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麗的陽新縣,有著這樣的壹個鎮——太子鎮。
傳說父子山有壹對父子。 想知道這個故事就頂我。。。。。...
想知道這個故事就頂我。。。。。... 太子鎮距黃石東南約30公裏,據有關史料記載,三國時期東吳孫權在此建鎮,如今有1700多年的歷史了,悠長的歲月,太子鎮名稱壹直沒有改變,漫步在千年古鎮的街道上,仍能窺見古鎮古樸的歷史印痕,在當地人口中,仍能聽到很多美麗的傳說。
太子豆腐救太子相傳: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後,立孫登為太子不久,得知當時為武昌郡的陽新縣境內遭遇壹場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此地變成壹片澤國,成千上萬的災民房淹糧毀、哀號遍野,拖兒帶女、走投無路。孫權忙攜孫登親赴災區,賑濟災民。孫登壹進入災區,就迅速采取緊急措施,先是在此地的父子山腰搭建簡易帳蓬,給無家可歸的災民壹個避風擋雨的落腳之地;再就是調集糧食發給各家各戶。雨停水退後,孫登又馬上組織災民恢復生產,重建家園。
公元240年,此地又流行壹種“瘟疫”,壹批壹批的人腹泄不止、身生惡瘡,無法診治。太子孫登再次來到疫區施藥救治。由於日夜走東家串西家,直接接觸病人,結果自己也染上此病。家住此鎮益昌村的娘家人王貴妃得知後,立即派人趕回家鄉,在王貴妃的指點下,每天吃當地地下水制作的豆腐,抹當地壹個大溶洞內的淤泥,才戰勝病魔,於是在疫區推行王貴妃傳授的方法,病人痊愈平安。
太子連續兩次賑災,當地災民深受感動,紛紛稱他為“活菩薩”。公元242年,孫登病逝。噩耗傳來,當地百姓悲痛萬分,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在此修建了壹座氣勢宏偉的寺廟,取名“太子廟”。孫權也因痛失愛子,悲傷不己,為感激此地百姓重情重義,詔令在此建鎮,名曰:太子鎮。
如今,“太子廟”依然聳立在太子鎮中心。千百年來,“太子廟”歷經滄桑,不知道經受過多少次的摧毀後重建。但善男信女絡繹不絕,香火延綿千年至今。太子豆腐也是千年不衰。
據介紹,全鎮現有數百個家庭延續了這壹手工制作做豆腐的古老行當。做出來的太子豆腐,放在水裏漂上壹個星期即使是在高溫期也不會散不會壞,無論是切、烤、煎或煮、燜、炸、凍、拌、腐,太子豆腐都不會散或碎,入口甘甜,回味無窮。所以,外地人到太子鎮,不是吃野味,而是要吃“豆腐宴”,豆油、豆鍋巴、豆渣樣樣是寶,讓人愛不釋口。每年年底,從武漢等地到太子鎮求購豆腐的市民絡驛不絕,集鎮上常常出現車水馬龍,產品供不應求的場面。 精美的太子布貼服飾 布貼畫陪嫁王貴妃今年80歲的羅秋菊老人是太子鎮上出了名的布貼畫行家,老人耳不聾眼不花,每天還埋頭在家做布貼畫,堪稱太子壹絕。據介紹,老人很小的時候就隨母親學會了做布貼畫。幾十年過去了,老人依然沈醉在民間工藝上,常常接到壹些“訂單”,為壹些民間收藏愛好者制作精美的布貼畫。老人講壹個美麗的傳說:三國時期,災區百姓為了感恩孫權賑災,將當地的壹名知書達理、花容月貌16歲的王桂花姑娘送給孫權為妃,孫權龍顏大悅。可災區百姓還是覺得不夠表達感激之情,於是紛紛送上各色花布給王桂花姑娘作嫁妝。王桂花知道鄉親們剛剛遭受洪澇災害家中貧困,就別出心裁地想出壹個辦法,從鄉親們送來的花布中,剪下壹個布角,繪制出各色圖案:如雙龍戲珠、鸞鳳和鳴,觀音下凡、麒麟送子,獅子盤繡球、鯉魚跳龍門等圖案,然後根據這些圖案,搭配不同顏色的布色,粘貼成畫,又在布與布的粘貼邊緣,盤上金絲或銀絲線,縫制成屏風、門簾、帳簾、飄帶、枕頭、馬褂、荷包、香囊等飾物。這些嫁妝隨王姑娘進入吳宮後,孫權愛不釋手,贊嘆為“太子布貼、華夏壹絕”。從此,這壹由王貴妃發明創作的民間工藝,在當地世代流傳。久而久之,“布貼畫”演變成了農村老百姓驅病鎮邪的聖物。據太子鎮原文化站陳站長介紹,太子布貼畫,以其精湛的手工藝、逼真的圖案、獨特的制作斐聲中外。上世紀90年代初,太子民間藝人制作的《麒麟送子》等作品送西歐巡回展出,有10件作品被國家美術館收藏。 李氏宗祠唐明皇賜姓在太子鎮中心,有壹片老宅,至今保存完好,走進老宅,建築宏大,氣勢非凡,宅中有不少老人和小孩在玩耍,安然自得,老人們告訴記者,這就是有名的李氏宗祠。聽老人們講,三國時期,“太子廟”建成後,方圓數百裏的香客紛紛前來燒香拜佛。“太子廟”終日車水馬龍、人山人海。為了方便遠方香客的飲食起居,也為了懷念太子孫登的英年早逝,孫權撥重金在“太子廟”旁建壹座大型驛館。該驛館占地面積11000平方米,建築面積8700平方米,似宮殿,又似廟堂。正堂壹進三幢,雕梁畫棟,蔚為壯觀,亭臺樓閣,美輪美奐,壁畫石刻,栩栩如生;外觀壹波三折,飛檐如鷹,沖天欲飛,拱頂似月,噴薄欲出,廊柱門樓,虎踞龍盤,九九八十壹間偏房,
傳說唐明皇李隆基有壹年路過此地,遊歷了“太子廟”後,來此驛館休息,對此處建築的雄偉、布局的精美大加贊賞。當驛館負責人請他禦賜墨寶時,他不假思索地在第壹幢的大門上寫下壹個“十”字,第二幢的廊柱上寫壹個“八”字,第三幢的屏風上寫下壹個“子”字。眾皆不明其意,面面相覷。這時,唐明皇身邊的宦官高士撣帚壹甩,高聲宣曰:“聖旨下: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太子廟旁驛館,大有皇家建築風範,為便於加強保護,使之不受侵害,特賜該驛館為李姓。欽此。”眾人恍然大悟,紛紛跪伏謝恩。自此以後,這座龐大的建築就逐步衍變成為太子鎮附近壹帶李姓公有的“李氏宗祠”。為了保護好該宗祠,李氏家族成立了專人管理,***同出資對該宗祠進行理和修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