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求作文,故事內容在知道搜索未解決問題搜索內容是:餐桌上的語文 第壹個就是我的問題!懸賞金40! 謝謝了~

求作文,故事內容在知道搜索未解決問題搜索內容是:餐桌上的語文 第壹個就是我的問題!懸賞金40! 謝謝了~

生活中的語文 (可刪掉幾段哈,加油哦)

生活在這個地大物博的國家,我們感到很自豪。五千年絢麗燦爛的文化文明,離不開我們的母親河。偉大的母親河養育了我們華夏民族子嗣後代。這條河哺育著沿岸的人民,讓他們過上了幸福生活。然而居於黃河源頭的青海人民在飲食習慣和飲食種類上卻有著與其他地方的不同。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青海是我國西部省份,因青海湖而得名。黃河河谷是主要農業區,盛產春小麥、蠶豆(當地叫“大豆”)、青稞、洋芋(土豆)、油菜籽等農作物。青海各民族在長期的演變過程中,飲食習俗也有了各自不同的特點。我們這裏的傳統主食為白面制品,有饅頭、餃子、包子、烙餅、釀皮子等各種花樣,其食法與陜西,甘肅等地接近,口味偏於酸辣。青海的面食方面可謂花樣眾多,有面片、寸寸面、旗花面、拉面、幹拌、雜醬面、臊子面、雜面巴烙、豆面攪團、豆面散飯、搓魚兒(用青稞面和成面團,然後每揪壹小塊指頭大小的面團,搓成中間稍粗兩頭尖細的面條,約兩寸長,形似小魚兒)、破布衫(青稞面和成面團然後搟成薄片,揪成任意形狀,大小跟面片差不多,只是形狀沒有面片那樣有規則,因為青稞面沒有面筋,面實在不筋鬥)、板凳腿(用青稞面和成,搟成比較厚的面餅,再切成寬約0.5-1厘米,長約兩寸的面條狀,俗稱“板凳腿”,其實只是比寸寸面顯得笨壹些而已)。。。。。。。

最有特色的是當地的揪面片兒。青海人揪面片的技術很高,站的離鍋遠遠的,揪出的面片不斷的拋入沸水中,其速度可與山西刀削面高手相媲美,而且面片的大小、薄厚也很均勻。看看高明的廚師下面片真可算是壹道景致!這裏羊肉面片風味獨特,食後令人難忘。

最令人難忘的是餐桌上的饃饃,其種類也很繁多:饅頭、花卷、饊子、油條、麻花、狗澆尿(烙的很薄的餅子,油油的,香脆可口)、焜鍋(俗稱“鍋盔”,烙的很厚很大,外酥香,內松軟可口,耐存放。適於外出打工的人帶。)平時食用這種焜鍋,或者家裏來客人了,我曾常常把鍋盔切成四五厘米寬的長條兒像搭積木壹樣的擺起來,放在碟子裏,擺在餐桌上煞是好看,讓人很有食欲。

最讓人憶苦思甜的是洋芋,可以說是青海人的救命飯。過去生活困頓,有些人家實在沒吃的了,壹天三餐以洋芋充饑。這讓我想起了小時候聽過的壹個笑話:那時是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每戶農家住壹兩個知青。壹位知青說:我在房東家早上吃的是“羊”,中午是“魚”,晚上是“蛋”。另外的其他知青甚是羨慕他的生活條件好,而結果呢,他的壹日三餐是:早晨炒洋芋,中午煮洋芋,晚上雜面巴烙裏下洋芋疙瘩,合起來就是洋芋蛋,而別人當成了“羊魚蛋”。

壹方水土養壹方人。不同的生活環境有不同的生活習慣和食材,自然會孕育出不同的飲食文化。

青海地處高寒,人們習慣以酒為伴,尤其是壹年壹度的春節,別有壹番酒趣。青海人常說:“酒是先行官,萬事它為先”。說是酒與禮儀是同在的,“桌上無酒缺禮儀”,缺了酒,改行的規程沒法行;缺了酒,該說的話兒沒法說。青海是青稞酒的故鄉,青稞酒產於互助縣威遠鎮,不禁想起這樣壹句贊美語:“龍王仙丹育青稞,王母玉液釀美酒”。足見青稞酒的香醇芬芳,獨特韻味。俗話說:好酒賣深巷,顧客喜迎門。威遠鎮出好酒,自然威名遠揚,這名聲就好比青稞酒的香醇,香飄四溢。周圍近千百裏地方的酒商聞著青稞酒香紛至沓來,馱運到各個地方去出售。

說起酒,自然要說到青海人的喝酒猜拳,這裏面還包含壹定的文化哩。就說說很早以前聽過的喝酒唱的曲兒:壹個(嘛就)麻雀壹(呀嘛)壹個頭呀啊,兩只眼睛明(呀嘛)明丟丟,兩個爪爪站(呀嘛)站墻頭呀啊,壹個尾巴丟在個後呀頭。。。。。。呵呵,這曲兒還有那麽壹點點押韻的味兒。酒至半酣,邊喝邊唱,甚是熱鬧。先前我也不明白他們口中喊的和手上出的拳的大小,經詢問解釋,後來才知道這酒令中也有代表字和詞的:壹心敬妳,哥倆好,三星高照,四季發財,五魁首,六六大順,七巧鵲兒探梅,八福長壽,九(酒)是好酒,十滿堂。不過這猜拳中的奧妙我還是懵懵懂懂。

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本地飲食與其他地方的差異各有各的艷麗和風韻,願我們的飲食文化如同青稞酒湧出仙露瓊漿,馥郁芳醇,經久不絕,也為中國文化增添幾分絢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