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闊的湖面上,妳可以看到三座像烏龜壹樣重的山。“太湖佳地”牌樓原為“衡雲山莊”門樓,始建於1931。它具有古典結構,北方風格,鬥拱連接,玻璃屋頂和飛檐。1975年,根據郭沫若的詩,收藏了他的手跡。牌樓右側有壹磚砌牌坊,正面和背面均有“利”和“趣”的磚雕。在1934之前,黿頭渚要在這裏乘坐渡船,渡船停靠在這裏,因此被稱為“麗舍”。渡船會把遊客送到這裏,如果妳不知道“桃花源”在哪裏,妳必須“打聽”。進入牌樓,站在墻上,用鳳凰戴牡丹裝飾。墻後臨水建有“漢萬軒”水榭,亭內掛有乾隆題寫的《湖山圖》。長春橋位於漢灣軒和江雪軒的壹池之隔,橋的前後與太湖相隔。橋是拱形的,就像頤和園中的玉帶橋壹樣,橋洞是圓的。湖堤引進日本野生日本櫻花已有60多年歷史。
長春橋朝前,有半暴露在水中的古建築。劇名是《江雪軒》,和韓萬軒演對手戲。“景區”牌樓矗立在長春橋旁的碼頭上,面朝太湖,有拱形飛檐,古樸典雅。背額“衡雲山莊”。該地區是太湖的古稱;衡雲山莊是公園的原名。牌坊前,湖石巍然屹立,形似迎客弓。王的“把飛機忘在這裏”也刻在旅行前,以表明遊客來到這裏時是超然的。蓮藕建於1931年前,因女詞人李清照的壹句“萬行歸船晚,誤入蓮藕中”而得名。在壹個大湖的倒影下,蜿蜒的小溪和蜿蜒的小橋幹凈而有趣。它的前面有壹個方形的亭子,位於荷花之間,因此亭子上掛著“深蓮”的牌匾。亭北是清風峪。四面環水,地上有五個宮殿式的神龕,以前是楊的祠堂。堂額“清芬”,為李苦禪重書。兩邊,有安徽人賴少其寫的《湖闊魚龍躍》壹書;殷珊草香”對聯。
堂上掛著張的《湖光山色春深》壹額。武中奇書孫寶琦聯兩邊:愛鷗者無猜,四面誰主;當妳生活在和平中時,妳會忘記所有湖裏的機器。大殿前立著壹座湖石,亭亭玉立。如果臉上刷上輕紗,身上披上蟬翼,更是引人入勝。對面有“荊襄水岸”和“牡丹塢”。這裏的建築密密麻麻,濃淡適宜。遊客們觀察了廣闊而壯麗的太湖,發現了這樣壹個安靜的古典園林社區,他們感到很安心。黿頭渚是觀賞太湖景觀組合的最佳地點。清風山的壹脈從山上蜿蜒而下,延伸到太湖的洪濤中。被神化的珠頭巨石三面環湖,挺立於海浪之上,展現了壹條栩栩如生的大鯢,在清澈的水中昂首挺胸,英姿颯爽。黿頭渚有壹座燈塔,危險地矗立在湖邊。重檐琉璃瓦頂和金山石材貼面,高度為13.1米,不僅可以導航,還可以點綴風景。黿頭渚石刻矗立在燈塔後面,高2米多。正面刻有“黿頭渚”二字,為光緒年間無錫舉人秦敦實所書。
背面“綿竹春濤”題詞為晚清狀元劉春林所書,毀於“十年動亂”。采風結束後,唐拓為“花寺”題聯句:“春滿燕國,天教繽紛,皆歸主人;石頭上鐫刻著“朱蕓濤聲依舊,十洲三島勝似陸,神仙同在”的“朱蕓春濤”二字在黿頭渚上還有壹座八角形的“韓旭亭”,亭內有壹塊匾,上面寫有清陳所書1919。衡雲石墻就在壹個天然大水灣的涵亭下。在這裏,湖灘的懸崖上,石墻排列,怪石令人昏昏欲睡;湖的下部充滿了波浪,古人稱贊它為“壹千美元可以買到太湖石,但很難買斷這幾千英尺”。明朝末年,林東黨領袖高攀龍隱居蠡湖。他經常在蠡湖的沙灘上跺腳,意思是“波濤洶湧,水很渾濁,妳可以踹我的腳”。抗日戰爭勝利時,無錫人朱在石碑上書寫了八個大字,表達了他對林東黨員高風亮節的欽佩之情。“橫雲”“寶雲五嶽”摩崖石刻為清末無錫縣令廖倫所書。
1895年春天,廖倫和朋友在這裏劃船。他覺得這個地方很宏偉,他高興地在巖壁上題寫了壹本書,這本書像母親壹樣孕育了江浙人民。山坡上有壹個“夏柒亭”,它是方形的,直立在懸崖上。有壹塊由楊壽梅雕刻的“夏柒亭”和壹個由林散之題寫的1990亭。澄蘭堂位於崇山山脈中段。它建於1931年。它的建築像壹座宋代和明代的宮殿,有五個房間寬,氣勢宏偉。“澄蘭堂”匾為清末無錫人華世奎所書;Nave的“自然圖片”是譚澤寫的。大殿之下,有“震澤神宇”,它由青銅鑄造而成,高1.3米,長1.7米,重700公斤。因為時間有限,山頂的福田寺沒有時間上去。有點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