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創新好少年的事跡材料

創新好少年的事跡材料

創新好少年的事跡材料(通用6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事跡吧,事跡可以起到引導良好風氣、推動工作、激勵後進的作用。擬事跡需要註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創新好少年的事跡材料(通用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創新好少年的事跡材料1

 李玫潔,女,1999。12出生,是淮濱縣實驗學校六年級二班學生。老師的言傳身教,父母的悉心熏陶,在她幼小的心靈中種下壹粒粒健康向上的種子,使她壹天天茁壯成長成壹名品學兼優的小學生。在家裏,她是個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獨立自強的好孩子;在學校,她是位勤奮學習,心系集體,尊敬師長,團結同學的優秀少先隊員;在社會,她是位誠實守信,遵守社會公德,熱心公益活動的好少年。

 在家裏,她尊敬長輩,孝順父母。在每天的日程計劃裏,她都會列上幫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常年有病的奶奶行動不便,她會幫著倒水端飯還和奶奶聊天。打掃衛生、收拾房間是她和媽媽周末的必修課,自己的事情自己獨立完成,今天的事今天做好,是她對自己的壹慣要求。因為她家庭裏充滿歡笑、和諧。

 在學校,她勤奮學習,努力學好每壹門功課。在知識的海洋裏,她是壹個快樂的暢遊者,不斷的學習和總結,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她尊敬師長、團結同學,從老師的辛勤耕耘中,壹點壹滴積累著收獲;從老師的諄諄教誨中,不斷塑造日益豐滿的自我;與同學們在互學互比中取長補短、壹起進取;與同學們在交流探求中學習借鑒、***同提高。對於班集體這個團隊的榮譽她倍加愛護,只要是集體活動都會有她快樂的身影,只要是班集體的事情都會有她主動承擔任務,同學之間的友誼她會特別珍惜。在老師心目中她是好幫手,在同學心目中她是知心夥伴和學習榜樣。李玫潔同學,興趣廣泛,全面發展。在課余時間參加了舞蹈、鋼琴、古箏、書法、繪畫特長班,並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各類活動,在全校“爭當小書法家”大賽中,獲得了壹等獎。多次在全縣演講、歌唱、繪畫比賽中獲獎,還是校園廣播站的播音員、小記者呢!廣泛的興趣和愛好,既陶冶了情操,又讓她對學習和生活充滿了熱情和自信,與同學們在互相幫助中茁壯成長。

 在社會,她誠實守信,遵守社會公德,熱心公益活動。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磨煉自己的毅力,增長自己的才幹。如:宣傳“六城聯創”活動中推廣文明用語;參加“送文化下鄉”活動中,為敬老院的老人和農村學校的孩子獻愛心、送文藝節目;發動同學們壹起到全校各班級為母校征集校歌;帶領特長班的小朋友參加全縣群眾文化廣場活動,愛心和誠心在行動中傳達到生活每個角落。其中最有意義,最令人難忘的就是在汶川大地震後,她積極呼籲為災區孩子獻愛心,不僅自己主動把平時攢的零花錢全部匯到災區,還帶領全班同學發起倡議,爭取身邊的親人、同學和朋友積極為災區孩子損款捐物。並通過勤工儉學與災區的小朋友***渡難關,她用壹顆熾熱的心感動著身邊每壹個人。

 壹份耕耘,壹份收獲。學習、生活、成長的路是艱辛而漫長的,但她懂得不經歷風雨,怎麽見彩虹。她正用自己的正直和善良為歌,熱心和寬容為曲,彈奏暖人心扉的歌;她正用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為筆,進取和奮發為墨,書寫充滿希望的畫;她正用愛心、恒心、信心、誠心托起更加燦爛,美好的明天。

創新好少年的事跡材料2

 尹筱琪,壹個活潑開朗的小女孩,三年前的她有著同齡孩子壹樣的愛發小脾氣,愛鬧,不太講理,但是由於家庭的變故,她變了,變得有主見,有想法,有孝心。

 三年前,她的'媽媽被診斷為尿毒癥,三年的時間,為了給媽媽治病,家庭的經濟條件壹年不如壹年。而年僅七歲的她,也想要有自己心愛的玩具,自己喜歡吃的零食和漂亮的衣服。但懂事孝順的她,自從她媽媽生病以來,她很少主動提出要買東西!她知道媽媽的病需要很多錢,她想自己把省下的錢給媽媽治病!如果實在需要,很想買的東西,她會問爸爸我想買這個可以嗎?而不是我要買這個。媽媽是個尿毒癥患者,有很多需要註意的。而她基本上都能記住,有時候她會回家問媽媽今天吃藥了嗎?今天喝了多少水?今天吃什麽東西了?今天有沒有哪裏不舒服?腳疼嗎,我給妳捶捶……就像壹個大人問孩子的語氣了。

 她在壹天天長大,她學會了很多。爸媽做飯的時她會主動幫忙洗菜,爸媽洗衣服的時她會把小件的拿到自己的身邊洗,也會自覺地把地掃幹凈拖幹凈,會把放在床上的衣服疊好放到衣櫃裏……她就是這樣壹個懂事的小女孩,她正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踐行孝道……

創新好少年的事跡材料3

 蘭芳,女,2003年5月生,2013年榮獲廈門市思明區“文明學生”稱號,2014年12月被授予“廈門市自立自強美德少年提名獎”,2016年被授予“全國最美中學生”稱號。現就讀於廈門市雲頂學校七年四班。

 蘭芳,2015年9月剛剛升入我校初中部。每到寒暑假,小夥伴都在開心地玩耍,蘭芳卻在家裏剪線頭。長時間機械重復動作讓蘭芳稚嫩的手心和手指都磨出了水泡,壹下水就疼,但她還是貼上創口貼再剪,只為多賺壹點錢貼補家用。爸爸受傷,媽媽要照顧,這個話不多的靦腆女孩就擔起家中重任。

 2013年,蘭芳讀五年級時,她的爸爸在碼頭工作時,被集裝箱砸傷,雙手雙腳不能動彈,家裏的頂梁柱轟然倒塌。媽媽必須在醫院照顧爸爸。姐姐上高中,學習壓力大,弟弟小,才剛上小學,蘭芳毫不猶豫的擔起家中的重任。

 從那以後,蘭芳每天早晨6點就起床,做早飯、送弟弟上學、自己上學、放學接弟弟、做午飯、下午上課、放學接弟弟、買菜、做晚飯、洗衣服、做作業,蘭芳的壹天忙得團團轉,連睡午覺的時間都沒有,所以下午有時會打瞌睡。

 壹開始,蘭芳對家務並不熟悉,鍋沒燒幹就放油,油花濺起燙到手;不懂加水,把菜都燒焦了。她只能壹點壹點摸索。為了省錢,蘭芳貨比三家;為了做得更好,她去超市看菜譜。此外,蘭芳還要周末到醫院幫忙照顧爸爸。

 蘭芳壹家住在城中村裏20多平方米的出租屋內,光線昏暗,連白天都要開燈。外屋的上鋪是姐姐的床,下鋪是蘭芳的,爸爸媽媽和弟弟住在裏屋。外屋有壹張小方桌,是蘭芳和弟弟的書桌兼飯桌,姐姐只能在床上架起小桌板學習。陽臺除了晾衣服,還是廚房,蘭芳就在那裏做飯。

 爸爸出院回家後,還要在輪椅上休養壹年。假期裏,別的孩子玩得很開心,但為了減輕家中的負擔,蘭芳就跟著媽媽到殿前的工廠拿回手工活。蘭芳給玩偶縫眼睛,壹不小心會紮到手,久了眼睛累、手酸,沒縫好還得返工。縫壹雙眼睛能賺5分錢,母女倆在壹個暑假裏賺3000元。她寄了1000元回老家給爺爺奶奶,剩下的給姐姐交學費和貼補家用。

 媽媽捧著蘭芳的手,心疼地說:“手指都有些變形了。”蘭芳右手中指的第壹個關節有些腫,像結了壹個繭。蘭芳把手藏起來說:“家裏條件不好,媽媽也很辛苦,要上班還要照顧家裏。”蘭芳的生活是辛苦的,但她以積極樂觀的態度來面對。

 蘭芳不僅在家裏細心地照顧家人,在學校也很關照同學,熱心公益。在讀小學期間,蘭芳班上來了壹個隨班跟讀的智障孩子小露(化名)。壹開始,總有些調皮的孩子把垃圾放到小露的抽屜裏,每次蘭芳都站出來幫小露說話,“妳們不能把垃圾放在這裏”。小露不怎麽和別人交流,蘭芳就壹次次接近她,和她說話,盡管壹開始,小露對蘭芳不理不睬。但蘭芳沒有放棄,慢慢地她會對蘭芳笑了,下課還願意和蘭芳出去走走,甚至送壹些她覺得好的東西給蘭芳。3年過去了,如今都上了中學,在蘭芳的影響下,身邊的同學變得願意親近小露了。雖然沒有和小露在壹個班級,但每天蘭芳都會在課間找小露聊天,放學的時候主動留下幫助小露學習。

 2016年3月7日,雲頂學校舉行第二屆“雲頂學校學生誌願服務團”開團儀式。七年四班的蘭芳作為小義工誌願服務團團長,帶領145名小義工宣誓。這些小義工都曾受到社會愛心人士的幫助,因此,他們將回饋社會,為班級、為學校貢獻自己的力量。

 學校知道蘭芳的家庭困境後,為她申請了補助金,她很努力,成績也不錯,學校同時又為她申請獎學金。蘭芳的媽媽說,蘭芳是最省心的,基本上不用花錢,學校的獎學金夠蘭芳的花銷,還能買些書。

 這就是蘭芳,壹個年僅13歲的女孩。她常說:“其實我真的沒有做什麽,我想做的事情太多,能做的事情太少,我想用自己雙手,為自己,為家人,為身邊的人多做些事。”

創新好少年的事跡材料4

 李芬,男,13歲,家住武安市南通樂村,目前就讀於武安市第九中學1312班。生活賦予了這位13歲少年堅毅的品質,樸實的性格以及面對挫折的勇氣。和所有的13歲少年壹樣,李陽光、自信。在武安市第九中學評選最美孝心少年的活動中,如果不是同學的舉薦,我們也許就很難讀懂這位樸實少年背後生活的艱辛和對家庭的擔當。

 兩年多以前在李家中,父親的勤勞,母親的質樸,兄妹間的互愛,給這個不是很富裕的家庭總是帶來歡聲笑語,和諧溫馨。然而當父母拿出所有積蓄修葺新屋的時候,父親病倒了。修房加上父親的治療花光了家裏的所有積蓄,壹家人的生活,陷入了窘境。父親病倒了,家裏失去了頂梁柱,為了生計母親必須外出打工,當時11歲的李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家裏的生活重擔。

 由於生病,父親四肢無力,走路太久都會摔倒,因此除了要照顧弟妹衣食起居,李還必須承擔起家裏的所有家務活如掃地、擦桌凳、洗碗、做飯,洗衣服、幹農活等。為了不耽誤學習,李總是白天幹活,晚上學習同時還要輔導弟弟妹妹的作業,相比其他孩子來說他失去了太多玩的時間。

 今年上初中以後,李就必須住校了,對他來說能見到媽媽就成為了奢侈。因為媽媽只有在每月開支以後才會帶著微薄的薪水送到家中,然後匆匆離開,用他的話來說,媽媽離他實在太遠了。住校後的另壹個不便就是家裏的家務活就必須積攢了。周末放假後也許別的孩子都在享受媽媽帶來的美食,在家裏上上網或許找同學痛痛快快地玩壹場。而李永寬只能利用假期清洗壹周甚至兩周家裏積攢下來衣物,中午時洗菜、做飯,為家裏烹制壹頓他們認為不錯的午飯,然後先盛滿壹碗飯,雙手送到父親面前。每每提到此事,父親的眼裏總有淚水打轉。提到肉食,那就只有姑姑來看望父親時才能實現。

 父親喪失了勞動能力,母親又常年在外,家裏的農活只能落在小身上。對他來說鋤地、拔苗、播種、割棒子樣樣是好手。為了不給別人造成負擔,他壹個人曾割完地裏所有的棒子。如果有機會妳能拉起小手,觸摸手掌上的老繭時,妳就會懂得生活過早得給予了這個13歲少年堅毅的品性。

 是啊,13歲正是壹個天真燦漫,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年齡,然而自從父親病倒後,小卻先後利用兩個暑假上山捉蠍子。別的孩子可能為了好玩,或者作為壹種生活體驗,而卻是為家裏增加收入。他的目的很簡單,“父親每次買藥要花好幾百塊錢,這樣父親就可以多買幾次藥”。捉蠍子難免被蠍子蟄。壹個暑假下來,小被蟄20多次,甚至壹天被蠍子蟄到過4次。就是這樣也並沒有阻擋為父親買藥的決心,最終兩個暑假小掙到了700多塊錢。當拿著所有的錢交給父親時,知道這件事的所有人被感動了,於是村裏人把小當做教育孩子的典範。

 幸福也許是心裏的感動,幸福也許是內心最簡單的壹種需求。當問及捉蠍子這件事時,小總是壹臉幸福地說:當賺到180塊錢時,父親給我們買了個西瓜;當賺到270塊錢時,父親給我們買了1斤排骨。對別的孩子來說這是多小的事情,小到也許都沒有記憶,但對來說卻是壹種滿足,壹種幸福。“爸爸的病壹天沒有好,我就會壹直捉下去!”小壹臉嚴肅的告訴我們。

 知道生活的不易,懂得掙錢的艱難,小額外珍惜每分錢的支出。每周父親都會給他二十塊錢的生活費,但小卻只拿5塊錢。因為他覺得更多的錢應該留給父親治病,留給弟弟上學。5塊錢,對於班上的任何壹個孩子來說,也許維持壹天的生活開銷都不夠,更別說壹個星期。但是小去總是能擠出兩塊錢給4歲的小妹妹買兩根火腿或者買包糖。有壹次班上壹位同學生病了,小卻毫不猶豫地把身上僅有的2塊6毛錢給了生病的同學,幫他拿藥。那壹次,妹妹沒有再吃到糖。

 學校放假的時候,也是最想念媽媽的時候。看著別的同學或者座車或者爸媽接送,他多想媽媽此時就出現在自己的身邊,哪怕就是用手輕撫壹下自己的頭。但是他又知道媽媽是在為這個家奔波,是為自己將來能夠有出息。最終自己選擇步行,用他的話說這樣就省出了路費,同時也節約了“開支”。

 雖然很忙碌,雖然很清貧,小卻從沒有丟下學習。在課任老師的眼中是個聽話、懂事、成績優異的好學生;在同學眼中是個熱心、講信用、勤快的人;班主任眼中更是壹個自尊、自立的人。國家每年都會有貧困生補助,卻沒有去申請,“我不想得到別人可憐,再說也沒什麽好可憐的,有爸爸,有媽媽我其實很幸福!”。

 懷揣著壹份堅毅,壹種感恩,用責任和堅強擔起壹個家庭的重擔,壹個13歲的少年同樣用行動抒寫著青春最華美的篇章!

創新好少年的事跡材料5

 楊迪塔,正如她的名字壹般開朗陽光、樂觀懂事、樂於助人。她出生在壹個特殊的家庭:八十七歲行動不便的奶奶、因早產而不幸患有右側偏癱的姐姐、患有嚴重脊椎腫瘤的媽媽和家中唯壹的頂梁柱爸爸。2011年2月,迪塔的媽媽脊椎腫瘤復發,不到兩歲的迪塔用自己小小的雙手學會了穿衣、吃飯、入廁這些看似簡單的小事。也是從那時起,早早懂事的她明白了媽媽的腰部不能負荷任何重力,直到現在,再也沒有要求媽媽抱過她。2015年5月,媽媽的病情再次復發,並伴隨著胸椎的壞死,小小的她看著爸爸壹個人忙綠的身影,主動承擔起照顧媽媽的重任,像小大人般每天陪伴在媽媽的病床前,陪媽媽聊天,給媽媽餵飯、端水、倒尿、洗臉和幫爸爸洗衣服。

 媽媽出院後,看著每天即要照顧媽媽又要照顧姐姐和奶奶的爸爸,懂事的迪塔主動提出為爸爸分擔責任,並開始學習如何洗菜煮飯、煮面條、炒蛋炒飯、掃地、洗碗和洗衣服等家務活。從此以後,迪塔每天起床的第壹件事就是給媽媽倒尿,然後幫媽媽擠好牙膏,倒好洗臉水。在上學前,壹定把媽媽要喝的水和上廁所要用的紙都準備好後才出門。放學回家第壹件事便是給媽媽倒尿、清洗便盆,做完這些後才開始寫作業、煮飯。有時候,當她做完作業和家務有空閑時間時,她會來到媽媽的床前,為媽媽講故事、跳學校的孝道操和陪媽媽下幾盤棋來逗媽媽開心。堅強樂觀又懂事的迪塔,用自己的言行踐行著孝道的含義……

創新好少年的事跡材料6

 遲凱琳,14歲,遼寧省營口蓋州市梁屯學校八年四班學生。她,沈默寡語,壹雙不大的眼睛總是閃著堅毅的光芒;她,身體瘦弱,卻有著壹顆火熱、善良、堅強的心;她,年紀雖小,卻在人生的花季譜寫了壹支支動人的道德之歌。

 百善孝為先。提起凱琳的懂事、孝順,上下村沒有人不知道的。20xx年,凱琳的爸爸和媽媽出了車禍,媽媽當場身亡,爸爸昏迷了壹星期終於醒來,卻落下了終身殘疾——左腿肌肉嚴重萎縮,比右腿細很多。這巨大的不幸將年僅七歲的小凱琳推向了痛苦的深淵,媽媽火化那天,她拼命地向奶奶要媽媽,令在場所有的人無不落淚。屋漏偏逢連夜雨,不幸接踵而至,爸爸剛出院不久,爺爺小腦萎縮加重,癱在了炕上;視力壹直很差的姐姐完全失明;奶奶又查出膀胱癌前期。這個家該怎樣維持下去啊?小凱琳的爸爸無法接受這殘酷的現實,萬念俱灰,拒絕吃藥,拒絕吃飯,最後,是凱琳的壹番話讓他重拾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氣,她哭著說:“爸,我已經沒有媽了,不能再沒有爸呀,妳要是沒有了,這個家也就完了,妳別害怕,我現在長大了,我什麽都能幹,我能洗衣服,我能餵豬,我能給爺爺洗腳……”爸爸再也聽不下去了,壹把將女兒摟在懷裏,眼淚奪眶而出,堂堂七尺之軀還能不如壹個七歲的孩子嗎?從此,小凱琳真的成了家庭的“小主婦”。

 每天放學後,放下書包,她就幫奶奶做飯、餵豬,那豬食桶太沈了,她就壹步壹步挪,有時桶底碰到石頭,豬食就噴灑她壹身。吃完飯,她讓奶奶歇著,她撿碗,刷碗,收拾好,再寫作業,寫完作業,給爸爸和爺爺洗腳、按摩。每天早晨,當其他小朋友還在夢鄉時,她就和奶奶壹起起床了,幫奶奶做飯,扶爸爸出去鍛煉,給爺爺擦臉。每逢親戚、鄰居給送好吃的,小凱琳從不動口,她說她不吃這些,也能長大,爺爺、奶奶、爸爸身體不好,需要補營養。看著她小小年紀如此懂事、勞累,爸爸和奶奶既心疼又心酸。爸爸再婚後,凱琳更加懂事勤快了,幫繼母做農活,給繼母洗衣服,照看小弟弟,因此,她深得繼母的喜愛。

 助人為樂。壹個星期天,她在院子裏摘菜,聽到鄰居顧奶奶喊道:“不好了,來雨了,我的苞米還沒裝到倉子裏”。凱琳趕忙跑了過去,拿起土籃子就幫忙裝苞米,苞米裝完了,她全身也淋濕了。

 拾金不昧。壹天清晨,她到河邊涮拖布,看見河邊的石頭上放了壹部手機和壹百幾十元,她猜想壹定是誰忘在這兒的,就挨家去問,找到了失主,失主感動得去小賣店給她買了壹包好吃的,她壹樣沒舍得吃,都拿回家給了小弟弟。

 品學兼優。在學校,她如饑似渴地學習知識,從不荒廢點滴時間,因此,成績壹直名列前茅。除了刻苦學習,她還有許多優秀的品質:尊敬老師,關愛同學,經常主動幫老師、同學做些事情;勤儉節約,艱苦樸素,從不買零食,從不亂扔紙張等等。

 這,就是遲凱琳,壹個小小年紀就閃爍著道德光環的好孩子。茫茫蒼穹多風雨,雛鷹展翅任翺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