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這種老北京面食,比面條和疙瘩湯都好吃,壹次吃3碗,越吃越過癮

這種老北京面食,比面條和疙瘩湯都好吃,壹次吃3碗,越吃越過癮

說起老北京的面食,妳壹定會脫口而出地說出炸醬面和疙瘩湯,不要忘了:撥魚兒也是老北京的壹道地道面食。撥魚兒也稱為“面魚兒”或“剔尖兒”,源自山西省晉中壹帶的地方傳統經典面食。因為面的形狀是二頭細窄,中間寬厚,整體又有些圓滑的樣子,在湯裏煮的時就象壹條條的小魚,而且制作的時候是用筷子把“小魚”撥到湯中,所以形象地稱其為“ 撥魚兒 ”。傳說它的起源故事是這樣的:

李世民的皇妹—八姑,赴綿山誦經修行,為鄉民采藥醫病。壹日,八姑為壹患病老嫗配藥、做飯。和面時,軟了加面,硬了加水,最後還是將面和得稀軟。眼看鍋中水開,八姑急中生智,隨手拿起壹塊木板,將軟面團放於板上,用壹根筷子試著往開水鍋中撥,竟撥出了壹根根面條。煮熟盛碗老嫗吃得上口,就問:“孩子,這叫什麽?”八姑將“這”誤聽為“妳”字,脫口說:“叫八姑。”老嫗誤聽為“撥股”,從此就有了“撥股”面,就是最早的剔尖。後來剔尖漸漸流傳開來,用筷子剔撥,面呈魚形,又稱“撥魚兒”,而二頭又尖,又稱剔尖兒”。

有人稱“撥魚兒”有些久遠又陌生,除了飯館,好象很少有人願意做了,仿佛是姥姥家才會做的美食,媽媽輩兒的人也就做做疙瘩湯了,其實也不盡然,對於美食的流傳,只要有影響,有食客,有念想,總有人在某壹天會想起它。現在的我們,每天總是處於忙碌狀態,下班回家時特別期待廚房裏有個機器人聽從自己的指令,不壹會兒就把美食呈上來,因此,與和面、揉面、發面…等復雜的、需要時間和精力的面點制作在平日的廚房裏仿佛有些不受菜將軍的待見,但可是然而but, “撥魚兒”可是制作簡單又食之美味的,小龜今天重新將其面呈大家,也是希望不要把這個美食忘記了。

下面小龜就來介紹下“撥魚兒”的家庭做法,好這壹口的妳壹起來試試吧!

原料:面粉,西紅柿,菠菜,雞蛋,蔥,香菜,醬油、香油、食鹽適量

制作方法:

步驟1:準備配菜。西紅柿、菠菜、香菜洗凈後,西紅柿去皮切成丁,菠菜切成小段,香菜切成末,蔥切成蔥花,雞蛋打在碗中備用。

步驟2:制作湯底。火上坐鍋,熱鍋涼油,油熱後下入蔥花,炒出香味後,倒入西紅柿丁翻炒,炒出汁水後,加入少許醬油調味增色,攪拌均勻,然後加入清水,蓋上鍋蓋,待其煮開。

步驟3:制作面糊。碗中倒入二小碗面粉,然後少量慢慢地加入壹小碗清水,邊加水加用筷子朝壹個方向不停地攪動面粉,直至攪成壹個成型且有勁的面糊,拔出筷子的時候會感覺有些費力。

步驟4:撥魚兒。鍋中水開後,轉中小火,左手端面糊的碗,將碗向鍋邊稍傾斜,用筷子在碗裏將最邊緣、仿佛要流出來的面糊部分稍加用力且快速的撥進鍋裏。[此步註意:在撥魚兒的時候,要時常用筷子攪動下鍋底,以防撥魚兒相互粘連或者粘在鍋底。]

步驟5:煮撥魚兒。將面糊都變成撥魚兒撥至鍋裏後,將火稍稍調大,用勺子沿鍋沿壹圈攪動撥魚兒以免其粘至鍋底,煮三分鐘,然後加入菠菜。

步驟6:淋雞蛋液。等鍋中的撥魚兒都浮起來後,將雞蛋液淋進鍋中,再加入少量食鹽,攪拌均勻後,盛出裝碗,吃前再淋上少許香油,撒上香菜末。

1:做“撥魚兒”的關鍵就是調面糊,面糊稀了魚兒會軟趴趴糊乎乎的不成形,稠了魚兒會直挺挺地看著沒有靈氣,所以加水攪拌時要少量逐次加入,而且邊加邊攪拌,用筷子朝壹個方向不停地攪動面粉,直至沒有面疙瘩、攪成壹個成型且有勁的面糊。壹般來說,面粉與水的比例為2:1左右的稀稠度較為合適。

2:右手拿筷子撥魚兒的時候,筷子比較容易和面糊粘連,這時妳只需用筷子在面湯裏蘸壹下,再撥面糊就不會粘筷子了,如此重復即可。重要的壹點是:用筷子撥的時候要幹凈利索快,越慢面糊越粘,越愛粘筷子。

3:配菜的選擇按自己的喜好就可以,除了西紅柿、菠菜,還可以用土豆、胡蘿蔔、木耳,青椒等等。

4:不同的做法:小龜的做法是湯面壹鍋出,講究的朋友,可以先做些鹵子/澆頭,再單獨煮撥魚兒,然後將撥魚兒盛在碗裏,澆上鹵子再吃。

“撥魚兒”吃起來香滑勁道,易於消化,與配菜壹起吃非常爽口,吃的時候還可以加些醋、腌韭菜花、辣椒油、臘八蒜等等,喜歡花樣的妳還可以用菠菜汁、胡蘿蔔汁或者其他果蔬汁來做面糊,撥出來的小魚兒好看又有營養。(即使妳在做撥魚的時候並不熟練,有“大魚小魚亂入鍋”的感覺,但我相信絲毫不會影響妳愛吃它們的樣子。)

每天的柴米油鹽讓我們對瑣碎繁雜的廚事早就沒有了“若如初見”的感覺,但可是然而but,“不計得失、渾然忘我、樂在其中”依然是我們每天的不懈追求。我是趴窗看雨的小龜,愛生活、愛美食,和妳壹起分享食物的美味和故事,喜歡我就~關註!~點贊!~支持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