優美的動作。當舞者靈巧地跳出竹竿時,持竿者會高聲地呼喝出“嘿!呵嘿!”場合極是豪邁灑脫,氣氛熱烈。

畬族篝火晚會

在壹個微風習習的夜晚,可以在青街壹起圍著火堆盡情跳舞,可以在大自然的懷抱中任意嬉戲,可以向朋友盡情傾訴生活瑣事,在這個怡人的夜晚裏,都可以盡情的放松妳的身心,拋開瑣碎的思緒,投入這場供篝火晚會的氛圍裏。

壹年四季在青街,都能愜意舒適地遊玩

畬族“三月三”

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青街鄉在九岱村、王神洞村都會舉辦“三月三”畬族風情旅遊節,畬民們歡聚壹起,壹起歡慶壹起歌舞,市民遊客可以來這裏吃百家宴、品筍宴、看畬族婚嫁、聽畬歌對唱,體驗地地道道的畬族風情。

青街漂流

每年夏天,最不能錯過的便是在青街畬族鄉東坑村體驗驚險刺激的漂流了。

青街漂流全程2.7公裏,聚泉成河的溪流,渾然天成,整段山谷落差近90米,全程大小落差不斷,漂程約50分鐘。該河道兩岸植被茂密、奇石飛瀑、山花爛漫的叢林風光,人在水中漂,如在畫中遊,既可享受澎湃刺激而又安全的漂流,又能在自然生態的環境中享受壹流水質的無窮魅力;漂過壹山又壹山,賞盡壹景又壹景,令人流連忘返。

特色美食,在青街

來青街,除了領略畬家風情還有壹件事不能少,那就是吃當地的特色美食

烏稔飯

畬家的“烏稔飯”,閩東是畬族聚居地。每年三月初三,家家戶戶煮“烏稔飯”,並饋贈漢族的親戚朋友。

青街筍

青街竹質好,以個大且壯為名,口味清甜取勝。青街竹筍產量高,四季皆出筍,初春有毛竹筍,春夏之交有金竹筍(筍鞭),夏秋有綠竹筍(馬蹄筍),寒冬臘月有冬筍。

沒有泥腥味的溪魚

青街的竹海間,遍布著許多溪流,溪裏的魚很多,溪魚家燒便成了這裏比較常見的烹飪方式,將洗凈後的溪魚倒入油鍋,兩面煎至金黃後,再加入姜、酒等佐料,取壹瓢溪水倒入鍋中慢燉,再撒上些許蔥段即可出鍋。

由於水質清冽,溪魚沒有絲毫的泥腥味,魚肉鮮嫩、魚骨酥脆,唇齒間盡是自然的味道。

有竹香的烏米飯

來青街,熱情好客的畬族人自然是會燒制烏米飯來招待的。傳統的烏米飯由烏稔葉、糯米制作而成,香軟可口。用竹鄉的竹做成的竹筒與烏米飯的結合,造就了山野間的另壹道美食——竹筒烏米飯。

揭開鍋蓋,打開竹筒,烏米的芬芳、鹹肉的鹹香均夾雜著壹股淡淡的竹子清香,撲入鼻腔直達胃裏。烏米顆顆醇香、鹹肉肥而不膩,咀嚼間,自然的味道於口中緩緩綻放。

有甜味的竹酒

在竹資源豐富的青街,勤勞的畬族人民壹直不斷挖掘竹子的潛在價值。竹筒酒,就是把精心釀制的酒,註入健康的竹子內浸泡數月之久,任其在竹內發酵,待時機成熟再將酒抽取而出,重新註入新的竹筒進行裝瓶,便可飲用。制作完成的竹筒酒需用小木錘敲開,才能將酒倒出。藏在竹內的酒,吸收了竹體中對人體有益的竹黃酮、氨基酸、微生物和微量元素後,酒色如琥珀,入口綿甜溫和,竹味濃香,口感醇厚甘甜。

自駕攻略:溫州市區—G15沈海(甬臺溫)高速—蕭江互通—S57—水埭線—靈溪線—橋南線—青街畬族鄉

青街畬族鄉是壹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名鄉,鐘靈毓秀、崇文重教。在唐天寶年間,周氏始祖周欲納從江西饒州樂平縣遷居平陽縣睦源(今青街畬族鄉轄內),至今已有1250多年歷史。相傳到了南宋時,鄉民周八有兄長七人,皆具功名,唯其不思進取。於是嫂子們就以“如青袍加身,必青石鋪路”相激。周八不堪奚落,遂發憤圖強,高中科舉。其嫂也最終實踐了諾言,鋪設了五十丈的青石路迎其榮歸故裏,“青街”的鄉名便和這段佳話壹起流傳了下來。

青街畬族鄉於1984年成立民族鄉,是浙江省十八個、溫州市七個民族鄉鎮之壹。青街位於平陽縣西南部山區,與蒼南縣玉蒼山景區接壤,為南雁蕩山國家風景名勝區的組成部分,是聞名遐邇的竹鄉和縣內唯壹少數民族鄉。境內由山、水、竹、古樹、名木構成自然景觀風貌;由古街、古屋、古廊橋、古碇步構成鄉村聚落風貌;由畬族民俗風情構成人文景觀風貌。以“自然風光旖旎、民俗風情濃郁、文化積澱深厚、毛竹遠近聞名”著稱,享有“竹海畬鄉,生態家園”的美譽。

平陽青街,深坳裏的壹座古鄉鎮,這裏的每壹處都在綿延的群山裏,潺潺的溪流中,安安靜靜地呼吸。街頭集聚著池氏、李氏等漢族人家,山間散居著壹個古老淳樸的民族——畬族。壹條叫青街溪的溪流從鄉裏流過,流得悠悠緩緩,慢條斯理。這裏的每壹處宅院、每壹條巷陌、每壹座古橋都流淌著千年畬家人的情意,透著浙南山鄉特有的純凈。

青街畬族鄉是畬漢混居的傳統鄉村聚落,以山、水、竹構成自然景觀風貌,以古街、古建築構成鄉村聚落風貌,以畬族民俗風情構成人文景觀風貌,展示了青街畬、竹、古的旅遊資源,現有李氏大房、二房、池氏大屋、水尾池氏二房等多處古宅,連同古廊橋、古碇步、古河埠等遺存。

其中李氏大屋和池氏大屋都有近300年的歷史,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進九間合院式的李氏大屋氣勢恢宏,池氏大屋以木刻花雕著名,無木不雕,被專家譽為“堪與北京四合院、徽州古民居和蘇州園林相提並論”的“明清時期民間木雕工藝美術館”;睦源古廊橋以其獨特造型被載入世界廊橋名錄,古人詩雲“四面環水,三水匯源,白石望月,玉帶盤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