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代觀點概述
古希臘人對神話和歷史並不明確地界定。在他們看來,神話即“古史”。神話塑造了壹個洪荒初辟的創世時代;壹個神人同樂的“黃金時代”;壹個神人分離但仍交往密切的“英雄時代”;壹個介於神人之間的高貴正直的“英雄種族”。歷史時期的希臘人以“英雄”為先祖,以其非凡的業績為“古史”。傳承“古史”--神話是詩人和史家的***同責任。為了使神話更像“古史”,古希臘人有意無意地將神話歷史化、合理化、世俗化;盡量減少神話中超自然的神異成分;使“英雄”的世界更接近現實的人的世界。希臘英雄神話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都很具體;系統的譜系編排和神話的編年意識更增強了神話作為“古史”的可信性和歷史感。公元前3世紀,
希臘作家歐赫墨羅斯將神話中的神祗也看作真實的歷史人物,認為神是古昔的君主、偉人,因其對人類的巨大貢獻而被後人緬懷,被神化為神。神話是喬裝改扮的歷史。歐氏的觀點顯然比神話和“古史”渾然不分的看法邁進了壹大步。
在中世紀,歐赫墨羅斯主義壹直保持著強勁的影響,因為基督教的神學家們正可利用這壹學說證明古代異教諸神的虛妄性;而古典文化的愛好者們則希望從美麗動人的神話故事中發現希臘古史的線索。神話或被看作偽裝的歷史,或被解釋為道德哲理的隱喻,這壹直是中世紀神話研究的主流。
二 近代古典史家對神話的態度
從18世紀啟蒙時代起,科學和理性精神逐漸主宰了古典史學的研究。冷靜的史學家寧肯對古典神話的歷史真實性持懷疑、批判和不可知論的態度。近代羅馬史家B·G·尼布爾(1776-1831年)、G·L·劉易斯(1806-1863年)都對古羅馬早期傳說歷史的可靠性提出質疑,並進行了批判和辨偽工作;T·蒙森(1817-1903
年)在編寫古羅馬史時幹脆避開有爭議的神話內容。(註:(美)J·W·湯普森:《歷史著作史》(漢譯本),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第3分冊下卷,第209-210頁;第4分冊下卷,第671-672頁。)對神話構建的希臘“古史”,英國著名的希臘史家G·格羅特(1794-1871
年)的觀點最有代表性:他拒絕把希臘神話當信史看待,認為“公元前776
年之前希臘的大量事件無論在歷史和年代上都不能復原”,聲稱“在希臘傳說的詩歌中列出年代的特定人物和事件,都不能認為屬於真實歷史的領域。”然而,格羅特並不否認神話反映史前希臘社會生活的價值。他說:“根據荷馬的描寫和提示,可以認為英雄時代的社會和生活方式壹般說來是能夠認識的”;古史詩“作為生活方式的圖景卻是充滿教益的”;史詩作者不能稱為歷史家,但“作為當代社會的不自覺的解說者具有極大的價值”。(註:喬治·格羅特:《希臘史》(G.
Grote, History of Greece),倫敦,1854年版, 第2卷,第47頁,79頁;第1卷序言,第14頁;第2卷,第78 頁。)
德國著名希臘史學家E·庫斯特(1814-1896
年)對神話的態度與蒙森、格羅特形成對照。“蒙森寫羅馬史時拋棄神話;格羅特不承認希臘神話是歷史證據;但庫斯特卻認為許多歷史情況可以從傳說中找到,這是因為,傳說遠非某壹個人的捏造,而是整個民族的記憶。”(註:湯普森:《歷史著作史》,第4分冊下卷,第682-683頁。)
格羅特的觀點代表了19世紀中期史學界較正統和主流的看法,與當時的學術發展水平相適應。當時考古學和社會人類學剛剛起步;古愛琴文明的遺址尚未發掘;對原始社會組織、制度、風俗和文化的研究尚不成熟。比較語言學在復原古印歐語言和文化方面有所進展,但對史前希臘史的重建貢獻甚微。史前希臘無歷史文獻可考,神話是其唯壹的線索,史前時代仍是個神秘的“神話時代”。對於受過啟蒙思想熏陶和科學訓練的近代史學家,不加批判地接受神話構建的“古史”是理性所不容的;而分析批判的能力和手段又很有限;因而常常對傳說的歷史采取回避或簡單否定的作法。神話和史前史的研究需要多學科的攜手合作。歷史家只有借鑒考古、語言、文化人類學、宗教和神話學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才有可能對史前希臘的社會歷史發展軌跡作出比較準確的描述和分析;才有可能回答神話是否反映史實,多大程度上反映史實這類棘手問題。19世紀後半期,隨著相關科學突飛猛進的發展,希臘神話和史前研究也躍上壹個新的臺階。
三 愛琴考古和語言學的突破
考古和語言學的進展,使研究神話時代的歷史成為可能。自上世紀70年代起,古愛琴文明的遺址陸續被發現,壹個早已被遺忘的上古青銅文明被考古家們展現在世人面前。這是壹個由考古實物和未釋讀的古文字構成的陌生世界,壹個“沒有釋文的畫冊”。史學家們必須面對這個新現實,同考古學家和語言學家合作,利用傳統的神話材料和科學的研究方法,作出合乎邏輯的解釋,***同填補畫冊的“釋文”。
希臘史前考古的突破歸功於壹位頗具傳奇色彩的德國商人,業余考古家H·謝裏曼(1822-1890年)。他自學成才,思想浪漫,
好古求敏,受正統史學觀點束縛較少,對荷馬史詩的歷史基礎深信不疑,達到迷信的程度。特洛伊戰爭傳說在古希臘是被當作信史的,但到了近代,不僅傳說的真實性受到質疑,特洛伊古遺址的確切地點也被淡忘。謝裏曼依靠英國學者F·卡爾沃特(1828-1908年,
曾任英國和美國駐達達尼爾海峽的外交領事)的具體幫助和先期研究成果,判定特洛伊遺址在小亞西北達達尼爾海峽附近的希薩爾利克山丘下面:並從1871年開始發掘,三易寒暑,取得令世人震驚的成果。遺址下面相互叠壓著九座古城。謝裏曼迷信神話,認定荷馬的特洛伊最古老,應埋在遺址底層:於是壹味深挖,破壞了上面很多有價值的建築文化層。在下數第二層(考古上的特洛伊Ⅲ),他發現了高大城墻、塔樓、寬街、宮殿、被火焚燒的瓦礫層以及著名的“普裏阿摩斯王的寶藏”。他自信找到了神話中被希臘遠征軍攻占並焚毀的“普裏阿摩斯城堡”,證明了荷馬史詩的歷史真實性。1876年,謝裏曼以古希臘旅行家波桑尼阿斯的遊記為指南,在殘存的邁錫尼古城堡內尋找神話人物阿伽門農王及其隨從的5座墳墓。
他果真發現了5座墓,並在墓內看到了戴金面具的阿伽門農王本人,
也證實了邁錫尼“多金”的說法並非神話虛構。1884-1885年,他與德國考古家竇波菲爾德***同發掘了神話中以“獨眼巨人墻”著稱的梯林斯古堡,為日後的進壹步發掘打下基礎。他還多次重返特洛伊遺址考察。1890年,謝裏曼逝世,他平生最大的遺憾是未能實現發掘克裏特“迷宮”的願望。
1893-1894年,竇波菲爾德發掘特洛伊遺址南翼,發現了更雄偉的城墻和塔樓,更寬敞的屋宅和街道,還有大量美尼亞陶、邁錫尼風格陶、馬骨和火焚的跡象。結論是:該建築層屬考古上的特洛伊Ⅵ,是青銅末年毀於希臘人戰火的真正特洛伊城;謝裏曼認定的特洛伊Ⅱ城早在特洛伊戰爭前千余年就已被焚毀。1932-1938年,W
·布勒根教授率美國考古隊對遺址做了更細致的發掘,結果證明,特洛伊Ⅵ城毀於地震;在Ⅵ城基礎上修復的Ⅶa城(按布勒根估計,約在1270-1240
年間)才是神話中被希臘人焚毀的真正特洛伊古城。布勒根的觀點被學術界普遍接受,獲得正統地位;但近10年來,竇波菲爾德的觀點又開始回潮,Ⅵ城毀於戰火的看法重新被認可。(註:有關特洛伊戰爭歷史真相的幾種不同解釋,可參考米凱爾·伍德:《尋找特洛伊戰爭》( Michael
Wood,InSearch of the Trojan War),倫敦,1985年版。)
自謝裏曼發掘邁錫尼城堡墓圈A的5座豎井墓後,邁錫尼考古又持續了壹個世紀之久。其間,希臘考古協會的斯塔馬塔克斯、特桑塔斯、帕帕狄米特裏歐、米倫那斯等和不列顛雅典學院的英國考古家瓦斯都作出了重要貢獻。邁錫尼城堡內的建築布局基本搞清;對城外的9
座王室圓頂墓和平民公墓、住宅也作了發掘、考察和清理;最重要的當屬城外墓圈B
的發掘,從中清理出24座豎井墓。梯林斯的發掘繼謝裏曼之後也持續了近半個世紀,直至本世紀30年代。
隨著古愛琴陶器的定年技術日趨可靠,謝裏曼早年倉促樂觀的結論被證明是錯誤的。豎井墓的年代約在公元前16世紀;而傳說的阿伽門農王,即使真有其人,也應是公元前13世紀的人物。謝裏曼在堅井墓中看到的顯然不是阿伽門農王本人,而是比阿伽門農早三四百年的邁錫尼時代早期的王公貴族們。考古揭示的邁錫尼是個強大富有、有著堅固城防和豪華宮室陵寢的大邦,這同邁錫尼稱霸全希臘的神話記憶頗相吻合。考古證實邁錫尼存在先後兩個墓葬時期(即所謂豎井墓時代和圓頂墓時代)和兩個建築時期,這同神話中邁錫尼曾先後由兩個王族統治的說法大致契合。但若詳加考證,則又矛盾百出。這說明:神話或許能反映歷史變遷的梗概,卻無法精確地復述歷史,這是考古學給我們的啟示。
四、論希臘神話的特點及其影響
希臘神話當中人性至上。以人為本是它最突出最與眾不同的部分,在希臘神話中 每個神都有自己的私心,它和壹般神話和宗教的不同,使它在人類歷史上產生了深遠 的影響。 神是人最完美的體現,神與人同壹形象,同壹性格,是人的最高典型和個性最大 的張揚放大。這是希臘宗教與其他宗教最本質的區別,神並未被抽離世俗人性,而是 人性的誇張與放大,這是壹種人類自我對人性的肯定,使得整個希臘文明都帶有人本 主義的色彩,即以人作為衡量壹切的尺度和出發點。人們認為其他生命體或者類生物 體都具有人類的情感,甚至具有自己的性格特質的壹種觀點。 希臘的神靈在肉體上和我們人壹樣,甚至在壹定意義上比我們人更發達、更美。 1、希臘神話的特點: ⒈同形 ①希臘的神之所以被崇奉為神,不是由於他道德上的崇高,甚至也不是因為他比 人更有智慧,而是因為他比人具有壹副更加健美的肉體。男神之所以為男神,是因為 他比男人更具有男性的特點;女神之所以為女神,也是因為她比女人更具有女性的特 點。正是因其美,所以人們才將其奉為神靈。 ②英雄傳說中的英雄都是神和人所生的後代,是半神半人的,具有過人的才能和 非凡的毅力。英雄傳說以不同的家族為中心形成許多系統,主要包括赫拉克利特的傳 說,忒修斯的傳說,伊阿宋的傳說等等。 ③19 世紀壹位著名的美學家丹納寫了壹本書叫《藝術哲學》,在這本書中他說: “希臘人竭力以美麗的人體為模範,結果竟奉為偶像,在地上頌之為英雄,在天上敬 之如神明。”因此,無論是希臘神話中的神明,還是希臘傳說中的英雄,都具有人的 形體,甚至比人更像人。正是由於希臘諸神在肉體上具有楷模性、典範性的特點,所 以才被人們所崇尚。 ⒉同性 ①希臘神話中的神是高度人格化的神,他們具備人類的思想感情,他們的性格也 十分鮮明。在希臘神話中神和人壹樣, 有愛,有恨,七情六欲樣樣具備,甚至好嫉 妒。比如天後赫拉,愛虛榮, 時在道德上還不如人。他們不同於人的地方就是他們 長生不死,具有無比的智慧和法力。這反映了希臘人追求光明,酷愛現實生活,以人 為本,肯定人的力量的思想。 ②希臘神話中的神祗像人壹樣,都是人格化了的形象。如天父宙斯就經常下界追 逐引誘凡間女子,而他的妻子赫拉則如同壹個妒忌心極強的女人壹樣迫害她的情敵。 但神祗和人的區別也很明顯:長生不老,可隨意變形,各具特殊本領和巨大威力,其 好惡態度對下界人類的生殺禍福起著決定作用。其中地位最顯赫的神是居住在奧林匹 斯山上的十二個主神。
2、希臘神話的影響: ⒈文藝創作的源泉。希臘神話故事經歷了豐富的時代變遷和歷史風雲,幾乎成為 希臘乃至歐洲壹切文學和藝術活動的基本素材。 它從傳說進入歌詠, 從歌詠進入故事, 從故事進入戲劇,最後進入通行全希臘的史詩,而且還在羅馬文化中生根落戶。從此 以後,它為自身尋得了進入拉丁文和古德語的渠道,成為全歐洲的文化寶藏。今天, 歐美的戲劇、詩歌和其他的文化活動都在滔滔不絕流經於世的希臘神話中汲取新的營 養,成為文藝再創造的重要源泉。 ⒉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古希臘是壹個神話王國,優美動人的 神話故事和曲折離奇的民間傳說,為古奧運會的起源蒙上壹層神秘的色彩。有關古代 奧運會的起源的傳說有很多,最主要的有以下兩種:壹是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是為祭 祀宙斯而定期舉行的體育競技活動。另壹種傳說與宙斯的兒子赫拉克勒斯有關。 ⒊建築風格的影響。古希臘人的生活受控於宗教,所以理所當然的,古希臘的建 築最大的最漂亮的都非希臘神殿莫屬。古希臘人認為,神也是人,只是神比普通人更 加完美。呈現出希臘神殿建築總的風格是莊重典雅,具有和諧、壯麗、崇高的美。這 些風格特點在各個方面都有鮮明的表現。雕刻藝術、建築風格在神話的背景下極度發 達。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洛可可時期還是集體主義時期都可見到希臘語匯的 再現。古羅馬的建築受古希臘建築影響最深,羅馬時期還發展出了自己的壹種混合柱 式,來源都取自於希臘柱式。 壹座座古老的雕塑代表著完美的黃金分割比例和人體美的典範;壹個個經久不衰 的神話故事讓我們入迷;壹個個如雷貫耳的名字至今仍被我們尊為“大師”。時隔千年, 希臘的文化經過希臘化的時代,文藝復興,乃至今日還對我們產生影響,在許多學科 領域,我們還在用希臘的語言來思考和交流,希臘始終是“美”、“和諧”的代名詞;希 臘,是永恒的世界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