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上杭風味小吃兜湯是什麽味道

上杭風味小吃兜湯是什麽味道

兜湯哩

“兜湯哩”是長汀的熱湯類傳統小吃,有豬肉兜湯、魚肉兜湯、雞肉兜湯等。“兜湯哩”是“端肉湯”的意思。

[特色]湯熱肉嫩,清香可口。

兜湯,客家話的本意是端在手上的肉湯。兜湯,是客家人的壹種再普通不過的湯,它不是主食,更恰切地說是壹種點心,很便宜的小

食。

兜湯的制作很簡單又很有講究,主要有“豬兜”和“牛兜”兩種,豬兜,取上等豬瘦肉,切成指頭大小,采用橫切法,切斷肉纖維。將切好的瘦肉拌入食鹽、味精、醬油和香油,用手抓勻後下芡粉。芡粉為地瓜粉,適量撒入豬肉裏,用雙手用力搓勻,直到將芡粉深深芡入豬肉纖維內為止。煮“豬兜”用滾水,將搓好芡粉的肉放入翻滾的水裏,水再開壹次就好了,將火撤去不能再煮,否則就不脆嫩了。當然,水裏有鹽、味精和魷魚、墨魚、麻油、蔥末。牛兜的制作工藝與豬兜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可以壹煮再煮,直到煮爛為止,牛肉也不壹定是上等牛肉。

清早吃碗兜湯,加上壹個饅頭就可以應付壹上午,冬日來碗兜湯可暖身子,晚間要碗兜湯,權當夜點充饑。

“兜湯”小考

近些年漫步巖城街頭,如林的小吃店的招牌上,“兜湯”壹款常見。這壹客話食名,往往令初來乍到的外地人壹頭霧水,即使許多土生土長的年輕客家人,也未必能盡知其詳。

閩西客話的“兜”,其實是“端”的意思,與現代漢語“吃不了兜著走”的“兜”關系不大。所謂兜湯, 意即碗盛後端在手中、就地解決的壹類小吃。兜湯以前多見於上杭、長汀的城鎮和永定的部分地區,制作主料壹般為豬瘦肉、豬小腸和牛肉等,肉取鮮嫩耐煮不易老硬的那種,切片;小腸宜選用厚實,脆生爽口部分,客家人稱之“粉腸”,切段,以鹽和味汁拌勻稍為腌制,再摻壹定量澱粉(最好用芋粉,易成形不散),要用力氣使之混合均勻充分,趁著火大湯滾,將和好的肉片或粉腸段分掰開壹個個氽入鍋。當然,鍋底須以幹香菇或幹魷魚、墨魚壹類的熬制,味道才鮮美。稍許熟了,壹定要趁燙吃,湯鮮肉滑,引人垂涎。

客家人居住在貧瘠山區,生活清苦,不可能頓頓魚肉,於是生意人煮了肉湯,用火爐煨著與碗筷湊成壹擔,挑著走街串市,人們重體力勞作之余,就熱吃上壹兩碗,真是大慰饑腸。條件所限,只能或站或蹲端著吃,也就傳音曲意地成了“兜湯”壹詞。街頭路邊大嚼大吞畢竟不雅,因此舊時買食兜湯的多為男子,即使如此,也是向隅而蹲,匆匆吃完就走。受偏愛的小孩由父親帶著去吃上壹碗兜湯,解饞,也是莫大的幸福和滿足。兜湯成了客家勞動人民補充蛋白質的重要來源,也漸漸發展為壹種風味。

在素來講究美食的汀州,以魚、雞、鴨肉打片做成的兜湯也大行其道。十多年前的上杭城不知怎的冒出來壹家“麻辣牛兜”風靡壹時。閩客原來幾不食辣,川風東漸,此地亦不例外。賴傳媒發達,“麻辣”壹詞聲聞天下。辣當然源於辣椒,但閩西當時有幾人知道麻來自花椒?該店主誤打誤撞用花椒等磨粉調汁,並扯出“麻辣”大旗,上杭小青年壹個個吃得稀裏嘩啦大呼過癮,趨之若鶩。不久,壹重慶火鍋店進駐杭川,食客光顧後紛紛搖頭,說“不正宗”,令其大廚和老板久久愕然不解。

兜湯源於街頭小吃,吃相也不雅,因此愛臉面的客家人,極少將之列入大雅之堂的食譜。雖然草根了點,但它依舊以其美味和平實,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龍巖城無數小店的招牌,堂而皇之地書寫著它的大名以招攬顧客,即是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