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豬肉脯
潮州肉脯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據考證,潮州首個制作肉脯的是府城商人黃宏海。黃宏海生於19世紀70年代末,10多歲就到廣州祥興臘味店當學徒。憑著他的聰穎好學,不出兩年,就從師傅那裏學到了臘味、肉脯的制作工藝。清光緒24年(1898年),黃宏海辭去祥興學徒的工作,返回家鄉潮州,因陋就簡,在家裏辦起臘味肉脯家庭作坊,手工制作香腸、肉脯。
3、蠔烙
蠔烙是潮州久負盛名的傳統民間小食。蠔烙實際即是蠔煎,因為潮州的“烙”,實際即是潮菜烹調方法中的“煎”。蠔烙這款傳統潮州小食,歷史十分悠久,在清代末年,潮州城鎮各地,制作蠔烙的小食攤已經十分普遍。
4、糯米豬腸
糯米豬腸為潮州傳統民間小食,歷史悠久。 糯米豬腸的取才考究,制法別致。需要用到的豬腸需是直徑約為3-4厘米的豬腸中段,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細,還要用鹽、食用純堿等反復搓洗至幹凈無異味。裏面的餡則要用生糯米放水中浸3小時,豬五花肉、水發香菇、蝦米、蓮子全部切成小粒,和糯米壹起拌勻,調入醬油、味精、胡椒粉等。 把煮熟的糯米豬腸橫切成壹小片壹小片,就可以拼出壹個十分好看的拼盤。吃時再醮上紅鼓油就能讓人更加的回味無窮了。
5、手捶牛肉丸
手捶牛肉丸是潮州最為普遍及大眾化的民間小食,它既可作為點心小食,又可作為壹道湯菜上筵席。潮州手捶牛肉丸,從歷史上來說,應該是起源於客家。因為廣東客家地區山地多,飼養黃牛、水牛非常普遍,所以客家經常以牛肉作為日常食用的肉類,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客家人逐漸摸索出,將牛肉制成牛肉丸來食用這種形式。
6、春餅
春餅作為潮州傳統名小食,是由潮州古代民間小食演變過來的。清代以前,在潮州大街小巷盛行著壹種小食——薄餅卷炸蝦,即用薄餅皮卷著炸香的小蝦,醮著甜醬吃,這種小食主要是路邊的小攤賣給小孩吃。
7、豬腳圈
豬腳圈實際上是壹種油炸的粿類小食,是潮州頗具特色的壹款小食。壹般豬腳圈均是賣小食的攤主,在路旁支起爐架,放上鍋,邊制炸邊出賣。
制作豬腳圈需要有特制的工具,壹根鐵柄,壹頭焊上壹個直徑8厘米,高1.5厘米的圓鐵盞。豬腳圈需用到的材料有芋切成丁(生的芋丁也可以,但蒸熟的芋丁更香)、煮熟的紅豆、生蔥珠、五香粉、精鹽,還有主料粳米粉和木薯粉加水調成的粉漿。當在油鍋中浸炸至金黃色時,倒出即成。豬腳圈味道、口感香脆,是潮州小孩特喜愛的壹款小食。因其呈圓圈,狀為從豬蹄上切下來,故人們美其名為豬腳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