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菜的取名的規則 中國菜怎麽取名
中國菜的取名就大為不同,多彩多姿,不但用寫實主義的手法,也用浪漫主義的筆調;不但有政治、歷史、地理的背景,也有神話、民俗、傳說的情趣。中國菜的取名已經不再是壹個單純商品的標簽,而是在實體中混合著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結晶品,甚至在它的背後,還可以抽取出千絲萬縷可歌可泣、今愁古恨的情愫和詩篇。當然,中國菜用寫實手法來命名的仍然占多數,“檸檬雞片”、“滑溜裏脊”、“蔥烤排骨”、“幹煎黃魚”等,都屬於這壹類。以寫意手法命名的,則有“龍虎會”、“鳳爪龍衣”、“獅子頭”、“佛跳墻”、“夏賞荷香”(鮮蓮鴨羹)、“燕子歸巢”、“全家福”等等,這壹類命名也多不勝枚舉。以人物命名的菜式,如“東坡肉”、“宋嫂魚羹”、“宮保雞丁”、“李鴻章雜燴”、“麻婆豆腐”、“左公雞”、“組庵魚翅”(湖南美食家譚延闿家廚所烹調的菜式,譚延闿別號組庵)等。以神話、傳說、民俗命名的,如“鴻門宴”(蟹黃燕窩)、“哪咤童雞”、“鯉魚跳龍門”、“桃園三結義”、“蒓羹鱸燴”等等。當然,這些詩情畫意的命名,西方人士很難理解和欣賞。因為罕有生花妙筆能將這些東方情趣和意境,譯成異邦的文字,傳達到壹個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外籍人士的腦中,而引起他們的***鳴。日本人在這方面就占了不少便宜。據說東京銀座“亞壽多”大酒樓的日本大師傅在欣賞中國菜式色、香、味三絕之余,對中國菜的取名也大為傾倒。為了使中國菜名的情趣流傳到海外,翻譯的工作實在是很重要的。寫實菜名的翻譯,比較容易。“蔥爆牛肉”譯為“Seallios Blasted Beef Slices”或“Stir——Fired Beef With Green Onions”“回鍋肉”譯為“Twice——CookedPork”等等,都是沒有什麽可說的。寫意的菜名,就要多費壹些斟酌的工夫。“獅子頭”,有人直譯為“Lionhead”,但是必須說明這是大肉圓,否則會令洋人大吃壹驚,以為中國人的確是無所不吃,連“龐然大物”獅子的頭顱也搬上餐桌。如譯為“Stewedpork Ball in Casserole”意思是到了家,但又失去了原文的趣味。至於壹些以人物命名的菜,也不是很容易翻譯的。“麻婆豆腐”在有的英文菜譜中,被很忠實地譯為“Pock——Marked Grandma’s Bean Curd”,但是,如果老外要打破沙鍋問到底,這個“麻臉的老祖母”到底是怎麽壹回事,那恐怕就要費壹番口舌了。因此,有的餐館的菜單中,幹脆譯為“Mapo Curd”,不過,也都是只傳達簡單的概念,沒有再現原文的風韻。另外,在美國的中餐館,是廣東人打頭陣的。因此,有些菜式,是按廣東方言翻譯的。例如,“蘑菇雞片”,譯為Moo goo Gaipan”這種音譯,不是人人可以理解的。就連廣東省以外的中國人,恐怕也猜不透“蘑菇蓋盤”為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