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六洗曬節,也叫曬秋節,中國傳統節日之壹。農歷六月初六這壹天,中國民間傳說東海龍王每年的這天要出水曬鱗,人們也在這壹天洗曬衣服,以求吉利,因此這天又叫“洗曬節”。漢代劉熙曰:”暑,煮也,熱如煮物也。”進入數伏,以農歷六月初六為中心,因這時天氣已非常悶熱,再加上值雨季,氣候潮濕,萬物極易黴腐。所以在這壹天從皇宮到民間,從城鎮到農家小院都有很多洗浴和曬物的習俗。譬如:洗浴、曬物、洗象、曬經、賞荷、看谷秀等習俗。
七月十五中元節。每年的農歷七月十五,少數地區過的是七月十四。有趣的是,七月十五是壹年之中罕見的“三教合壹”的日子。
在儒家或民間,這是稻谷成熟的季節,古人以新谷供奉祖宗,希望得到先祖的庇佑,古人認為萬物本源,從來處來,歸來處去,“歸去來兮”,死亡原本是返歸本源的過程,故名“歸”節,最後不知道被那個殺千刀的謬傳為“鬼節”,嚴格的說,應該叫做“祭祖節”或“孝親節”才對;
在佛教,則稱為“盂蘭盆節”,是佛教著名的傳統節日。“盂蘭”,梵文音譯“uIIambana”,意思是“解倒懸”,倒懸就是身體倒掛的意思,凡是倒掛過的人都知道那種頭昏腦脹的痛苦,用來比喻餓鬼生存的苦逼狀態,“解倒懸”的意思就是拯救那些餓鬼;“盆”則是專指供奉用的器皿。
七月是佛教的孝道之月,也是***修之月,更是供僧之月。在印度,4-7月都是雨季,小蟲子到處亂爬,僧人出行化緣容易踩到,為了不誤傷蟲子,佛祖要求自4月15-7月15日(農歷),全部僧人都閉關打坐,稱為“夏安居”,故七月是修行之月;目連原是佛陀座下十大弟子之壹,本名目犍連,號稱“神通第壹”;故事正如《目連救母》的電影上壹樣,母親因生前好食魚籽,肆意殺生,不敬僧佛,死後墮入餓鬼地獄,目連使用神通救助母親無效,請求佛祖幫忙,佛祖告訴目連,在夏安居結束的最後壹天也就是七月半,讓目連準備素齋美食,供養全部僧眾及菩薩羅漢,然後大家壹起“發功”將目連之母救出地獄。這壹天(七月十五)大家都很開心,所以稱為“佛歡喜日”,也是“盂蘭盆節”,又因為目連供養了諸天神佛及僧眾,所以供僧就成為七月的特色,故稱“供僧之月”,也因為目連對母親的赤誠與孝道,故將七月稱之為“孝道之月”。
道教則由原始的天、地、水自然崇拜,衍生為人格化的三官大帝:天官堯帝、地官舜帝、水官禹帝三位“高管級神仙”,故有上元節(元宵節)天官賜福、中元節(七月半)地官赦罪、下元節(十月十五)水官解厄,七月半正是道教的中元節,地官大帝率領諸地神仙,前來民間,校戒罪福,為人赦罪,所以地獄裏的鬼們就有了這壹個月的黃金假期,用現在的話來說,從初壹“鬼門開”到三十“鬼門關”,就有了鬼們到人間旅遊休假、看望家人的長假。所以中元節也是民俗的家祭,有種種以“放河燈”為代表的壹系列習俗活動來祈福超度。陸遊老先生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就是這壹天了!